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麗斯· 沃克是當代美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從1968年至今,發(fā)表了多部小說和詩集,其中1982年出版的小說《紫色》榮獲普利策獎和國家圖書獎。她的批評文集《尋找母親的花園》是一部反映黑人女性主義的佳作,沃克首次提出“婦女主義”(womanist)一詞,成為解讀其作品的重要索引。作品中深刻揭露了飽受性別歧視以及社會壓迫的黑人女性的生存空間,她們在美國社會中成了真正看不見的人。作者從特殊的審美角度以及身為女性的雙重身份為深受肉體以及精神折磨的黑人女性吶喊。本文擬從女性主義理論為基礎,通過文本細讀,深入研究作品中體現的婦女主義思想。
關鍵詞:艾麗斯· 沃克;《尋找母親的花園》;婦女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02
艾麗斯· 沃克是當代美國文壇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深受30年代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佐拉· 尼爾· 赫斯頓的影響,作品中充分體現了社會意識和審美意識,同時關注黑人民族的精神品質。對黑人女性在特定歷史,政治,經濟及社會形態(tài)下所受到的與男性不平等的待遇給予了特殊的關注。她們往往遭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傷害,在努力掙脫與男性關系中做出痛苦的掙扎,以及為了擺脫歷史及傳統對她們的定位而做出的艱難嘗試。
西方女權主義文學理論的興起與女權主義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般認為女權主義文學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是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的結果。1970年,凱特·米勒特出版的《性政治》標志著女權主義文學理論的形成。此后,女權主義文學批評不斷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初期主要是對女性歧視和詆毀,很多女性作家被排除在文學史外。第二階段主要集中在發(fā)掘被淹沒的女性作家的作品。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論著。第三階段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主要對建立在男性文學基礎上的理論進行了反思,形成獨有的女性文學批評觀點和主張。
長期以來,美國文學作品對黑人女性的描寫多局限于妓女,生育機器,保姆等符號化的形象,沃克力圖修正這一刻板的定位,其作品中體現出黑人女性更為真實的一面,現實生活中的她們形象更為鮮明,充滿生命氣息。她更加關注黑人女性的精神健康,通過普通人物的簡單生活流露出對她們的深切關注。
在她的批評文集《尋找母親的花園》中沃克首次提出“婦女主義”(womanist)一詞,成為對其作品解讀的重要索引。沃克認為,婦女主義者行為上“蠻橫、大膽、勇敢或倔強,對于一般被認為滿意的東西,她們渴望挖掘更多更深的內容。”“努力表現得成熟、有責任感,嚴肅?!崩纭蹲仙分械呐魅斯鼷悘穆槟镜角逍?,不斷反抗并最終獲得獨立,以及她將自己的屋子用紫色和紅色來裝飾,暗示著她作為奴隸的社會地位改變,她的人生將展開完美的篇章。
一、黑人的文化必須要由黑人作家來書寫
沃克認為黑人的真實文化必須由黑人作家來書寫。而南方黑人作家豐富的人生經驗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寫好這些,必須跳出鄉(xiāng)村,城市,以至于國家的層面,忽略肉眼所看到的內容,用心體會傳統文化中的美。有誰會想到舉行儀式的教堂會深藏在樹林中、親人的墳墓沒有標記,卻以自然道路分界來識別。所有這些點滴只有對其感同身受的人才會理解并書寫出來。而這個任務只能由南方黑人作家完成,因為他們拋棄了種族偏見,他們筆下的黑人真實自然。福克納在一次演說中講道,白人比黑人在道德層面上更加崇高,他認為黑人還沒有完全適應這樣的民主社會,所以白人愿意引導黑人去適應這樣的環(huán)境。而且他認為一個黑人的聰明才智與他所擁有白人的血液的多少有直接關系。??思{并沒有意識去改變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當沃克拜讀完他的作品時,很難將他本人與其作品分開。從某種程度上講,白人作家筆下的黑人生活充滿了種種不堪與丑陋,這嚴重影響到了黑人讀者的閱讀興趣。他們是種族主義強烈的追隨者,帶有嚴重的種族偏見,所以作品中對黑人的描寫難以真實地反映他們生活的本來面目。所以沃克強調,黑人的文化應該由他們自己來書寫。白人眼中的黑人生活永遠是他們看到的,并沒有切身的體會。而黑人則不同,他們能夠從自身社會地位低下的背景中提取大量積極向上的書寫材料。他們難以體會炎熱的夏天,熱浪滾滾,口渴難耐地度過一天。當你穿過布滿灰塵的棉花田時,深刻銘記水是生命之源。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很難體會自己就是地球上的一個生命、通過腳趾感受到泥土的氣息、聞到雨后泥土的芬芳,進而深愛著那片土地。
沃克并非要刻意美化南方鄉(xiāng)村生活,回想起那段經歷,充滿了厭惡。田間的辛苦勞作、破舊不堪的房屋、讓父親勞作累死的邪惡貪婪的白人,而那段經歷幾乎要使堅強的母親精神崩潰。南方的黑人作家像許多作家一樣,繼承了他們的愛與恨,但他們仍然有大量的材料去書寫黑人生活中的美。像Camus所說的“介于痛苦與陽光之間的中間道路”。他們深知歷史不能說明一切。南方黑人作家繼承了他們對大地的熱愛,以及人性中的信任。同時,他們有責任為自己的種族正名,為數個世紀在痛苦、仇恨籠罩下的沉默的黑人們代言,同時大膽說出他們同樣具備的善良有愛的品質。
二、以母親作為典型的代表
沃克在《尋找母親的花園》中塑造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黑人婦女,她終日在子女操勞,繁重的生活壓力泯滅了她的創(chuàng)造性。這也是眾多黑人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由于歷史、政治以及經濟原因,黑人婦女被束縛在社會底層。加之種族歧視和男權社會的不平等待遇,平等自由幾乎成了遙不可及的愿望。她們受到來自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迫,但仍然用自己的斗爭捍衛(wèi)屬于自己的權利。在《黑人作家及南方經歷》一文中,沃克講述了母親領取政府救濟面粉時被一位白人工作人員羞辱的經歷,因母親穿著別人給的衣服而稍顯整潔,而被拒發(fā)面粉,理由竟然是“像你這樣穿著的人不需要政府救濟”。而母親的解釋更加劇了白人婦女的厭惡與憤怒,母親被當眾羞辱,帶著三個孩子悲傷地走開了。文中母親是一種被歧視,嘲笑的角色,白人眼中的黑人似乎永遠低人一等,不能穿著整潔,哪怕是別人的施舍。而黑人甘受羞辱,無力辯解,似乎語言也會加劇他們的憤怒。于是乎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母親講述了當時百般刁難她的白人婦女年老悲慘的生活,與自己身體健康,子女優(yōu)秀相比較,感嘆上帝的公正。此時,上帝成為她的精神寄托,從宗教中尋找慰藉,成了母親以及眾多黑人婦女排解內心痛苦的解毒劑。雖然美國黑人白人都信奉基督教,使他們之間搭起了一座互通的橋梁,像緩和劑一樣,以宗教的形式將種族問題簡單化。但沃克認為,雖然父母信奉基督教多年,也難以描繪出上帝的膚色,是黑還是白。宗教的影響更多地在于上帝對他們的教誨,而不是某些人堅信的“上帝必須要有一中確定的膚色”和諸如“白色”標志的教堂。
沃克坦言書中所有的故事都是關于母親,她不僅聆聽母親講故事,更吸收了那些故事的本身,以及母親講故事的方式和語氣。與眾多黑人婦女一樣,繁重生活掩埋了她們的創(chuàng)造力。而唯一屬于她們自己的時刻便是一邊縫被子或是澆花,一邊講述自己或祖先的故事。而此刻,她在聽,故事以敘述的方式深深地扎根于腦海。從這些敘述中,她提取出大量的書寫資源,同時也打破了黑人婦女長期處于無言狀態(tài)的局面。沃克筆下的黑人女性散發(fā)著濃烈的南方土壤氣息,她用南方黑人所特有的方言作為獨特的表達方式,使讀者深切體會到美國黑人婦女的生存狀態(tài)。沃克將黑人女性的話語權從白人及黑人男性的從屬地位中解脫出來,為長期沉默的黑人婦女們吶喊。
結語
西方社會宣揚的女權主義,其根本目的是否定男性對女性的統治和壓迫。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對現有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進行深度拆解剖析,改變社會對于男女的對立狀態(tài)。不論是托尼·莫里森,還是佐拉·尼爾·赫斯頓,還是艾力斯·沃克,她們都作為黑人女性切身體會著處于社會底層同胞的痛苦與掙扎。她們寫自己想讀的書,從而傳達出對黑人女性的深切同情與關注,同時為她們吶喊。她們試圖讓社會形成一個“接受文學”的氣氛,而這要面臨種族和性別歧視兩大難題,也是她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但沃克認為,所有這些問題歸結于一點,作家要把自己作為一個效仿的對象去關注,創(chuàng)造和學習。沃克筆下的黑人婦女在痛苦與掙扎的同時也洋溢著生機與魅力。她們勤勞勇敢、樂于奉獻。沃克使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發(fā)展打破了傳統的束縛,拓寬了美國文學的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Walker, Alice .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 Womanist Prose [M]. Orlando: Harcourt Inc.,1983.
[2] Walker, Alice. The Color Purple[M], New York,1982.
[3]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4]張京媛. 《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5]王卓. 艾麗斯·沃克的詩性書寫[J]. 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第一期.
[6]尤蕾. 婦女主義視角下的新現實主義[J]. 山東外語教學,2013年第三期.
[7]胡軍.“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論林白對女性傳統的追溯[J].當代文壇, 2009(3):89.
[8]曾竹青.《尋找母親的花園》的黑人女性主義傳統. 湖南大學學報[J]. 2002年第十六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