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生習慣于在寫議論文時板起面孔說教,在表述時一味地追求準確、嚴密。我們都知道,一個思想健康的人是通情達理的,而要打動讀者只能靠這兩件法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議論文以說理見長,這一點自不必多說,我們如果能夠在分析材料、表述觀點的同時,給讀者以情感上的震撼,那么就會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一、選用“情”材
議論文以說理見長,要想在曉之以理的同時又動之以情,就應該選用一些飽含深情的材料。只有用真情實感的材料,才能讓人們產生強烈的共鳴。
比如要寫“堅守、堅持”,我們選用地震中有一位媽媽雙膝跪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堅持著,庇護著她毫發(fā)未傷的兒子的材料,和被稱為“暴走媽媽”的陳玉蓉堅持每天暴走10公里,走破了四雙鞋,去掉患有重度脂肪肝多余的部分,最終完成換肝救子的心愿的材料。這就比選其他材料要好得多,因為它們能給人以情感上的震撼。
二、寫出“情”語
寫出情語,就是我們在敘述材料、分析論據、表述觀點時要抒發(fā)有真切體驗的情感。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發(fā),很難打動讀者的心靈。沒有感情地敘述材料,即使有文采也只能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必須提醒的是,我們一定要在證明論點的前提下,再有感情地敘述材料。
如一個學生在《付出總有回報》一文中選用任長霞的材料,他這樣寫道:“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云,一個弱女子能贏得百姓的愛戴,是因為在她的心里有對百姓最虔誠的尊重與付出!”
作者在寫任長霞“付出總有回報”時,既寫出了她對民柔情的一面和對敵無畏戰(zhàn)斗的一面;又暗扣文章的觀點。所以這樣寫會收到一箭雙雕之效,文章自然能夠脫穎而出。
三、議出“情”理
優(yōu)秀的議論文不僅要用嚴密的邏輯和明確的語言把道理一層層地講清楚,還要把讀者的思緒引到作者所設定的情景中來,跟隨著分析而變化情感。這就要在“情”字上下功夫。筆者一般讓學生采用激情論證和拓展傳情的方法,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把道理說得有理有據,詳細完備,這樣就很自然地做到了情與理的完美結合。
比如一個學生在寫“愛”時這樣論述:“岳飛的精忠報國,戚繼光的橫掃倭寇,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是愛;周恩來的鞠躬盡瘁,焦裕祿的不辭勞苦,孔繁森的一心為公,也是愛。這樣的愛,深厚,凝重?!?/p>
再比如一個學生在舉完堅強的例子后這樣論述:“‘中國堅強’聽到這個聲音,我不禁熱淚盈眶。中華民族用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向世界展示了它最堅定的信念,用這樸樸實實的四個字詮釋了中國人面對重大事件時所體現(xiàn)的超強的凝聚力。那是在‘5·12’地震的最前沿,幾個北川小學生用他們稚嫩的童聲傾情呼喊;那是在祖國的心臟北京,當旭日從東方冉冉升起的時候,許多在天安門的群眾自發(fā)的高聲呼喊:中國堅強!”
第一個例子旁征博引,激情論證:從岳飛的精忠報國到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從周恩來的鞠躬盡瘁到孔繁森的一心為公,其語言之精美確實令人嘆服。第二個例子聯(lián)系現(xiàn)實,拓展傳情,唱了一曲“中國堅強”的贊歌。這兩個例子很自然地做到了情與理的完美結合。
需要強調的是:作文既要合乎文體又要合乎語體,不要為了“情”而失去“理”。這樣會造成語體與文體不和諧,導致嚴重的不“合體”,文章也會因之減色。
我們在議論文的寫作中,如果既能通情又能達理,讓筆下流淌出更多的奇語妙句,給文章增姿添色,讓文章“理”中含“情”,自然也就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