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指通過影射、諷喻、雙關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訛謬和不通情理之處。幽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發(fā)笑的文字,連鄙俗的笑話在內。在狹義上,幽默是與譏諷、揶揄有區(qū)別的。
在教學過程中,幽默地進行批評,讓學生笑著認識錯誤,領悟道理,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某日上課,三個大男生遲到了,如果是正當的理由,還可以原諒他們的晚回,但是,他們手中的零食說明,他們是因為去超市才遲到的,而且問他們遲到的原因,他們說自己沒有表。于是,就讓他們在前面站著聽課。這一節(jié)課講王維的《使至塞上》,其中說到了《紅樓夢》中香菱對其中兩句詩的領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這時,有人敲門,開門,原來是一名學生家長。教師剛剛走出教室,輕掩上教室前門,就聽見屋子里迸發(fā)出一陣笑聲,和家長三兩句說完,教師推門進來,學生又“刷”地靜了下來。教師沒發(fā)火,只是笑著問,笑什么呢?并且順勢叫起一名前排依然在笑著的男生,你說說,笑什么???于是他告訴教師,門口站著的兩個男生,A從小窗戶往外看,B推A的腦袋往門上撞。于是,教師指著A說,你呀似無理;又指著B說,你呀似太俗!學生哄堂大笑,那兩個學生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上一屆的學生,在即將畢業(yè)的時候,一個男生神秘兮兮地給了教師一封信,里面寫了很多三年學習生活中和教師的趣事,以示懷念。其中寫到一次上課的情景,一件教師早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事情。那是初一的第一篇課文,冀教版的《中國古代神話三則》,其中,女媧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當時巧了,有四個不會回答問題的學生正好站在教室的四角,教師便說他們也是“立四極”。想必當時學生也是笑翻了,所以,初一第一篇課文的事情,到了畢業(yè)前夕,學生還記得。
也許只是本性使然,有的教師性格里快樂的因子比較多,所以一些生氣的事,常常會沒心沒肺地選擇愉快地解決和應對;也許更是多年“修煉”的結果,有經驗的教師知道發(fā)脾氣不一定會比“笑罵”更有用處,所以,就干脆來他個“相逢一笑泯恩仇”;也許是像那些想得開的人所說的,“樂呵兒樂呵兒得了”,這是很多開心人的座右銘,說這句話,必定要把“得”字的聲調上揚到足夠高度,而且“了”字一定要結束得短促清脆。很多時候,如果教師能保持著這樣的“風度”,那么,這個教師所教的學生,肯定常常會得意地說,俺們老師,批人都跟別人不一樣。
與其暴風驟雨,何如和風細雨?與其雷霆萬丈,何如艷陽萬里?幽默是理解,幽默是寬容,幽默是大度,幽默是愛護。在笑聲中,讓學生脫胎換骨,做更好的自己,在笑聲中,讓教師輕松愉快地更愛學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