摘 要: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和必修學科,多年來在取得長足發(fā)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適應時代的問題,闡述根據(jù)現(xiàn)今音樂課程所存在的問題,借助復調思維理論而產生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復調;音樂課程;復調思維;課堂教學
一、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簡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A教育課程體系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不斷發(fā)展,教育技術也高度發(fā)展,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是有目共睹的。
當今音樂課程有這樣的一些特點:光束式、唱游式、點面式教學等,這些教學方法缺少嚴密的教學思維、學生與老師互動的新的關系。我借助復調思維理論,提出幾個教學設想,為音樂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二、復調思維建構音樂課程的原理運用
(一)復調是根據(jù)某一主題,進行自由發(fā)展——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不穩(wěn)定,具有好奇性、好強性,所以我們抓住這一發(fā)展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無論欣賞、表演還是在創(chuàng)造音樂的活動中,都要鼓勵他們從側面、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奇特性。
創(chuàng)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是指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chuàng)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chuàng)作音樂的活動。音樂創(chuàng)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和創(chuàng)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xiàn)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因此,教師應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各個教學領域,要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xiàn),不要用‘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練習,可能有多種處理方法;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應重視音樂實踐中的創(chuàng)造過程,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p>
(二)復調是多聲部的音樂,它以多聲線性思維為主,具有嚴密的音程結合關系,同主題、多線條的音樂——音樂課不僅是學習音樂本身,應要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把音樂知識加以拓展,讓學生對歷史、社會、做人的道理都有所了解、發(fā)展。
對青少年進行德育,不僅是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的事情,也是每一個任課老師責無旁貸的職責。音樂教學屬美育范疇。我國現(xiàn)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明確提出,美育的任務在“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音樂具有教育、審美、娛樂三大功能。我們對音樂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不應當停留在“調劑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休息放松”“娛樂身心”等淺層次上,還應看到音樂教育更深一層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品德,陶冶高尚的情操。
在唱歌教學中,通過歌曲內容進行分析、引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感情上有所升華,如,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不僅要教學生唱會、唱好這首歌,還應介紹國歌的作者、創(chuàng)作經過和時代背景,介紹國歌的歷史和現(xiàn)實作用。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祖國在過去遭受侵略的危亡時刻,億萬中華兒女是如何團結一致,浴血奮戰(zhàn),英勇斗爭的。從而體會到今天的社會主義江山來之不易,應當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切。
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這不僅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先是培養(yǎng)人。”因此,教師在教唱過程中要時刻提及課外知識。比如,在教唱《多么幸福,多么快樂》這首歌時,可以做一些課件,讓學生對藏族有所了解,對那里的地理位置、民族風情、人們的衣著打扮、舞蹈動作等都有一定的了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
(三)二部歌曲中的某些復調手法,主要是從補充、豐富主要旋律或主要形象,使歌詞的內容得到更準確、更鮮明的表現(xiàn)這個角度來運用的。這類復調在歌曲中永遠處于陪襯的、次要的地位——上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但特定的時候學生與老師的主體地位要互換。
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到了高段學生的學習就處于被動狀態(tài),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也不積極舉手發(fā)言了,覺得不好意思。這會造成上課的氣氛很沉悶,只是老師一味地講,學生只是聽,而究竟效果如何呢,他們到底聽進去多少、吸收了多少呢?特別是到了欣賞課,他們在聽音樂的時候也不展開想象,不去思考,只是聽著音樂。如果老師接下去就開始分析音樂的結構、背景、含義等,那他們就沒有自己的思想,而自然地去接受老師的知識。這樣,就不會使他們的思維得到開發(fā)。那么我們該如何開發(fā)他們的思維呢?
1.要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一定要自主學習,自己探究,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應充分分解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須躬行?!笨斩闯橄蟮闹v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
2.通過討論相互交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煉了學生雄辯的口才,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3.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課堂上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能發(fā)現(xiàn)的,教師不要再點明,否則就是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chuàng)新。
三、借助復調思維理論產生的教學方法
(一)對位教學法
“‘對位’一詞的原意是‘點對點’。后來經過引申,不僅包括‘點對點’,還包括‘音對音’與‘線對線’”。這樣對位的概念既涵蓋了不同節(jié)奏的相輔相成問題,又涵蓋了不同音高和不同旋律的相輔相成問題。我們可以把對位的原理運用到教學上。
1.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靈活評價
學生智力的個別差異,是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之一,在評價中,也應該適合。在教學與評價中,我們要從認知及技能掌握的層面上給予有差異的教學。不同難度的學習、評價,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輕松愉快地接受,并且有差異地發(fā)展,樹立學習的信心。
2.針對學生的個別特長、強項評價
在音樂學習中,學生根據(jù)自身條件,其特長也各不相同,有的學生音色美,有的節(jié)奏感強,有的有拿手的樂器演奏能力,而有的表演能力強。在教學過程中,更應發(fā)揮他們的強項,為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兒童天生就有一種自我表現(xiàn)欲,讓他們表現(xiàn)自己的特長,從中獲得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得到愉悅的體驗。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應疏導他們避免自卑心理的產生。在教學中也可對一些性格內向、不愛表露或是認為自己歌聲不美,怕出丑的孩子實施教學,讓這些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從心理上得到滿足,并在這種滿足中,增強自信,熱愛唱歌。在教學評價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則應采取“巧妙否定,或“側重表揚”等策略,揚其長,避其短,呵護其自信心。
(二)模仿教學法
相同的音樂材料在不同聲部先后出現(xiàn)稱為模仿——在老師做示范,學生模仿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提供學生廣闊的最自由的想象空間和創(chuàng)造空間。
對小學的學生來說,音樂課更多的是老師示范、學生模仿的過程。學習技能就是先從模仿開始,模仿幾乎是人的天性,孩子們通過模仿進行交流。像學會唱一首歌,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識譜能力比較差,要老師的范唱或聽錄音學會唱這首歌。當學會唱這首歌后老師會提出一些唱歌的要求,比如感情的處理、聲音的位置、氣息、口型等,大多都是模仿老師做的。在處理好歌曲以后,老師會讓學生隨著歌曲的音樂跳舞,這時學生又會模仿老師的舞蹈動作而跳起來。以上這些都是通過模仿而達到的效果。但是一味地模仿,對學生好嗎?對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有促進作用嗎?無可厚非,這對于初學階段的孩子可能有幫助,可一直手把手教會讓他們失去獨立的能力,以后拿到新的曲譜他們如果沒有在老師的幫助下就不能自學唱會這首歌。這樣看來,我們要在讓學生模仿的過程中求變。讓他們把老師給予的示范當成一個例子,學會之后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
通過幾年的學習,對各種教學方法初步涉及產生一種新的想法,這想法從理論上具有可操作性,但實際上存在著許多問題,但這些問題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進行解決。
參考文獻:
[1]王耀華.高師音樂教育論[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
[2]李長楓.從心理發(fā)展角度淺談青少年學音樂的教學策略[J].音樂教育與創(chuàng)作,2005(10):30.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