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海外認同與現(xiàn)代中國文學輸出

        2014-04-29 00:00:00楊四平
        南方文壇 2014年4期

        一、世界文學地理與“發(fā)現(xiàn)”中國

        “世界文學”的提出與“中國文學”視界有關(guān)。是中國古典文學啟發(fā)了歌德、馬克思、恩格斯等人預見到了超越民族文學邊界的“世界文學”,為“世界文學”的提出及其初步構(gòu)架提供了最初的材料、動力和愿景。那么,現(xiàn)代中國文學在海外傳播過程中有沒有傳承中國古典文學的這份光榮傳統(tǒng)?有沒有給世界文學以新的貢獻?如果有,那又是些什么?

        大量史料表明,19世紀,不僅外部世界“發(fā)現(xiàn)”了中國,而且中國文學自身也在努力促成這種“發(fā)現(xiàn)”。最早在世界文壇上“發(fā)出聲音”的是陳季同。他被視為“東學西漸第一人”。①羅曼·羅蘭在1889年2月18日的日記里寫道:“在索邦大學的階梯教室里,在阿里昂斯法語學校的課堂上,一位中國將軍——陳季同在演講。他身著紫袍,高雅地端坐椅上,年輕飽滿的臉龐充溢著幸福。他聲音洪亮、低沉而清晰。他的講演妙趣橫生,非常之法國化,卻更具有中國味。這是一個高等人和高級種族在講演。透過那些微笑和恭維話,我感受到的卻是一顆輕蔑之心:他自覺高于我們,將法國公眾視作孩童……他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努力縮小地球兩端的差距,縮小世上兩個最文明的民族間的差距……著迷的聽眾,被他的花言巧語所蠱惑,報之以瘋狂的掌聲?!雹谟纱耍覀儾浑y想象得出,當世界第一次聽了中國文學的“聲音”時,是何等如癡如醉!這其中固然有陳季同個人的演講才能和人格魅力在起作用,而那時的西方世界渴望了解中國的迫切心情也昭然若揭。質(zhì)言之,陳季同當年在法國各地演講,目的是促使中法交流,顯示出不同國族間加強溝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僅如此,1890年,陳季同在法國出版法文小說《黃衫客傳奇》。他以唐傳奇《霍小玉傳》為藍本,用一個“現(xiàn)代”的愛情悲劇故事“改寫”了中國古典小說里常見的“癡心女子負心郎”的元敘事結(jié)構(gòu)。雖然該小說的題材是中國的,是從民族傳統(tǒng)中繼承而來的;但在愛情的觀念上與小說寫法上卻是現(xiàn)代的,“非常法國化的”。陳季同接通中國文學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初步嘗試,取得了巨大成功。法國《圖書年鑒》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頌詞稱贊道:“這是一本既充滿想象力,又具有獨立文學色彩的小說。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會以為自己來到了中國。作者以一種清晰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描繪了他的同胞們的生活習俗?!雹坳惣就阎袊摹帮L俗”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在世界文學領(lǐng)域再次發(fā)出了迷人的“中國聲音”,使得世界文學再次傾心于中國文學的魅力。

        也許正是有感于此,1898年,回國后的陳季同在與曾樸的一次談話中又將現(xiàn)代國族意義上的“中國文學”與現(xiàn)代理性意義上的“世界文學”勾連起來:“我們現(xiàn)在要勉力的,第一不要局限于一國的文學,囂然自足,該推擴而參加世界的文學。既要參加世界的文學,入手方法,先要去隔膜,免誤會。要去隔膜,非提倡大規(guī)模的翻譯不可,不但他們的名作要多譯進來,我們的重要作品,也須全譯出去?!雹苓@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談及中國文學對外譯介與中國文學追尋世界性的重要資訊。他們想把“重要”的中國文學“全譯出去”,傳播到域外去,參與世界文學對話進程,自覺融入世界文學版圖。十分顯然,陳季同、曾樸等晚清人士的文學世界性視野和中國文學全球發(fā)展的戰(zhàn)略眼光在那個年代是難能可貴的。難怪嚴家炎在近年來的文學史研究中,從理論主張、國際交流和創(chuàng)作實績等方面,把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源頭、發(fā)生、起點和標志性作家作品追溯到了陳季同和曾樸那里。⑤這些具有胸懷世界的“先進”知識分子是這樣想的、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旅法期間,陳季同用法文出版了介紹了中國古代詩人詩作的《中國人自畫像》,自《聊齋志異》翻譯而成的《中國故事》,以及評說中國古代戲劇的《中國戲劇》,深受法國讀者喜愛。辜鴻銘除了翻譯《論語》和《中庸》,還出版了精講中國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學的《春秋大義》。據(jù)日本漢學家樽本照雄統(tǒng)計,清末民初,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外文的多達一千一百零一種。⑥在“外譯”中國文學的同時,曾樸花了二十多年時間,翻譯了五十多部法國文學作品,成為郁達夫所說的“中國新舊文學交替時代的一道大橋梁”。⑦其實,在對外譯介20世紀中國文學方面真正稱得上“篳路藍縷的先行者”⑧的是蕭乾。從1931年起,他就在北平協(xié)助美國人威廉·阿蘭編輯英文期刊《中國簡報》,并在這份刊物上推介了魯迅、郭沫若、茅盾、郁達夫和沈從文等人的作品。1932年,他翻譯了田漢的《湖上的悲劇》、郭沫若的《王昭君》和熊佛西的《藝術(shù)家》,發(fā)表在當年的《輔仁學報》上。1939年,作為《大公報》記者被派往倫敦的五年時間里,陸續(xù)出版了英文版著作《苦難時代的蝕畫》《中國而非華夏》《龍須與藍圖》和《蠶》,不遺余力地向西方讀者宣講,現(xiàn)代“中國”已非西方人記憶中古典的“華夏”,而是具有現(xiàn)代氣象的現(xiàn)代“國家”。

        幾千年來,帝制中國總以為自己就是“天下”“世界”,把自己的文學視為“天下之文”“天下之詩”?!霸谝粋€狹隘的意義上這就意味著,中國文學從前并不屬于世界文學,因為它作為天下的文學自身就是世界文學。只有當?shù)蹏倪@種自我意識遭到質(zhì)疑,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經(jīng)典開始被重估時,這種情形才開始改變?!雹衢L久以來,這種天朝中心的封建思想將中華帝國自絕于真正的現(xiàn)實世界之外;只有到了1861年總理衙門和同文館的設立,中華帝國才開始與傳統(tǒng)的“天下”意識告別,才像“睡美人”那樣慢慢睜開雙眼看到外面的世界,才開始自覺把自己視為現(xiàn)代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員。

        從以上簡單的梳理中,我們了解到,世界文學“發(fā)現(xiàn)”中國大約要比中國文學“發(fā)現(xiàn)”世界要早七十年。針對中外文化交流中習見的“沖擊—回應”的消極化模式及其背后隱含的“西方中心觀”,美國中國學家柯文在他那本著名的《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中提出了與之針鋒相對的“中國中心觀”⑩的歷史闡釋范式。他主張從中國歷史本身來尋找它發(fā)展的原動力。他的功績在于打破了人們在研究中國問題時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迷思;但他的欠缺在于由此也衍生出了“文化相對主義”。季進剖析了其中的吊詭與兩難。他認為,柯文的問題在于,其一,“漠視現(xiàn)實世界的文化流是永恒的‘不平流’”,“其二,‘文化相對主義’的另一極端是導向‘文化孤立主義’,將‘文化多元’變成‘文化保守’,‘中國立場’變?yōu)椤袊疚弧??!?1總之,與以往西方赤裸裸的“西方中心觀”不同,柯文的“中國中心觀”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西方中心觀,因為他只是告訴西方人必須調(diào)整看到中國歷史的視角、立場和方法,而與他的“論敵”一樣地無視中國人自己對中國歷史的看法。

        不管是“西方中心觀”,還是“中國中心觀”,都是文化霸權(quán)思想之體現(xiàn),均不能平等地看待世界各地存在的文化多樣性。因此,我們要拋棄文化上的任何“中心觀”,以“平等觀”來看待周遭的一切??梢赃@樣說,在這個世界上誰也離不開誰,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共存。中國與歐美之間的關(guān)系更是如此。美國比較文學學者紀廉說:“只有當世界把中國與歐美這兩種偉大的文學結(jié)合起來理解和思考的時候,我們才能充分面對文學的重大的理論性問題?!?2反過來說,如果世界文學領(lǐng)域里少了中國文學這支重要力量,少了中國文學的聲音,那么它顯得非常殘缺、蒼白,沒有任何說服力,乃至再也不能謂之“世界文學”。世界各地出版的各類具有國際權(quán)威性的百科全書,幾乎都收錄了魯迅和茅盾等現(xiàn)代中國名家名品的條目。以茅盾為例,列有茅盾條目并給予他世界文學大師地位的百科全書有《英國百科全書》《蘇聯(lián)大百科全書》《大拉魯斯百科全書》《卡斯爾世界文學百科辭典》《東方文學大辭典》《大日本百科事典》等。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現(xiàn)代中國作家的作品被國外出版的“世界名著”之類的權(quán)威選本收入,如穆旦的《饑餓的中國》和《詩八首》的節(jié)選就被選入赫伯特·克里克莫爾編輯出版的《世界名詩小金庫》。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魯迅、錢鍾書和張愛玲的小說躋身于享譽世界的“企鵝叢書”。當下,在國際中國學界已經(jīng)形成這樣一種共識:現(xiàn)代中國文學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只有秉持平等交流文化觀念的海外中國學家,才有可能去發(fā)現(xiàn)中國文學之美;同時,在欣賞中國文學之美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現(xiàn)實、歷史和文化。捷克漢學家普實克原本以研究中國歷史和中國古典小說為業(yè),1932年,他來到中國。在中國生活的兩年時間里,在中國朋友的推薦下,他開始閱讀魯迅的作品,“發(fā)現(xiàn)”了魯迅的偉大,自此改弦更張,著手研究現(xiàn)代中國文學。他在20世紀50年代寫的《回首當年憶魯迅》里說,當初他來中國的目的是“打定主意認識一下這個新的,正在戰(zhàn)斗著的中國”,“我就想,認識中國的最好途徑也許是新的文學”,“魯迅的著作不僅為我打開了一條理解新的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道路,并且使我理解了它的整個的發(fā)展過程”,“魯迅對于我來說是一扇通向中國生活之頁——中國新文學、舊詩歌與歷史等等——的大門?!?3也就是說,普實克是從欣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之美開始,到慕名來到中國,再到認識魯迅,認識新文學,最后認識新中國的。這表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學有時會發(fā)揮“引領(lǐng)”的作用。換言之,文學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排頭兵”。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漢學熱”“中國熱”的助推下,在漢學家、中國學家的努力下,現(xiàn)代中國文學不斷流入海外,在世界文學版圖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使海外讀者認識到現(xiàn)代中國也有像魯迅這樣的世界級的文學大師。

        進入20世紀90年代,海內(nèi)外的情況有所變化,海外“發(fā)現(xiàn)”的中國,除了此前常見的“意識形態(tài)”中國外,還多了一個“市場經(jīng)濟”中國。也就是說,在世人眼中,此時的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一個政治與經(jīng)濟交疊的現(xiàn)代國家;中國作家只有書寫這種當代中國的“復雜性”,才能被海外讀者所接受,并最終有望獲得“世界性”。德國中國學家顧彬說,西方的“文學批評者越來越傾向于將莫言或者其他作家那里的過度暴力渲染,闡釋為1949年以后中國道路的寓言或者是對中國傳統(tǒng)的戲仿”;“除了一種暗藏的對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外,通過重寫藝術(shù)還得以重新返回到完整的故事。這就說明了為什么中國小說家自90年代以來在世界市場上會獲得成功,通過美國的文學代理商推銷,他們在這段時間進入了每一家書籍俱樂部”;“相反,不管是在本國還是在外國的讀者中,那種(后)現(xiàn)代主義的敘事方式,如馬原,早期的余華或者格非,都難以接受?!?4原因很簡單,畢竟后者所追尋的“先鋒”其實是西方技法的中國翻版,“中國味”很少。這種狀況表明,只有把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與市場經(jīng)濟因素巧妙地糅合起來,而不是一味地為世界性而世界性,現(xiàn)代中國文學才能進入世界文學市場。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世界文學地理中的中國,應該不只是政治意義上的、地域疆域上的中國,還應該是文化意義上的、超越地域疆域的“大中國”“大中華”。像白先勇和鄭愁予,在大陸出生,在臺灣成長,后來加入美國國籍;像北島,在內(nèi)地成名后赴美并加入美國國籍;他們都用中文寫作,都有作品被譯介到世界各地,擁有一定的“世界公民”身份。因此,他們的寫作,作為“文化中國”的文學板塊,同樣應該納入世界文學版圖。

        二、“世界—中國”:

        “外譯中”少于“中譯外”

        由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之所以發(fā)生轉(zhuǎn)型,之所以要用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取得古典中國文學,并非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而僅僅只是因為古典中國文學已經(jīng)不適應中國現(xiàn)代化的時代要求,因而要創(chuàng)制一種適應現(xiàn)代化要求的新型文學,這就是現(xiàn)代中國文學。而要創(chuàng)制現(xiàn)代中國文學,在本土文學傳統(tǒng)里難以找到相應的資源,因此人們不得不“別求新聲于異邦”,唯西方馬首是瞻。陳獨秀說:“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新法子?!?5那時,為了創(chuàng)造現(xiàn)代中國文學,新文學家們傾力輸入西方近現(xiàn)代文學,很少考慮把現(xiàn)代中國文學輸出去。也就是說,在最初幾十年的中外文化商談中,中方主動放棄話語權(quán),因此造成長期以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失語的困境,形成了“中國—西方”文學的“輸入—輸出”的不對等。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至今,使得中國成為一個文學交流意義上的輸入型國家。

        盡管在晚清就有陳季同等極少數(shù)幾個人討論“譯出去”的話題,盡管在20世紀初也有了一些零星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域外傳播;但它們并非完全是由現(xiàn)代中國本土文化自信所致,反而主要應歸功于海外有識之士的識見與作為。如前所述,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人威廉·阿蘭較早意識到向海外傳播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于是,由他出資,并請當年還是燕京大學的學生蕭乾幫忙,一起編輯出版英文期刊《中國簡報》,嘗試著向英語世界譯介現(xiàn)代中國文學。但是,這種拓荒工作舉步維艱,《中國簡報》出到第八期就被迫??恕R苍S《中國簡報》出版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較早自覺地把現(xiàn)代中國文學帶入世界文學的關(guān)聯(lián)場域,置于同一時空里;將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輸出”作為現(xiàn)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整體而言,最初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對外譯介遭遇到了寒潮。后來,蕭乾在回憶當年出版《中國簡報》的境況時,十分無奈地說:“當時,住在北京的不是外交官就是傳教士。他們的興趣在高爾夫球和賽馬上,誰會對20世紀中國文學感興趣!”16

        以上那種冷冷清清的“外譯中”的窘?jīng)r至少還能說明當年在中國本土曾經(jīng)有人著手對外譯介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只是因為曲高和寡而無疾而終;但是比這更顯凄凄慘慘切切的是,在海外,當時連有這種自覺意識的人幾乎沒有?,F(xiàn)代中國文學頭兩個十年,幾乎沒有什么重要的作品在海外被譯介,可以想見,當時現(xiàn)代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領(lǐng)域里缺席與失語的程度何其之嚴重!美國中國學家斯諾說:“我想了解中國知識分子真正是怎樣看待自己的,他們用中文寫作時是怎樣談和怎樣寫的……然后當我去尋找這種文學作品時,使我感到吃驚的是實際上沒有這種作品的英譯本。重要的現(xiàn)代中國長篇小說一本也沒有譯過來,短篇小說也只譯了幾篇,不顯眼地登在一些壽命很短或者讀者寥寥無幾的宗派刊物上。以上是1931年的事?!?7這種在世界文學舞臺上西方文學“獨語”而中國文學“無聲”的狀態(tài),直到1935年《天下》月刊的創(chuàng)辦,才有些微改觀。林語堂繼承和發(fā)揚陳季同和曾樸等人把“譯進來”與“譯出去”結(jié)合起來的傳統(tǒng),成為19世紀把現(xiàn)代中國文學“送出去”的“送去主義”的踐行者。他十分注重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尤其看重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中國文化的自信與自尊。只可惜像林語堂這樣具有“文學/文化輸出”的自覺意識和超前意識的現(xiàn)代中國作家少了些。畢竟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中國作家還在忙著從域外“拿來”呢!

        現(xiàn)代中國文學對外傳播嚴重“入超”,“文學赤字”很大?!暗搅?011年,中國圖書版權(quán)引進與輸出比例為2比1,相比2003年時的15比1已是一個很大的突破?!?8但是,“有關(guān)英譯本的年度出版種類連續(xù)三年都未達到兩位數(shù)?!?9“美國翻譯家白睿文提供了幾個數(shù)字:2009年,全美只出版了八本中國小說,僅占美國外國文學出版總數(shù)的4%。20此種嚴重的不對稱形象的形成原因頗為復雜。針對接受空間來看,美國經(jīng)濟狀況對于出版業(yè)的負面影響、該國受眾的接受取向與中國文學的隔閡,無疑是無法回避的障礙。此外,相關(guān)專業(yè)翻譯人員的匱乏,如同葛浩文那樣資深且頗為投入的譯者并不多見,因而翻譯特別是高水平相應譯本的明顯缺乏使譯介工作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有關(guān)需求,而成為一把雙刃劍,本應為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走向世界的橋梁,但因無以承受之重而時或淪為屏障,進而影響相應文本的國際化進程。再有是研究對象的選取失之過窄,多囿于魯迅、張愛玲以及沈從文等熱點作家,明顯缺乏對于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的全面考察與整體研究,且總體而言體現(xiàn)出重現(xiàn)代輕當代、重內(nèi)部考察輕外部觀照等諸種褊狹。21即使在日本,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也難以樂觀。據(jù)日本翻譯家飯塚容介紹,1990年以后,日本泡沫經(jīng)濟的崩潰導致了出版業(yè)的急劇衰落;由于資金短缺,出版市場環(huán)境惡化,近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出版只能是零散的、帶些偶然性的,缺乏整體統(tǒng)籌。22當然,這種國與國之間文學輸入與輸出之間的不對等現(xiàn)象也存在于西方國家內(nèi)部,比如,美國引進的國外圖書,只占本國原創(chuàng)圖書的3%。

        “中譯外”遠遠大于“外譯中”,申言之,國外文學的“輸入”遠遠大于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輸出”,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應該加強對這種“世紀頑癥”的跨文化研究。它不僅是一個現(xiàn)象性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而且更是一個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語言、文化和思維等方面差異的問題。在處理“西方—中國”關(guān)系的時候,我們總是難以進行深入反思,不是“東倒”就是“西歪”,不是盲目西化就是沉迷傳統(tǒng),不是西方化就是東方化,“難于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恰當?shù)陌采砹⒚?,在心平氣和的兼容并蓄中?chuàng)造一種新文化”。23看來,我們只有正視這種中外文學輸入與輸出之間的不平衡,理性地看待中外語言、文化和思維之間的差異,克服跨文化思維中的“落后情結(jié)”,深入思考和研究中外文學關(guān)系,才能尋找到跨中外文化的共同的文學規(guī)律,最終或許能夠找到解決中外文學貿(mào)易不對等的方法和門徑。

        三、中國書寫與世界的“中國觀”

        早在晚清,中國文學就開始了追尋“世界性”/現(xiàn)代性的歷程。不管人們對這種現(xiàn)代性發(fā)生的認識是持外發(fā)性的觀點,內(nèi)生性/繼發(fā)性的觀點,還是兩者兼而有之的觀點,不少人習慣于把中國文學置于世界文學的尺度性,以西方現(xiàn)代性為準星,評判其優(yōu)劣。比如,陳思和就說:“在現(xiàn)代化的全球性語境里,中國與世界的關(guān)系成為一種時間性的同向差距,中外文學關(guān)系相應地趨向于這種詮釋: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是在世界文學思潮的影響下形成的,中國文學惟有對世界文學樣板的模仿與追求中,才能產(chǎn)生世界性的意義。”24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而言,對中國的“世界觀”和世界的“中國觀”的思考都牽扯到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問題,說到底就是一個文學價值上的“承認的政治”問題。猛一看,既然現(xiàn)代中國文學歷史性地存在一個“時間性的同向差距”,那么現(xiàn)代中國文學始終就存在一個趕超或超越西方文學的問題,而且其有無實現(xiàn),完成得怎樣,其最終的裁判權(quán)就全部落入西方文學的手中。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zhì)疑,認為縱然中國文學不能一邊當運動員一邊當裁判員,但是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的中國文學書寫經(jīng)驗本身理應成為“世界文學”標準的一部分。所以孟繁華說:“對世界性問題的回應,同樣是中國本土的問題以及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相關(guān)作為出發(fā)點的”,“學院批評家在評價中國作家作品的時候,也總是不經(jīng)意地將其置于世界文學的背景下作出評價。這種意識和眼光不是刻意作出的,它本身就是批評的‘世界性’意識的反映和表達。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文學與‘世界’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內(nèi)化為我們的思維方式的一部分,或者說,現(xiàn)在如何一部小說,從結(jié)構(gòu)、語言、情節(jié)展開、人物塑造等技術(shù)層面上,作家即使沒有刻意模仿哪位西方作家,但西方文學的影像已經(jīng)無意識地存在了。但它的前提是‘中國’本土的文學傳統(tǒng)已經(jīng)先于西方文學影像存在了?!?5莫言和北島等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表明,中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與西方現(xiàn)代文學傳統(tǒng)的融合,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tǒng)一,是現(xiàn)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并最終“融入世界”的要件。比如,莫言的“高密魔幻小說”系列,固然有馬爾克斯和??思{的影子,但是最根本的還是中國古典小說傳統(tǒng)和魯迅傳統(tǒng)潛在地、持續(xù)地發(fā)生作用。又如,北島的詩歌除了明顯受到西方現(xiàn)代主義影響外,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也流入了它的血脈,如他經(jīng)常寫到的“歲月”和“衰老”就是中國古典詩歌常見的主題。而這一點往往被中外文學研究者所忽視。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就撰文《什么是世界詩歌?》向北島發(fā)難。他認為,北島在海外創(chuàng)作的詩歌,一改在國內(nèi)時期創(chuàng)作的對抗美學色彩極濃的朦朧詩的面貌,對中文讀者來說,意象殘酷,語言和結(jié)構(gòu)陌生化,意境荒涼而悲慟,便于翻譯與在西方世界流布,而成為“世界詩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宇文所安說:“北島以更加傳統(tǒng)的方式在詩歌中展現(xiàn)他在反抗極權(quán)政治時的‘政治正確性’,從而還清了他的政治債務。”26在宇文所安對北島所謂的“世界詩歌”肯定的背后,其實已經(jīng)透露出西方文化霸權(quán)的信息,仿佛只有那些被西方世界認可的或者說符合西方世界文學標準的文學才能稱得上世界文學。顯然,北島的寫作沒有這種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色彩,倒是個別流亡海外的中國作家在海外的創(chuàng)作不排除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作用。眾所周知,《人民文學》1987年1—2期合刊發(fā)表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蕩蕩》后,該刊很快遭到查禁,主編劉心武因此“下崗”并作出了深刻的“檢查”,作家馬建被迫流亡英國。2001年,根據(jù)自己的流浪生活,馬建創(chuàng)作了長篇紀實小說《紅塵》。第二年,該書被譯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荷蘭文和日文,外媒稱此書為“一國之塵”27,其英譯本入圍美國克路雅瑪亞太平洋圖書小說獎,并獲當年托馬斯·科克國際旅行文學圖書大獎。法國《閱讀》2002年第5期還把馬建推選為新世紀全球五十位作家,馬建是其中唯一的中國作家。2004年,馬建的長篇小說《拉面者》英文版在倫敦出版,封面正中是紅色的大五角星。這固然與西方出版商故意渲染“紅色中國”以賺取賣點有關(guān),但不排除作家投其所好的心理在暗中發(fā)力。中國的文學書寫豐富多彩,但是一些西方讀者總是偏好接受其中那些以政治對抗為主調(diào)的部分。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文學書寫,尤其是海外的中國文學書寫,往往表現(xiàn)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以及由此而塑造了兩種不同的世界的“中國觀”。一種是如北島那樣,對西方讀者的政治期待保持高度警惕,出國后的寫作愈來愈“超現(xiàn)實”和“非政治化”,因而帶給世界的是“文學中國”的美學境界。一種是如馬建那樣,由一開始的無意識的政治寫作,到最終卷入流亡生涯后自覺地從事政治化寫作,主動坐上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書寫的政治化期待的“戰(zhàn)車”而不能自已,因而帶給世界的是“政治中國”,乃至“極權(quán)中國”的政治圖景。雖然它們都獲得了西方世界的承認,但是其價值所指截然不同。當然,占據(jù)中國文學書寫主流的前者是西方對中國文學書寫的審美價值的承認,而后者僅僅是西方世界對中國書寫的政治價值的鼓勵。這就要求我們,在考察現(xiàn)代中國文學海外傳播與接受時,要細致區(qū)分不同面向的中國書寫,以及由此而塑造的迥異的世界“中國觀”。

        中國書寫渴望“世界性”,大體反映了需要獲得西方“承認”的政治。從某種角度上講,這是現(xiàn)代中國文學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更是一種異質(zhì)化的,以西方文學為參考體系作祟的結(jié)果;仿佛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只有一個西方的“奶媽”,而忘記了它的親生母親,即那種與生俱來的文學傳統(tǒng);如前所述,這份“本土性”的傳統(tǒng)先于“外援性”的西方文學傳統(tǒng)就存在于它的基因和血液里了。所以,我們在不間斷文學輸入的同時,也要把體現(xiàn)我們自己文學胎記的作品輸出去,把借鑒他人與不失自我結(jié)合起來,把海外傳播與海外接受結(jié)合起來,才能漸漸克服“影響的焦慮”。何況海外關(guān)注和接受中國文學的“語調(diào)”和“模式”正在悄然發(fā)生轉(zhuǎn)型!2008年10月,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與美國《當代世界文學》共同主辦的“當代世界文學與中國”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上,美國知名學術(shù)期刊《當代世界文學》的社長戴維斯-昂第亞諾說:“1935年到今天的發(fā)展軌跡見證了《當今世界文學》的發(fā)展,同樣見證了現(xiàn)代西方世界對于中國的關(guān)注。舉例來說,Chih Meng寫于1935年的論文指明了中國用文言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千年古老傳統(tǒng),并勾勒出1917年前后古典文學是如何吸收本土影響的。在這篇文章中,最讓人震驚的一點是它討論的話題和假設沒有太多關(guān)聯(lián),而此文的作者也沒有如何關(guān)于中國漢字和文學的知識,因此這篇文章充滿了教科書的味道?!懂敶澜缥膶W》隨后對中國文學的報道,尤其是關(guān)于莫言和北島的兩期特刊,從另一個更深入的角度講述了和中國文學文化相關(guān)的故事。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xiàn)在,西方發(fā)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力量,以及它在21世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當代世界文學》對于中國的關(guān)注在報道語調(diào)上不再是表面而遙遠的,而是融入和參與的?!懂敶澜缥膶W》對于中國的報道模式已經(jīng)開始變得深入,深入探尋它的文化。這也是西方文化開始慢慢認識到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和它在現(xiàn)代世界的影響力的一個過程。從1935年以來的模式已經(jīng)顯示出了這樣一種轉(zhuǎn)型,即從帶有批判性的遙遠的學術(shù)視角變成了一種參與和合作的視角。也就是說,為了達到互相理解這一目標,我們用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shù)合作代替了曾經(jīng)的那種對中國文學嚴厲的學術(shù)審視?!?8從古至今,中國書寫隨著中國的崛起而不斷豐富與發(fā)展,其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這種影響力令西方刮目相看,改寫了西方人長期以來固有的“中國觀”,使他們從以前的簡單、草率、傲慢、輕視、隔膜慢慢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今的參與、合作、融入。反過來看,這種世界的“中國觀”的改變,有利于中國書寫,尤其是現(xiàn)代中國書寫,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海外的廣泛傳播和深入接受,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似乎能夠說明一定的問題。

        四、文化全球化與中國文學經(jīng)驗

        全球化很有可能帶來趨同化。當今世界藝術(shù)的近親繁殖和克隆現(xiàn)象十分突出,就是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應該看到全球化的積極方面。與經(jīng)濟和科技全球化所要求的一體化、規(guī)范化不同,文化全球化并非著力于使全球文學趨同化、一體化,而是追求在全球化視野下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在全球范圍內(nèi)交融共生。文化全球化不是一種文化征服、吞并和欺侮另一種文化,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識、互證、互存、互補、互生。由此我們可知,文化全球化不但不排斥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本土經(jīng)驗,反而強化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進行深層次的“生成性對話”,兼顧本土經(jīng)驗與普世價值之間的辯證。29質(zhì)言之,文化全球化給中國文學書寫帶來的是自我的不斷完善、豐富與提升,乃至還有可能產(chǎn)生一些新變、新質(zhì);同時,也使中國文學經(jīng)驗被海外讀者接受的可能性更大,更快捷,更深入。

        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既離不開學習外國也離不開學習民間。在學習外國的過程中,由于我們始終堅持“本我”,我們慢慢成熟起來。有的作品能夠看得出借鑒的痕跡,而有的作品一點也看不出來,都“化”掉了。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們?yōu)榱朔乐刮膶W趨同化而提倡中國經(jīng)驗,但并不意味著就不用向國外學習。那種“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觀點值得理性對待。如果我們以此為借口再次“閉關(guān)鎖國”,并把那些“國渣”視為國粹而沾沾自喜,那是典型的中國文化自大狂癥候的表征,就會重蹈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東方文化派”和“中國本位文化派”的覆轍,就大錯而特錯了。何況,中國文學有沒有原創(chuàng)性與學不學外國文學之間沒有必然關(guān)系。因此,在全球化語境下,我們應該結(jié)合中國文學實際,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進一步主動“走出去”,把“走出去”與“請進來”結(jié)合起來,加深彼此了解,增進彼此互信,才能使現(xiàn)代中國文學更好地在海外傳播和接受。2009年2月13日,北島等一行七人以民間方式到印度,與印度九位學者、作家和詩人對話了三天,克服了時空的阻隔和文化的差異,彼此加深了理解。作為回應,2010年5月21—22日,印度作家來華,在北京西郊與中國作家進行了兩場對話。我本人也于2007年、2009年和2010年先后應邀赴印度、墨西哥和美國出席“世界詩人大會”,與各國詩人進行坦誠交流,增進了彼此了解和溝通。如果說以上這些文學活動和文學交流還有些“務虛”的話,那么有些作家能在全球化語境中把文學傳播與接受工作做得更藝術(shù),更有實效。比如,殘雪就能巧妙地化用中國經(jīng)驗,從而使自己的作品在海外獲得廣泛的認同與贊賞,她的《隕石山》同意大利著名作家普里莫·列維的短篇小說一道,在紐約文化景點“交響空間”的劇院里,由美國著名演員朗誦,并在全美廣播,把美國讀者帶入冥想之中。這表明,在新的全球化條件下,如何調(diào)適“全球化”(Globlization)及其反題“全球本土化”(Gloclization)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如何能夠在用母語寫作中不會丟失中國作家身份而成為“他者”,如何有效地把本土經(jīng)驗和普適價值融為一體,尤其是,把不同歷史時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如政治價值、權(quán)力價值、經(jīng)濟價值,與全人類固有的普世價值有機糅合起來,是現(xiàn)代中國文學域外傳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概言之,本文比較粗略地勾畫出現(xiàn)代中國文學海外行旅與接受的譜系,反思語言思維、歷史文化、詩學觀念、意識形態(tài)、政治經(jīng)濟與現(xiàn)代中國文學海外接受的復雜糾纏,分析中國形象在現(xiàn)代中國文學海外接受過程的塑造,以及從文化戰(zhàn)略層面思考現(xiàn)代中國文學“走出去”“走進去”與“中國學”建構(gòu)之新世紀新命題。

        【注釋】

        ①岳峰:《東學西漸第一人——被遺忘的翻譯家陳季同》,載《中國翻譯》2001年第4期。

        ②轉(zhuǎn)引自孟華:《前言》,見李華川《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③《黃衫客傳奇》附錄一,李華川譯,11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④曾樸:《曾先生答書》,見《胡適文存三集》卷八,559-566頁,黃山書社1996年版。在曾樸的記載中,此話是陳季同所說。但據(jù)《梁實秋文集》第4卷(鷺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頁所述,此話卻是曾樸講的。

        ⑤嚴家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冊,7-12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⑥[日]樽本照雄:《反映時代的小說目錄——關(guān)于〈增補新編清末民初小說目錄〉》,見樽本照雄編著《增補新編清末民初小說目錄》,2頁,齊魯書社2002年版。

        ⑦郁達夫:《記曾孟樸先生》,見曾虛白1935年編印《曾公孟樸訃告》。

        ⑧符家欽:《記蕭乾》,6頁,時事出版社1996年版。

        ⑨[德]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范勁等譯,3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⑩Paul A.Cohen.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11季進:《跨語際與跨文化的海外漢學研究——以海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為對象》,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摘要匯編》,380頁,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年4月自印。

        12[美]紀廉:《比較文學的理論與發(fā)展》,見干永昌等編選《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13[捷]普實克:《回首當年憶魯迅》,載《解放日報》1956年11月17日。

        14[德]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范勁等譯,347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5陳獨秀:《今天中國之政治問題》,見王樹棣編《陳獨秀文章選編》(上),271頁,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版。

        16蕭乾、傅光明:《風雨平生——蕭乾口述自傳》,5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7[美]埃德加·斯諾:《序言》,見埃德加·斯諾編譯《活的中國——現(xiàn)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文潔若譯,2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20傅小平:《國外專家、學者聚焦“中國文學走向世界”話題——如何與西方文學傳統(tǒng)求得共識?》,載《文學報》2012年9月6日。

        1921胡燕春:《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在美國的傳播與研究》,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22轉(zhuǎn)引自《海外譯介難進主流市場 中國文學何時真正走向世界》,http://www.gmw.cn/ content/ 2010-08/17/ conte-nt_1217867_4.htm.

        23陳平原:《文化思維中的“落后情結(jié)”》,載《光明日報》1988年10月13日。

        24陳思和:《20世紀中外文學關(guān)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幾點思考》,載《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第20期。

        25孟繁華:《民族傳統(tǒng)與“文學的世界性”——以陳季同的〈黃衫客傳奇〉為例》,載《南方文壇》2010年第6期。

        26Stephen Owen.What Is World Poetry?The New Republic,November 19,1990,p.31 in pp.28-32.

        27Marsden,Philip.Dust of a Nation.The Observer,June 10,2001.

        28[美]戴維斯-昂第亞:《閉幕式致辭》,見張健主編《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世界文學與中國”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29劉江凱:《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寫作——莫言的海外傳播與接受》,載《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4期。

        【楊四平,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海外接受研究”(10BZW106)成果】

        国产麻豆md传媒视频| 日韩女优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自拍精品在线视频| 男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开心五月激情五月五月天|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 91亚洲精品久久久蜜桃| 日本女优五十路中文字幕| 无遮挡1000部拍拍拍免费| 国产97在线 | 免费| 国产免费资源高清小视频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中文字幕国产| 成人免费毛片立即播放| 开心五月婷婷激情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 国产一级av理论手机在线| 高清在线有码日韩中文字幕 |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无遮挡亲胸捏胸免费视频|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一区二区激情偷拍老牛视频av|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 av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 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 毛片av在线尤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自拍在线| 亚洲av综合日韩| 99re国产电影精品| 97久久国产精品成人观看|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