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課程資源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重視,如何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已經從單純的概念問題轉化為教師的自覺行動,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試從教材、教學過程、實踐活動及師生自身等幾個方面入手對此問題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
高中語文充滿了無窮的人文魅力,大量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化作品,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而高中語文堅持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重視課程的人文內涵等特點也使得其對如何更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面。筆者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借以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思索。
一、用好課本,發(fā)揮教材的多種功能
1.挖掘教材
教材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也是教師訓練學生的憑借。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經典名篇,其中蘊含著奇妙的構思、優(yōu)美的語句、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寫作素材等課程資源。教師只有深入挖掘,有意識地選擇應用其中的有效資源,讓學生借助教材主動理解和體驗,獲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才能完成語文課程所承擔的豐富學生生活經驗的任務。
2.填補教材
老子在“有之以為用,無之以為利”中告訴我們無形的東西才具有最大的作用,正因為“無”的存在,“有”的作用才得以發(fā)揮。語文教材也常常在這樣的“留白”之處,蘊含著豐富的“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想象、反思等方式,把作者于有意無意間忽略的部分補充出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補充課內資源的不足,實現(xiàn)從課內到課外的銜接。
3.拓展教材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苯處熞獜膶W生的興趣、愛好、經驗和個性化選擇出發(fā),將教材與學生個人的成長經歷、社會生活和情感意識等建立聯(lián)系,去豐富和拓展語文課程的外延。如學習《籬笆那邊》之后,讓學生說一說“籬笆”所代表的現(xiàn)實意義,或“籬笆”在你的生活中意味著什么。
二、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課程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建立“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理念,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即時出現(xiàn)的問題或情景為契機,調整或改變預先的教學設計,挖掘學生的潛能,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從而使教學獲得成功。只有對這些生成性的資源進行智慧的捕捉、提煉、整合,使教師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高度融合,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如,有位老師精心準備好《生命,生命》一課,當她心情愉悅地走進教室時,老遠就聽見教室大吵大鬧,她很生氣,準備進教室大發(fā)雷霆??邕M教室門的那一瞬間,她靈感突現(xiàn),微笑著看著這群鬧翻了天的學生。待他們安靜后,她輕輕地表達了自己的心理過程,然后說,我很高興發(fā)現(xiàn)四十多顆鮮活跳動的心,這正是生命的體現(xiàn)。這節(jié)課,就在老師輕輕的點拔下由此展開,使學生深刻感悟到生命的力量。
三、通過實踐活動整合教育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說:“語文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鄙钣卸嗑?,語文就有多絢爛。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可供研究、實踐的資源,語文的教育觀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讓語文學習走進生活,在生活中進行聽、說、讀、寫,來自于生活的素材,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智慧火花,語文教師可以對這些加以整合利用,創(chuàng)設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如,觀賞、考察本地的山水風光和民情風俗、說(寫)見聞和感受;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展示、觀摩自己的手工和圖畫作品,介紹作品和制作心得,開展讀書沙龍、電影電視欣賞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科活動、學校社團活動、班級文化建設等活動,展示自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成立班級文學社、辦手抄報、演課本劇、把學生的作文張貼在班級文化墻進行展評,精選內容,修改編輯,設計封面,加入前言、尾聲、后記,將習作整理成冊等,都能使語文課程內容成為源遠流長的一泓活水,不斷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四、發(fā)揮師生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
“無限資源在師生?!弊鳛榻虒W的主體,教師和學生所具有的生命品質,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是一種特殊的內生性課程資源,合理利用它們,有助于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發(fā)生在生活近區(qū)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所具有的向師性,使得他們天然地對在他們生活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發(fā)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教師的人格魅力、情感和態(tài)度,教師字正腔圓的誦讀、標準流暢的表達、巧妙藝術的板書、三言兩語地解讀復雜問題、授課時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邏輯力量,能有效喚起學生的向師心理,使其專注于學習。教師所具有的生命品質,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也更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同時學生以不同方式從廣闊的生活中獲取的社會生活信息是豐富多樣的,他們敢想、敢說、敢做,和富有個性化的思維方法、情感體驗和智能傾向千差萬別,對課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對語文學習的探索成果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而如果能將這些因素加以巧妙利用,使教師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來自于學生自身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相融合,一定能夠使我們的教學靈動而高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