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語文是“花的事業(yè),根的工程”,多么形象的比喻?。≌Z文如花――這是美麗的事業(yè);語文似根――這是艱辛的工程。要教好語文是教師一生的追求。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一下子從拼音、字詞教學為重點轉(zhuǎn)變?yōu)橐蚤喿x教學為重點,進入與一、二年級截然不同的語文閱讀新世界,可以說難度是很大的,因此三年級開始有了“分水嶺”之說。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幫助孩子盡快調(diào)整、盡快適應、擁有閱讀“慧心銳眼”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永遠的挑戰(zhàn)。
目標清晰,環(huán)節(jié)就簡
教會三年級學生閱讀方法是很重要的。在這方面,總有些語文教師說:現(xiàn)在三年級和六年級語文考試內(nèi)容沒什么區(qū)別。考試內(nèi)容沒區(qū)別,但是學生卻有很大區(qū)別。學生剛升入三年級時,語文的難度突然提高,他們會很不適應,而這是要讓學生必須跨越的,教師要制定清晰的循序漸進的“訓練目標”,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閱讀方法。三年級時教師要著重引領學生學會四種本領:在段落中找中心句;用自己認為最簡潔最完整的話來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回答問題時不要覺得難,要安慰自己,文中肯定有答案,慢慢找。先找準大概的段落,再細細找準具體的語句;學會抓住文中關鍵的語句,同時要學會談感受,哪怕一句;而到四年級就要提高要求,如談感受要三四句;五年級要求學生從幾方面來談感受??傊處煵荒芗痹辏喿x教學必須從簡單到復雜,而且“訓練目標”得清晰到位。
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整理一下心中的教案,把教學環(huán)節(jié)刪繁就簡,等腦海中再次明確和調(diào)整上課的思路和板塊之后,自信地走進教室,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學習。而且環(huán)節(jié)簡單了,也就有時間錘煉語言了,教師的總結(jié)語和過渡語就能“高于”學生的語言了。當然也要注意語言要適度,不能講一些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太高深、聽了一頭霧水的話。因為站在三年級學生的角度看,艱澀難懂的話會讓他們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的。到了五、六年級則可以增加一些優(yōu)美的句子,有深度的句子。
舉手的巧妙訓練
上課沒人舉手是語文教師的悲哀,同時也可以說這節(jié)課“無效”。而且不知教師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只有積極舉手的人才是上課不開小差的人。因為他舉手前后都在傾聽并積極組織語句,沒時間開小差,所以要讓每個孩子養(yǎng)成積極舉手的習慣。那么如何激發(fā)三年級孩子積極舉手的意識呢?
首先,筆者會從語言上激勵暗示孩子,如很多次強調(diào)老師喜歡上課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孩子,孩子有時答題遇到困難但還想著讓老師夸他,所以可能會硬著頭皮上,久而久之會就養(yǎng)成不怕困難的習慣,培養(yǎng)出“迎難而上”的意志。其次,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如果回答錯誤,筆者總會說沒關系,當有時他們有獨到的見解時,筆者也會不吝嗇自己的夸獎。這樣也是暗示孩子自己的回答要與別人不一樣,同時不再“迷信”班中的優(yōu)秀學生,懂得只要自己動腦筋,自己也會放光芒。當然對積極舉手的同學筆者經(jīng)常有不同形式的獎勵,如獎星,從1顆星到50顆星,讓孩子知道回答質(zhì)量的不同層次會直接影響到獎勵的結(jié)果;還可以在“表揚欄”“家長會”或“家校路路通”上表揚等。等到高年級則是可以講一些道理。如不舉手就意味著你得不到鍛煉,表達能力會不及別人等。
感悟語言要有墊腳石
如在教學一系列關于“母愛”的課文時,筆者為了讓學生體會母愛——這世間最美最無私的愛,就把它化為一個個平凡的瞬間。筆者會與學生一起回憶,“自己生病時媽媽是怎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一起回味自己小時候受了委屈總會投入媽媽的懷抱,一起回味媽媽為我燒的那碗荷包蛋,一起回味那個風雨交加的傍晚,媽媽來接我的情景等”。筆者也會出示一系列圖片,讓孩子們腦海中迅速有了豐富的表象。這樣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偉大的母愛原來是那樣的平凡。一句句詩般的語言就在課堂上迸發(fā)了,有的說:“冬天凜冽的寒風里,母愛是那最美的花,永遠開在我的心中……”有的說:“母愛是那溫暖的港灣,讓飽受風霜勞累的小舟停泊……”
“習作教學”應細煎慢熬
三年級習作起步教學的秘訣就是讓孩子對習作有興趣。如遇到“寫人”時,教師可先以自己為例,先說自己的外形特點、性格等,注重細節(jié)、不夸大、不美化自己。孩子們這才覺得原來寫人不是都是大眼睛、紅臉蛋的。教師再讓孩子們以他們的觀察、他們的視角來描述。要不怕孩子們揭短。于是孩子的興趣就來了,生動的句子也就在孩子們筆下流淌出來了。有的學生會以挨批或受表揚的親身經(jīng)歷舉例說老師是個賞罰分明的老師。有的會說老師的眼睛是探照燈,當學生思想開無軌電車時,會以百分之百的精確度直達目標,讓學生再也不敢開小差。當遇到“寫事”時,可以發(fā)揮語文老師的特長,當場做口頭作文示范,可以把看到的聽到的都當作是自己的素材。然后讓學生大膽地交流,討論自己或身邊發(fā)生的事。三年級學生一下子覺得原來有這么多事可以說、可以寫,也會真正明白如何把事情寫具體寫生動。
不管未來的語文教學會如何發(fā)展,教師都要以不變應萬變,那就是追求“有效”。相信采用“清晰、簡潔、巧妙”的教學方式,將會有助于教師跨越障礙,幫助三年級孩子順利過渡,讓語文給孩子以精神力量,讓語文給孩子以心靈陽光,讓語文給孩子以智慧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寶帶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