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沙作為湖南省會,也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蘊藏豐富的民俗資源。本文大致描繪了清代時期長沙地區(qū)的歲時民俗情況。
關(guān)鍵詞:清代;長沙;民俗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童編號:1003-949X(2014)-04-0022-02
本文根據(jù)清同治及嘉慶的兩本《長沙縣志》,光緒年《善化縣志》,民國年間《長沙縣鄉(xiāng)土地理志》、《湖南省民俗風(fēng)情調(diào)查》大致描繪了清代時期長沙地區(qū)的歲時民俗情況。
1.正月
①“元旦”。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元旦”在清代時候的長沙地區(qū)也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通常人家會備好香燭、祭祀用的紙錢、酒水、果品還有米面,在第四次用鼓打更報時也就是凌晨一點至三點時候,家族中的長幼都會穿著整齊地去祭拜天地和自己的祖先,之后長幼有序互相拜賀新年的到來,稱之為“賀年”。元旦第一次出門,人們會講究選擇吉時和方向燃放爆竹,各個商戶也會選擇在良辰吉日開市。
②“立春日”。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官方還會在立春日這一天舉行迎春禮,這是很重要的農(nóng)業(yè)禮儀。同鄉(xiāng)顯達的官吏行香主禮,由人扮“句芒”執(zhí)彩鞭擊打土做的春牛三匝,禮畢回署,表示催耕迎春。這里的牛不是代表耕牛,也不是祭祀的象征,而是寒冷的象征。將牛立于城外,并鞭打意味著送走寒冷,送來春天。因此牛也被稱為“送春牛”。
③“元宵”。元宵以“燈節(jié)”著稱。這天家家戶戶剪紙為燈,或?qū)⑵鋺覓煸陂T戶之下或街道旁邊;或者走上街手持彩燈形成彎彎曲曲、綿延不絕的龍燈;或者將燈彩堆疊成像傳說中的巨鰲形狀的山。游燈的人們徹夜游玩觀賞,走遍每個大街小巷。在鄉(xiāng)下,人們聚在一起湊錢飲酒,歌唱為樂,向土地神祈禱,這叫做“祈年”。
2.三月
①“上巳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多是三月初三。這一天,人們或去踏青,或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借以除災(zāi)去邪(古俗稱之為“祓禊”)。
②“清明日”。清明節(jié)之時,人們往往準備美酒佳肴來到先祖墓前祭拜,清除掉墓上叢生的雜草,加上一層土蓋上,接著將紙錢撒于墓上,也就是“掃墓”。
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jié)氣。每年從小寒到谷雨這8個節(jié)氣里共有24候,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到了谷雨即是寒冷季節(jié)過去接下來就是立夏了。
3.四月
“四月初八”。初八這天,人們會做烏米飯,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chuàng)。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中有這樣的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睘趺罪埵怯门疵兹緸躏垬浞ㄖ蟪傻娘垼伾珵跚?,也叫做“青精飯”。因為四月初八乃釋迦摩尼誕辰日,佛教寺院會舉辦“浴佛節(jié)”。因此《本草綱目》中接著說道:“(烏米飯)而今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4.五月
①“端午”。通常人家采葛藤、蒲艾掛于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qū)鬼辟邪,而艾草和菖蒲都是中藥,揮發(fā)出的氣味可以驅(qū)除蚊蟻。人們飲雄黃酒,并給小孩子佩符蒜,涂雄黃酒汁于額頭在于祛病解毒和避疫。家家戶戶“食角黍”,也就是如今的粽子。這些與龍舟競渡的“送瘟”等共同構(gòu)成了端午節(jié)的意義指向,那就是送瘟避邪和禳解毒氣。
②“夏至日”。在清時長沙又稱“社日”,是農(nóng)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祀社后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享用祭酒等物。
5.六月
“六月初六”。又被稱作“半年節(jié)”。民間則多在這天將衣服和書籍搬出來晾曬,免得夏天發(fā)霉,生蛀蟲。故六月六又稱“曬衣節(jié)”。,寺廟祠堂也有翻曬經(jīng)譜之習(xí)俗,故又稱“曬譜節(jié)”。這個月早稻已經(jīng)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要向先祖報告,備好美味佳釀,用剛收獲做好新米飯請老祖宗嘗新,這叫做“試新”,之后全家再聚坐而食。
6.七月
①“七夕”。很多人家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等瓜果,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手執(zhí)五色絲線和連續(xù)排列的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xù)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因此“七夕節(jié)”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
②“中元節(jié)”。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jié),乃食寒食,紀念賢人。清代長沙一帶“中元節(jié)”從農(nóng)歷七月初十至十五。中元節(jié)是個敬祖盡孝的節(jié)日,這幾天通常人家都會準備好羹飯酒食并擺上幾桌,焚燒紙衣紙錢,稱作“薦祖”。在人群居住密集的地方,會舉辦“盂蘭盆會”,誦經(jīng)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盂蘭盆是用纖竹制成安放百味素食,并“貯紙錢”用以祭祀祖先的器物。這是根據(jù)佛教目犍連救母的故事而來的。
7.八月
①“中秋”。是日,家家戶戶都用西瓜和月餅來接待賓朋親友,設(shè)酒賞月。民間相傳,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為“南”與“男”諧音,摸到扁豆則生女孩,因為扁豆也稱“娥眉豆”。所以那些祈求生子的婦女,中秋之夜會乘著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別人家的園圃中去偷摘瓜豆,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責(zé)怪“偷摘”者,反而以此為樂。所以有好事者,扮成“送子娘娘”,懷抱南瓜飾成的嬰兒,于“更初”之時送于新婚夫婦或缺子之家。這就是所謂的“摸秋”,也叫做“送瓜”。
8.九月
“重九”。農(nóng)歷九月初九,因含兩九故稱重九,俗稱“重陽”。人們以茱萸泛酒,蒸面為糕。因為茱萸入藥,可制酒養(yǎng)身祛病?!俺愿狻贝妗暗歉摺钡囊馑迹斯湃司旁伦鞲獾谋疽?。人們還把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fēng)俗看作是免災(zāi)避禍的活動。
9.十月
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朔”,也叫“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祭掃先墓,與“清明節(jié)”習(xí)俗無大差異。
10.十二月
①“臘八日”。即十二月初八,相傳這天是釋伽牟尼佛成道的日子。最早是僧人在這一天煮粥祭佛,后來傳為民間習(xí)俗。每逢該日,佛教信徒用拌有香料的水灌洗佛像,謂“浴佛”亦稱“灌佛”。從農(nóng)歷十月至臘月民間多舉行婚姻、喪葬及祈謝神祗之類。
②“小年節(jié)”。即臘月二十四。民間習(xí)俗是“祀灶神”。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敗盡家業(yè)淪落后,上街行乞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認為張生能回心轉(zhuǎn)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這時候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③“除夕”。全家團桌而坐,歡敘天倫,共進晚餐,這就叫做“團年”。在選擇食物的時候,如“試新”時,不會選雞,因為在發(fā)音上“雞”同“饑”,團年時必備的是“魚”,而“魚”同“余”,謂之“年年有余”,也有用芋頭和魚的,稱作“裕余酒”。這反映了避兇趨吉的文化心理。除夕夜里,年少者為長輩行辭年禮,也要祭拜灶神、家神和祖先,之后全家人聚在一起會飲,吃年夜飯,并更換桃符。據(jù)說桃木有壓邪驅(qū)鬼的作用,所以人們在辭舊迎新之際,在桃木板上分別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圖像,懸掛于門首,意在祈福滅禍,這就是最早的桃符。一家人點起蠟燭或油燈,圍著爐子通宵守夜,也就是“守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