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如果說鄭和舟師下西洋,南京是決策地,太倉是起錨地,那么,福州的長樂就是駐泊地和開洋起點。
鄭和自明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間,率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到達30多個國家,航程10萬余里。一支由數(shù)百只船、數(shù)萬人組成的龐大船隊,要常年在遠洋上航行,必須在其航線上有若干個港口作為依托。福建長樂的太平港作為國內(nèi)的主要基地之一,又有過哪些故事呢?
海員之鄉(xiāng)
長樂地處福建省的東南部,位于福建最大河流—閩江的南岸,一面背山,三面臨海。這里物產(chǎn)豐富,并且有著造船和航海的悠久傳統(tǒng)。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就在此打造戰(zhàn)船。三國時,吳主孫皓派會稽太守郭誕在此造船航海,并由此啟程,所以長樂古稱“吳航頭”,如今長樂縣城仍稱吳航鎮(zhèn),“吳航”也成為長樂縣的別名。據(jù)《長樂六里志》記載:“明永樂太監(jiān)鄭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為太平港。”可見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船只,有些便是在福建造的。
太平港在長樂縣西半里許,處閩江下游,原名下洞江、馬江。永樂七年(1409)鄭和奏請改名為太平港,為的是祈求下西洋船隊往返航行太平安順。這里水深港闊,海面最寬處約有兩里,沙洲島嶼環(huán)繞,形成許多船舶寄碇處。南北兩岸各有東西走向的山脈作為屏障,對外海的浪潮可起阻扼作用,是一個天然的駐泊良港。古人曾詠詩贊美說:“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碧水停舟通萬國,桅檣如林赴九洲”。
據(jù)史料記載,自東漢起,這里就和東南亞一帶國家有交通往來,唐代開始有人移居海外?,F(xiàn)在,全縣225個鄉(xiāng)村,有110個鄉(xiāng)村有僑戶。大多數(shù)僑民在各國海輪上工作,他們有豐富的航海技術(shù)和經(jīng)驗,因而長樂有“海員之鄉(xiāng)”的稱謂。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第二號人物、正使太監(jiān)王景弘即為閩南人,陰陽官(掌握天文氣象測候等事)林貴和是福建福清縣人,22名有姓有名的福建籍軍士因下西洋有功被升官而載入《閩書·武軍志》。至于船師、水手、采辦、貿(mào)易等技術(shù)和經(jīng)營人員,更是以福建籍居多。
三峰之塔
古代航海以風帆為動力,所以必須按照“北風南航,南風北航”的風候規(guī)律行駛。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由太倉劉家港人海,航行至長樂太平港駐泊候風,到北風吹起,再揚帆經(jīng)五虎門開洋。太平港屬南洋海洋性氣候,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盛吹東北風,所以下西洋的商船都在此時此地開啟海外遠航。
長樂太平港作為航海的據(jù)點和基地,必然負有維修船舶、付給供養(yǎng)、轉(zhuǎn)運貨物、招聘隨員及進行休整等功能。在這些方面,它也確實是一個理想的集散地。福建省是中國主要的木材產(chǎn)區(qū)之一,杉、松、樟、楠等造船的木材,分別由閩北各地沿閩江源源不斷地順流而下,大量匯集到此。船隊所需的糧食和油鹽糖酒等生活物資,當?shù)厥指挥小Ec西洋各國貿(mào)易的各種絲綢品、棉布和瓷器、茶葉以及樟腦香料等,都是福建的傳統(tǒng)產(chǎn)品,早就暢銷國外,享有盛譽。鄭和船隊的駐泊大大地有利于該地區(qū)經(jīng)濟的繁榮,使長樂縣城“人如云集,竟成大市”,奠定了明代福州在海外貿(mào)易史上的地位。
當年鄭和統(tǒng)帥通商舟師,在長樂候風了5個多月。據(jù)載,鄭和經(jīng)常登上太平港的南山觀察港口形勢,察看船隊陣容。南山上有座建造于宋政和七年(1117)的石塔—圣壽寶塔。鄭和經(jīng)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此塔實是地方上為祝宋徽宗趙佶壽而興建的。鄭和極不高興,認為宋徽宗是著名的昏君、亡國之君,不值得為他祝頌。他看到南山三峰并峙,便把塔名改為“三峰塔”。
鄭和曾在永樂十一年(1413)和宣德六年(1431)春對三峰塔進行兩次重修。塔的外部用木結(jié)構(gòu),作八角樓閣形式,內(nèi)部用石材砌造,做出拱頂空心室的設計,以曲尺形石階供攀登,第一層有一扇門,第二層至第六層有兩扇門,而第七層卻開有四扇門。這種別出心裁的設計,不僅在于方便游人四方遠眺,更重要的在于夜間張燈、四下通明,作為航標。
這座古塔歷盡滄桑,至今巍然聳立,成為了中國古代海上絲路的見證。
鄭和之碑
鄭和船隊在長樂雖駐泊在太平港,但附近地區(qū)也有他的活動事跡。三峰塔旁原有一座小廟,內(nèi)供奉海神天妃(媽祖林默娘)神像。當時出海經(jīng)商的人都要到這里上香祭拜,祈求得到神靈的庇護。鄭和一行也是十分相信神靈的,其船隊除配有陰陽官、陰陽生,還配有僧侶、道士等神職人員。在第四次遠航之前的永樂十年(1412),鄭和奏請朝廷在三峰塔下建造了天妃宮。宣德六年(1431)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他又重修了天妃宮,并在其左側(cè)建造了一座三清殿,除了雕塑天妃神像外,還鑄造了一口銅鐘。十一月,他又豎立了《天妃靈應之記》石碑一通,人們稱之為“鄭和碑”。碑文上書:“余由舟師屢駐于斯,伺風開洋”,“駐舶茲港等候朔風開洋”等語。
“鄭和碑”記敘了鄭和出洋船隊起航前,到南山天妃宮祈求庇護的情況,其中還就航行的時間、船只、人員、編制、修舶、設備、到達國家等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訂正和補充了文獻史料記載的錯誤與不足。它是研究當時中國與海外通商的第一手寶貴資料。
鄭和下西洋歸來,不少國家的國王及其親屬、使臣紛紛隨同鄭和寶船來華朝貢。他們從福州或泉州上岸,然后再由驛道進京,有些使節(jié)和其親隨會在長樂住上一段時間。據(jù)《天妃靈應之記》碑記載,永樂十五年(1417)鄭和下西洋,各國爭相進貢本國的珍奇寶物,甚至還有“靈異”動物,“忽魯謨斯國(霍爾木茲,故地在今伊朗東南)進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現(xiàn)為也門共和國的“經(jīng)濟首都”。)進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摩加迪沙,索馬里首都)進花福祿并獅子,卜剌哇國(故地在今索馬里布拉瓦一帶)進千里駱駝并駝雞,爪哇(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古里國(又稱“古里佛”,故地約在今印度西南部一帶)進麋里羔獸”。
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帶來了各國的奇珍異寶,也帶來了文化的繁榮。此后一段時期,長樂太平港成了一處著名的貿(mào)易港口,大大推動了中外和平友好交流?!?/p>
(本文圖片由沈安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