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案導學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主題教育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而提出的教學模式,它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非常好的載體,一套優(yōu)秀的導學案是推進它的關鍵。
關鍵詞:歷史導學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用成效
作為高效歷史課程“快車道”的歷史導學案的情況如何呢?本文擬從歷史導學案的定義、構成、問題及成效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管窺之見。
一、歷史導學案的含義
歷史導學案是歷史教師根據(jù)課標要求,依據(jù)學生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驗,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課程的學習方案,是學生學習歷史的路線圖,是歷史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教學的橋梁,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建構知識的重要媒介,是提高歷史課效率的快車道,那么歷史導學案由哪些部分組成呢?
二、歷史導學案的構成
歷史導學案是歷史教師為學生課堂學習設計的活動方案,包括“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把握”“當堂檢測”四部分組成:
1.學習目標
目標,方向過去都在教師的備課筆記中稱為教學目標。是歷史教師上課的劇本,表演的道具,新課程下,要變“教學目標”為“學習目標”,還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目標設定要以歷史學科特點入手,要明確、簡約、實用,具有導向性和操作性。
例如:高一歷史(必修一)抗日戰(zhàn)爭一課中我設定三大目標:
(1)列舉日軍侵華和中國軍民抗爭的史實;
(2)理解全民抗戰(zhàn)的重要性;
(3)探討抗戰(zhàn)勝利的國內、國際意義。
2.自主學習
歷史導學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引導呢?問題階梯化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問題—解決—新問題—再解決,逐步深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減負增效,建構有效的歷史課堂。
例如:高三歷史(必修三)輝煌燦爛的文學這一課我設計下列一組問題:是什么?——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為什么——文學的興起背景;有什么——文學的特點、成就。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應是突出能力、方法的訓練。歷史教師應本著知識問題化、問題情景化,引導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講到歷史(必修二)新航路開辟這課時,學生會問什么是新航路?什么是舊航路?為什么開辟新航路?為了讓學生認真思考,查閱資料,真正弄清楚新航路的含義及與舊航路的區(qū)別,我把它作為思考題,讓大家分組準備,用專門時間發(fā)表意見,陳述觀點,課前我在學案中提出幾個問題讓大家思考:第一,什么是新航路?第二,什么是舊航路?第三,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第四,假如你是當時的航海家你會怎么做?通過學生的思考,查閱資料,他們弄清楚了這些問題,而且提高了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當堂檢測
當堂檢測就是針對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鞏固性練習和檢測,當堂強化,為此我精選題目,從當前學生的作業(yè)和習題中出現(xiàn)疑問最多的題目。
例如:歷史(必修三)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中我選了這樣一個題目:1919年孫中山在演講中指出:“八年以來的‘中華民國’,
政治不良到這個地位,實因單破壞地面,沒有掘出地底陳土的緣故。”“地底陳土”指的是( )
A.清朝皇室 B.資產(chǎn)階級?;逝?/p>
C.地痞、土匪、煙販 D.軍閥、官僚、政客
很多學生誤選A,參考答案為D。本題主要考查中華民國政治不健全的主要因素,解答本題一定注意“破壞地面”的含義。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即打倒一個“皇帝”而是注意“地面”和“地底陳土”的緊密聯(lián)系,“地底陳土”是主要構成封建統(tǒng)治的主要社會因素。故ABC不合題意,而軍閥、官僚、政客是封建的遺老遺少,也是造成中華民族政治不良的重要原因。
歷史導學案在使用中有沒有問題呢?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呢?
三、歷史導學案存在的問題
為此我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表,列出了我能想到的幾個問題即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導學案的使用情況、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讓他們寫出建議。在我所教的幾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收到有效卷105份,之后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通過問卷調查情況是這樣的:認為導學案及時或比較及時的有103人,認為教師上課認真使用的有100人,由此可以看出導學案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關于學生對導學案的認可程度方面在“歷史學案是否有用”一項中得以體現(xiàn),認為價值不大的只有10人,大多數(shù)同學還是認可的。但是我也發(fā)現(xiàn)新環(huán)境下歷史導學案也存在新問題:在“歷史導學案的使用使你們的負擔減輕了嗎”一欄中,有80人感覺增加了負擔。這是為什么呢?感到負擔增加的主要原因中,認為自己基礎差的有50人,認為導學案設計難度大的有40人。對“你認為歷史導學案內容中哪一部分最實用?”一欄中,認為“學習目標”的有
40人,“當堂檢測”的有40人,而認為“合作探究”的有25人。為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反思,認識到歷史導學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做到三設計,即設計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的問題、設計遷移拓展、提高能力的問題;三不設計,即不設置重復性的問題、不設計懲罰性的問題、不設計超過學生合理學習限度的問題。以此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那么歷史導學案使用成效如何呢?
四、歷史導學案的使用成效
從2007年9月開始,我就對我所任教的班級進行了導學案的實驗,通過實驗很快呈現(xiàn)出這樣幾個現(xiàn)象:學生的上課效率提高了、學生上課走神的情況大大好轉、學生在課堂上眼耳口鼻手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通過歷史導學案,學生既學到了歷史基本知識,又學會了如何學習。在課后復習時,學生更加可以通過學案清晰回憶上課的情景。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學生通過各種形式表達了他們喜歡歷史的這種心情,這就充分說明了歷史導學案以導促學,促進學生從“苦學”變成“樂學”,從而達到了良性循環(huán)的效果。
總之,歷史導學案不同于以往的教案。它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抓手,是自學能力提高的工具。它也進一步優(yōu)化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展了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性,讓他們充分地參與到歷史學習的過程、體驗知識獲得、能力的提升。歷史導學案的使用全面體現(xiàn)了新課程中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高要求。
參考文獻:
劉世斌.名師講述: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1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5.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