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與祖父母住在鄉(xiāng)間,每日粗茶淡飯,白天摸魚、捉蜻蜓,夜晚伴著美夢入眠。記得曾有幾次在祖父的書柜前悄悄踮起腳,抽出一本《紅樓夢》來讀?!靶妮^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林黛玉在我稚嫩的心中烙下了對“美”朦朧的定義;“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癡兒怨女的萬種情思悉數(shù)堆于眼前……浮于字里行間的人物生動形象。這美,悄然引領(lǐng)童年的我邁向前方。
我在時光中漸漸拔節(jié)。幾年過去了,再讀《紅樓夢》,“潦倒不通世務(wù),愚頑怕讀文章”,那似貶實褒的意味才漸漸嚼了出來;“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那字字血淚、聲聲凄婉的哀嘆,原來不是理想愛情的破滅、閨中少女的愁思,而是封建家族的血淚。在黑暗中仍然生生不息的,卻正是“潦倒不通世務(wù)”的憨頑人喚醒人性、沖破世俗枷鎖的吶喊……
時光漫漫,書,或厚重或輕薄,卻能托起思想的重量。漸漸地,我開始讀魯迅的文章,開始審視思想。深入骨髓的文字,曾讓有良心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更加深沉。而我看到魯迅那穿過黑暗的吶喊,使彎腰的國人直起了脊梁。無數(shù)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在時代的滾滾浪潮中湮沒,無聲無息……唯有在文字中踽踽獨行的思想者,化作一尊黑色的雕塑。
此時的書,是巨人的反叛?!耙撮]嘴,要么坐牢”,這是一個思想者無法改變的命運。我的靈魂隨著書中人一同前進,隨著擲地有聲的文字一同掙扎,又漸漸歸于平靜……
翻開泛黃的扉頁,《文化苦旅》四個字在我心上烙下印記。一本書,是數(shù)年的探索。執(zhí)此一卷,恍若化作一位吟游詩人,瀟灑地游走于天地蒼穹之間。余秋雨寫道:“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構(gòu)成了自我嘲弄。”五千年的歷史,給了厚重的文化一個堅實的背景,而五千年的文化,更是人文精神厚重的依托。歷代文人,從不吝嗇對大好河山的溢美之辭。個人,家國,詩文,緊緊捆綁在宿命之中,于是,便有了《赤壁賦》,有了《醉翁亭記》,有了這本沉重的《文化苦旅》。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比缃瘢业氖诌吺且槐尽讹w鳥集》。閑來翻開,智者的思索、生命的追問,一次次傳來靈魂的回答。
“上帝的靜默使人的思想成熟而為語言?!睆娜说饺诵裕瑥男牡届`魂,從言語到靜默,從表面到思想,不過寥寥幾語,疏疏數(shù)行。文字涌思想,而思想使人靜默;文字書寫黑暗,而黑暗向往光明。文字堆砌成書,而書卻并不述說文字。
漫漫時光,無數(shù)次在真實的生活中尋求安逸,在書中感受文字的溫暖。
于是,書讓成長中的靈魂更加豐滿,更加立體,有了側(cè)面,有了背影。在思想的掙扎中,一切歸于平靜。
【作者系江蘇省泰州中學(xué)高二(19)班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