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高學慶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78-01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本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xiàn)。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認識全來源于活動”。這句話是說兒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動,可以說喜歡活動是兒童的天性?;顒硬粌H是兒童認識的源泉,也是兒童發(fā)展的基礎。只有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兒童的主體參與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才能有效地改變兒童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因此,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應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低年級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使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定要以活動為紐帶,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思維去碰撞,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一、課前活動——孩子們的熱身運動
課前準備活動尤為重要,它是整個教學實施過程順利完成的必備環(huán)節(jié),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學生作為共同的參與者,師生都應該在活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好活動前的一段熱身運動。
在執(zhí)教《幫幫殘疾人》一課時,課前活動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做一個小游戲,游戲的名字是“我說你做”。舉右手,(生舉右手) ,左手(生舉左手),起立(生起立),坐下(生坐下)。師:下面我們加點難度,老師說舉右手,你們就舉左手,老師說舉左手你們就舉右手,好開始:右手(生舉左手),左手(生舉右手) ,起立(生坐下),坐下(生起立)。
做相反動作活動時有些同學做錯了,課堂中時不時的傳出歡笑聲,從笑聲中我們感受到學生的開心快樂,有了課前的情感交融,拉近了師生距離,為上課做好了準備。同時也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提供了幫助,順其自然的導入今天的課堂。
二、課中活動——孩子們的舞臺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因此,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鮮活材料結合起來,讓生活走進課堂,從課堂走向生活。
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它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參與學習過程。如在執(zhí)教《做個小玩意兒》時,我把整堂課設計成闖關游戲,以闖關為線索貫穿整堂課,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jié)課是這樣設計的:
師:可是今天想成功的制作一個小玩藝啊,可并不是那么簡單,它不僅需要同學們心靈手巧,還需要你們有足夠的實力闖過老師設的三關?,F(xiàn)在就讓我們進入第一關:我認識,請看要求:請你說出下列工具的名字和用途。
師出示工具圖片,讓學生舉手回答。
師:第二關又會遇到怎樣的挑戰(zhàn)呢?請看大屏幕:第二關:我猜猜
要求:請同學們說出下列物品是使用哪些材料做成的。
師出示圖片,學生舉手回答。
師:好,現(xiàn)在我們馬上進入第三關:我行動,自己做陀螺。 歌曲若能巧妙地融合到課堂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強化道德認識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上《中秋節(jié)》一課時,歌曲《天下父母心》讓很多學生感動得眼圈紅了,很久沉浸在傷感中:
吃了多少苦 ,受了多少累,你們?yōu)閾狃B(yǎng)兒女遭了多少罪。
頭發(fā)白了,不會再變黑,皺紋添了不會再消退。
起過多少早 ,貪過多少黑,你們?yōu)榕囵B(yǎng)兒女, 多少心已被操碎?!?/p>
上課前,我以為學生聽不懂這首歌,畢竟歌詞描繪的和學生的實際年齡有一定的距離。使我想不到的是,在畫面的配合下,學生的感觸頗多。
“活動體驗”倡導的是一種體驗式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下提倡的學習方法。所謂體驗式學習,就是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的各種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個體的興趣,促使學生去感受,去探索,去應用,從而發(fā)現(xiàn)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例如:我在執(zhí)教《幫幫殘疾人》一課的教學活動中,運用活動體驗式教學,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不容易。
活動1:蒙住雙眼活動。
師:我們請兩位同學上來當盲人,誰愿意?給兩位同學蒙上眼睛,轉幾個方向,問:“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在請他們走到講臺上,幫老師拿支粉筆,粉筆就在黑板槽下面。其他小朋友不要出聲,靜靜地看看他們走路,拿粉筆的樣子。
(學生活動)
師:誰能把你看到的說給大家聽聽。“盲人”:為什么要這樣走?
活動2:單手穿衣
師:我們都說,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如果失去了手,我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再來體驗一次?,F(xiàn)在我們大家都來當一次殘疾人,現(xiàn)在大家把外套脫下來放到桌子上,然后請舉起你的右手,像老師這樣把右手背到身后一動也不能動,想象你們都是失去右手的殘疾人,現(xiàn)在請用你們的左手拿起外套穿好,并拉好拉鏈。看誰最努力。
學生穿衣服(教師注意觀察,抓住典型)
師:穿好的請起立 ,說說感受。生談感受。沒穿好的請起立。說說你的感受。
師:是的,像穿衣服這樣簡單的生活自理,對于殘疾人來說也是這么難、這么不容易!
三、拓展活動——孩子們品德的持續(xù)發(fā)展
品德與生活課程提出,教育的活動內容來源于兒童生活,又高于他們的生活。應該說,學生掌握了做人的道理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面對實際的生活,面對人生的困難與挫折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取向人生態(tài)度,或者是否把課堂上的激情延續(xù)到以后的學習中、日常生活中。引導兒童在體驗中提高認識,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從而得到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發(fā)展,這就有待我們關注課后的延伸。
如《我的開心日歷》一課的拓展:
師:同學們把這些快樂的法寶精心收藏起來吧,可以是你喜歡的漫畫,笑話或者是你認為趕走不快樂最棒的方法,把它寫下來,制成卡片隨身帶著,不快樂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如果你喜歡,還可以把這樣的卡片串在一起,編成一本自己的開心日歷。
生活是教材,活動是生命,品德與生活課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兒童通過積極參與有意義、真實的活動獲得發(fā)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力求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最終達到教會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手動腦、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