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詩歌的欣賞,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般都要求學生對詩境有所體會,對詩意有所感受,對詩的作者有所研究。為了使學生們更積極的投入到詩歌的欣賞中,就要使他們感受到詩歌的美。下面,就讓我們從多個角度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詩歌欣賞進行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 詩歌欣賞
詩歌的欣賞一直都是我國重要的文學瑰寶,因此,它也逐漸發(fā)展成了高中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一首詩所展現出的美,會一直影響著學生們今后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美呢?這就需要學生們靈活的運用詩詞要義,掌握它的精髓。
一、仔細觀看,大聲朗讀
對于詩詞的掌握,就要做到反復的觀看,只有反復誦讀,才會熟能生巧。往往就是在你反復觀看的時候,這首詩的意境就被你感覺出來,從而就真正理解了。在反復觀看的同時,要學會在大腦中重現詩的意境,只有通過這種詩意的聯想,才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隨著詩走入他的世界。
二、鑒賞的知識
1.格式與文體。我國的古詩有好多種格式,有七言律詩、五言絕句等。如果對文體不能很好的判斷,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所以,在學習古詩時,要分清詩是表達浪漫主義情懷還是現實主義情懷,還要對詩歌的發(fā)展歷史擁有充分的了解。最后,還要掌握詩歌的概括程度、抒發(fā)感情以及音效音律等。
2.詩歌的內容。不同類型的詩所要表達的內容就會千差萬別。例如山水田園詩就注重對山水熱愛的情感的流露。顯示描寫一些景象,再透過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通常是直接在描寫景物時融入自己的情感,熟稱借物喻人。詠物詩一般就是托物言志。對這種詩進行學習時,一定要對作者在描繪景物時投入的感情。對于那些非常含蓄的詩詞,就需要反復誦讀,仔細推敲與體會。就像《石灰吟》中,就是作者以石灰自比,就算粉身碎骨也不會動搖自己愛國的意念。邊塞詩在唐朝時,一般都是描寫作者生性豪放、勇往直前的品質,而在宋代時,則是多表現自己的報國無門的抑郁情節(jié)。它的特點是能夠從不同角度對現實的風貌進行表現,學習是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從而對作者的感情進行推斷與鑒賞。例如《逢入京使》中,就表現了邊關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的想念,雖然始終描繪一件非常小的事件,但卻深刻表現了邊關戰(zhàn)士的情感。詠懷詩一般是借物抒情,與寫景詩有異曲同工之處。這類事一般都是作者的隨感而發(fā),往往因為一件小事,而出發(fā)了自己的感覺,從而編寫成詩。
學習這類詩的時候,最開始必須要了解作者描寫的事物,在推斷出作者要抒發(fā)的感情。詠史詩,一般是以精選的意象來融合一些自然現象或者社會風氣,從而對朝代的更替做出感嘆,對歲月的飛逝做出喟嘆,有些也對朝代的統(tǒng)治荒淫無道發(fā)出了批判與諷刺,進而表現出作者的深刻沉思,也表現了他們的憂患意識。
3.了解詩人的風格。一個人的生活閱歷、自身氣質、以及綜合素養(yǎng)這就影響其所寫作品的質量,這就直接造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的詩篇。李白的詩瀟灑大氣,孟浩然的詩語言平淡、但卻富含哲理,張九齡的詩婉約溫煦,王昌齡的詩豪爽霸氣,杜甫的詩語句整潔、內容抑郁,杜牧的詩意思含蓄,晏殊的詩淡泊明確,陶淵明的詩歸隱心情極其強烈,劉禹錫的詩明朗易懂,李煜的詩傷感悲切、抑郁不安,蘇軾的詩粗獷豪放、壯人志氣,李清照的詩委婉含蓄,期期艾艾,等等許多風格的詩篇都需要我們的探討與學習。只有對作者的生平狀況,生活狀態(tài)以及周邊人物擁有充分的了解,才會能夠更好的了解詩歌,從而體會出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4.詩歌的語言。詩歌就是由語言構成的,只有對一首詩的語言有了透徹的研究,才能進一步準確的做出評論與賞析。語言特點之一:清新。這類型的詩一般都用詞鮮活,不入世俗。二:平淡。這類詩歌一般都是用質樸的語言或白描,或直接陳述,能用平易近人的語句是情感表達得更深刻。三:絢麗。這類詩都會擁有華麗的語言來修飾,絢爛的文思做裝潢。四:明快。這類詩歌一般都是一語道出重點類型的。五:含蓄。這類詩歌都不是直接表達情感,而是通過許多景物的折射,才會使人聯想到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5.詩歌的意像。詩歌更是一種作者情緒的寄托。往往運用意象來渲染整個詩歌的氣氛。所選的意象更能從另一面反映出作者的感情。例如,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中,“孤帆”“遠影”這兩個意象就能感覺到作者對友人濃濃的不舍之情,這種綿綿的友情很是令人羨慕。許多詩歌中,菊花一直象征著高尚的品質,蓮花一直象征著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牡丹象征著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鳥象征著自由等。
綜上所述,對于詩歌的學習,首先要充分了解詩人的背景,再就了解詩的格式,還要注意詩中意象的選擇,更要觀察總結出詩歌語言的特點,因為語言往往能從另一面反射出作者的心境好壞。詩歌的發(fā)展還需要學生們來促進,只有他們學會鑒賞詩歌,才會使其在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長河中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高武.尋找詩性的回歸———詩歌教學探微[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