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電影版《爸爸去哪兒》時,石頭的背上、臉上被咬了幾十個包,但不說也不鬧,他應該知道這是工作,所以覺得沒有必要跟我喊累喊苦。而我盡管心疼,當時也沒有多說什么,大概每個純爺們兒天然就這么懂事、能扛事兒。
不要偷走孩子的“偉大”
《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火了以后,石頭的生活一下被各種宣傳和節(jié)目塞滿了,各種娛樂節(jié)目、媒體采訪、雜志拍照以及電影版拍攝,加上還要上課、寫作業(yè),一下子連睡覺時間都不夠用了。拍攝和宣傳最緊的那段日子,石頭媽跟我說:“石頭胖了?!蔽艺f:“是,我知道是累的,睡得少,就容易吃得多?!庇绕渑臄z電影那幾天比較辛苦,石頭常常在拍攝間歇、車上就睡著了,晚上睡覺連呼吸聲都沉了,作為老爸,我聽著很心痛。
為了讓石頭不這么累,我總是和工作室人員商量,減少一些拍攝工作,總想著,如果石頭有小情緒或者不滿,要多包容。但沒有想到的是,他比我想象中堅強太多,表現(xiàn)得出乎我意料。
拍攝電影版《爸爸去哪兒》時,所有人都去賓館睡了,只把我們和孩子留在了公園里。 我們這幾個爸爸把孩子哄睡著后,本以為終于可以透口氣,休息一下。完全沒想到剛睡到上半夜,孩子們就被蚊子咬醒了。結果,Kimi被咬得渾身是包,王詩齡的臉上全都腫了。再看石頭,不說話,也不鬧,就躺在那動來動去,自己撓。后來我實在忍不住了,打電話要來蚊子水,先在孩子的床周圍灑上一圈驅驅蚊,然后想給孩子身上也擦一點。好么!不擦不知道,一擦才發(fā)現(xiàn),石頭的背上、臉上被咬了幾十個包!我一邊給他擦一邊心疼,他應該知道這是工作,所以覺得沒有必要跟我喊累喊苦。而我盡管心疼,當時也沒有多說什么,大概每個純爺們兒天然就這么懂事、能扛事兒。
有時候,我在家看《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里跟石頭的片段,會跟石頭媽聊:“不知道是不是種錯覺,有時候我反而覺得石頭的情緒表達方式更像一個爸爸,而我的表達方式則像一個孩子,在節(jié)目中,我們有時角色是互換的?!边@種感覺時常讓我反思自己,覺得“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這一說法是那么貼切。
孩子們身上有很多東西都是與生俱來的。我想,我小時候也一定曾經(jīng)擁有過。然而,當我長大成為一個大人,成為一個父親,卻從石頭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道什么時候把那些東西遺失了。石頭的這份隱忍既讓我心疼,讓我反思,又讓我深深覺得感佩,他自己可能察覺不到,而在我看來,那么了不起。
不過,雖然石頭因為有些東西表達不出來,或者不愿意表達,常常不太說話,但是他什么都知道,有時候表達還挺犀利。
拍攝電影版《爸爸去哪兒》時,有一次,石頭跟我說:“你就不像個爸爸?!蔽乙宦?,自己先冷靜了一下,回他:“兒子,你說對了,你去問叔叔阿姨去,爸爸參加這個節(jié)目的時候就說了,我是一個不像爸爸的爸爸,你問問他們是不是這樣?哈哈……”其實我是轉移話題了。但是石頭也沒有堅持,因為他也已經(jīng)明白了,爸爸現(xiàn)在需要調整一下。這樣爺們兒一樣的相處方式,有時候也會讓我覺得有點“累”,因為他太聰明了,經(jīng)常說話給我挖個坑讓我往下跳,或者做點事跟我談點小條件,這時做爸爸的還真需要與他斗智斗勇。我和石頭媽常說,這才幾歲,將來等他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得進化成什么樣了。
告訴孩子“談判”的底線
《爸爸去哪兒》播出后,我看到網(wǎng)絡上有人寫了這樣一篇文章:“看到郭濤跟林志穎來參加這個節(jié)目,我特別欣慰。如果他們不來,郭濤可能永遠意識不到他粗暴的一面,林志穎永遠意識不到他給孩子的安全感不夠,對孩子照顧太少……教育方法不一樣,呈現(xiàn)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像Kimi,前一秒鐘還跟你很友好,后一秒就會對你哭喊道‘你不準掐我的羊’!但是天天不一樣,天天會跟石頭談條件,說‘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樣,我就不讓你用我們家?guī)@就是一種交換條件,我們教育孩子有時也是這樣的。”
網(wǎng)友這樣評價也有道理,這樣做有時是有問題的,確實會給孩子養(yǎng)成做事要先講條件的習慣。但我覺得,這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用好了,找準分寸,還是非常好用的。因為我們生活在有規(guī)則的社會,大人更熟知游戲規(guī)則,不可能給孩子完全的自由。有些是非對錯必須明確,道德準則不能輕易挑戰(zhàn)。就像我在節(jié)目里面與其他幾個爸爸坐在船上時說的一樣:“當爸爸的一定要給孩子立規(guī)矩,就是要有父權?!?/p>
比如我們去迪士尼玩,我說:“爸爸可以給你買3樣禮物,妹妹也一樣,你們自己挑。”他看到那么多玩具,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但是我告訴他只能挑3件。后來我們去逛街,孩子想要邊逛邊玩玩具,想把挑的3件都帶上。我說:“不行,你只能選擇一個?;蛘咭部梢远紟е侨绻懵飞献卟粍恿?,爸爸不會幫你拿,你自己考慮?!边@就是設定規(guī)則,同時也給他選擇權。
第一次實施游戲規(guī)則是最重要的。如果第一次你妥協(xié),違反了游戲規(guī)則,那之后孩子就不遵守了。他會試探你的底線,看你的容忍度到底在哪里。所以要給他講清楚,而且原則底線不能變,制定了就一定要執(zhí)行。
還有一點我的經(jīng)驗,就是千萬別讓老人參與,他們寵孩子沒有底線,最后規(guī)則亂了,執(zhí)行不了,就作廢了。這大概是大多中國家庭會遇到的場景,大家不說自明。
不幫孩子逃避真實
石頭降生之前,我常常遇到這樣的場景:孩子跑著跑著摔倒了,趴在地上“哇哇”哭,家長立刻奔過來,一邊跺腳一邊道:“哎喲,寶貝兒,摔疼了吧?你看都是這個地,這個地太壞了!我們打它打它……”這在我看來實在太愚蠢了。
孩子明明自己不小心摔倒的,摔倒打地,磕到了怪桌角,這簡直太沒道理了。這不就是在教孩子怨天尤人,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嗎?時間長了,孩子沒有責任感,出了問題,永遠覺得自己是對的,問題都是別人的,不會自省,還怎么進步?怎么和人相處呢?
比如,有一次石頭在家里蹬小車,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角上,撞出一個大青疙瘩,半個多月都沒消下去。當時我沒去埋怨這個桌子角,拉過石頭來,給他講:“它比你硬,所以你別碰它,識時務者為俊杰,離它遠點?!?/p>
再比如,有時在路上,有好心人看石頭跑得快,反應特別強烈,怕他摔著。我說:“沒事兒,謝謝您,我們孩子特別皮實?!眱鹤铀さ梗龈改傅谋灸芊磻隙ň褪欠鏊饋?。但是我從來不扶,我會讓他自己站起來,任他哭一會兒。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哭,這一點我特別反對。誰摔倒不疼?家長也是這么疼過來的,到孩子身上,他疼你不讓他哭,讓他忍著,他心里會難受的。
所以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分兩個層次,在情緒的處理上要“放”,讓孩子哭;在事情的處理上要“淡化”,哭完以后就沒事了,過去了,不要把事情放大。尤其是對于男孩子,一件摔倒這樣的小事如果經(jīng)常被放大,將來孩子在情感方面會很容易沒有擔當,動不動就崩潰。 面對同樣一件事,教育女孩可能會換一種教育方式。比如我家閨女摔倒了,我會扶她起來,等她哭完了,小聲跟她說:“寶寶,爸爸覺得,你下次摔倒了,可以自己站起來,像哥哥一樣。你看哥哥都不哭,所以沒關系,對吧?”說完這些再進一步:“你看你摔倒了,碰到了地,地也會很疼,你要不要摸摸它?好像還碰著了凳子,那你要不要也摸摸這個凳子?”我覺得這樣是給女孩灌輸一種愛心。進而可以引發(fā),如果你在外面踩了別人的腳,你不是有心的,也要跟人家說“對不起”。我們從小要培養(yǎng)孩子考慮別人的感受,不要老在乎自己的情緒。這樣慢慢她的心就變大了,有愛心,而且很懂事。
現(xiàn)在我們家石頭和妹妹伊莎貝拉在這方面基本上都沒什么問題。妹妹才兩歲半,發(fā)生了普通的磕碰后哭的時候,我們就很平和地坐在旁邊,沖她笑一笑,讓她也覺得沒什么了不起。 我常跟石頭媽說,咱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遵從一個原則——就事論事。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要先想到事情本來應該是什么樣的,不要找那么多理由和借口,否則會帶出很多假象。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大家說明白了,求同存異,這樣就不容易產(chǎn)生太多的埋怨。
怨天尤人其實是一種無能的表現(xiàn),總找借口說服自己,給自己逃避的可能性。事情本來是怎樣,就怎樣去對待它,不要找那么多理由,錯了就是錯了。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去做事,這是最簡單、最直接,也是最好的方法。對待孩子也是一樣,太多花花腸子會弄得人心煩,簡簡單單的,少些計較,挺好。
(待續(xù))
摘自《父親的力量》
郭濤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定價:¥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