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更是一門藝術,然而當下的語文課堂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從某種意義上看,高效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如何構建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呢?筆者以為思想“革命”往往比操作層面上的改變更有成效,立足“三觀”,才是踐行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當務之急。
一、用新課程觀開發(fā)育人資源,體現育人效應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精神的成長。課程就是兒童學習的跑道,它指向學生學習的出發(fā)點和終點。
1.與文本人物同學,塑造品格
語文教材內涵豐厚,語言情真意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親其文而得其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文本人物表現出來的品格往往因愛之而習之。若加以適當引導,人物形象就會在學生心中矗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成長。
比如,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論語》,還有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光輝,一直照耀著中華民族的心靈。那些閃爍孔子智慧、寄托孔子思想、飽含著孔子君子品格的言語,伴隨著2000多年的歲月,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犊鬃佑未骸芬晃闹嘘P于“孔子借水論君子”一段的論述堪稱經典,反復吟誦揣摩,對塑造孩子向上、向善的品格具有積極的意義。
2.與文本人物同行,樹立志向
浸潤于文本思想,與書本人物共呼吸、同憂樂,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在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心中的偶像、明星,他們的思想光輝照耀著稚嫩的心靈,啟迪著少兒的心智,學生在默默的學習中踐行著“偉人們”未走完且尚待繼續(xù)前行的偉大歷程。
《孔子游春》一文自始至終都滲透著孔子對弟子們的啟迪引導,教育弟子要以拯救社會為己任,心系大眾,與民同樂。通過對課文的層層深入學習,偉人的光輝思想照耀著孩子們,偉人的博愛胸襟感染著孩子們。應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而學習?長大了應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做些什么?在這里似乎都能得到明確的答案。
3.與文本人物同悟,掌握方法
文本教材往往會闡述某種思想,寄托某種情感,然而這種思想與情感一般不會開門見山地直接呈現,而是隨著文本內容的層層推進,或者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而逐步揭示出來。學生在閱讀文本、理解文本的過程中將會與人物心相系,情相連。教師若能智慧引導,巧妙點撥,學生就能悟其深意,學有所得。
孔子帶領弟子游玩泗水,此時的泗水波瀾起伏,活潑歡快的河水從大山中滾滾而來,又不知疲倦地奔騰而去??鬃幽媲暗木G波,意味深長地發(fā)出了水是真君子的感慨。此一番論述猶如醍醐灌頂,原來“大道”更多地來源于對現實生活以及自然景象的理解與感悟,誠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
“立人、樹德、悟法”應是語文教學亙古不變的重要目標,我們應積極踐行大語文觀,引領學生在對母語的涵詠中學會競爭,學會分享,經歷過程,滋養(yǎng)心靈。
二、用新兒童觀打造本真課堂,增強智慧效能
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自主探究、自省自得、自我發(fā)展、自立成長的樂園。保護兒童天性,遵循兒童的身心特點,尊重兒童的發(fā)展所需,施以自然、民主、和諧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自我成長的動力,增強語文課堂的智慧效能。
本真課堂是充滿人性化的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確立生命意識,關注人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生命體驗,讓平面的、沉寂的課堂教學轉化為立體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生活,讓課堂成為學生彰顯生命價值的一片綠洲。
本真課堂的主要形式包括在游戲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在生活中發(fā)展。本真課堂的核心理念就是讓課堂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成長。
1.回歸兒童
陶行知認為在兒童教育中主要存在兩種錯誤觀點和傾向,一種是“看不起孩子”,認為兒童根本不懂事,是天生的受教者,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學;一種是“把小孩看成大人”,硬把大人學的東西拿來給小孩子讀,不管他們懂不懂。
在現今的語文課堂上也不乏上述情形。有些教師喜好獨斷專行,剝奪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的機會,不給學生足夠的自讀自悟的權力,不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必須唯師而從。還有的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不加選擇、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不管量有多大,內容有多艱澀難懂,只要自認為重要的,只要可能考到的都要塞。可以想象得出,如此教學,學生對語文學習還有多少興趣,他們的天性與靈性還怎么保持和發(fā)展。
因此,語文課堂“回歸兒童”已經成為師生越來越迫切的期許?!绑w驗語文”“情境語文”“詩意語文”……也在此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給語文課堂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此種理念下的課堂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愉悅了身心,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生動而有趣,也實實在在發(fā)展了兒童學習母語的能力。
2.回歸生活
語文教材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現象的生動寫照,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該回歸生活,引領學生在語文中悟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生活,聯系自身的現實生活體驗,演繹出精彩的課堂生活。
回歸生活的課堂,才會富有情趣,才會情真意切,才會充滿智慧。也只有回歸生活的課堂,才能引發(fā)學生有深度的思考,創(chuàng)新出有質感的語言,才能全面拓展學生發(fā)展的空間。
3.回歸成長
高效的語文課堂,要回歸學生的成長,著眼于兒童全面的長遠的發(fā)展,要讓學生享受成長的快樂,陶冶情操,滋養(yǎng)心靈,端正品行,還要注重思維方式的訓練、智慧潛能的成長,具有語言矛盾沖突的思辨,具有高峰體驗的經歷,具有階梯發(fā)展的心靈成長。
活力,最重要的是思維的活。唯有思維的活,方能促進學生敏銳地捕捉文本的細節(jié),解讀作者的情感,方能促進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體驗,解析作者的思想,走向思維的更深處。當子路和顏回談出自己的志向時,為什么孔子只是微微地點了點頭?一石激起千層浪,多角度解讀,多層次闡釋,學生在回答中相互爭辯互相補充,碰出了耀眼的思維火花。
成長,最重要的是心靈的成長。唯有心靈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才能激發(fā)孩童對語文學習的真正情趣,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化被動為主動。也唯有心靈的成長,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不僅送給他的弟子們,更是對后人的引導,為青少年的心靈成長點起了一盞明燈。
三、用新教材觀解讀語文課本,植根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專家學者精挑細選的,文質兼美,具有時代氣息,并且按照一定的體例編撰而成。然而,由于地區(qū)的差異、年代的相隔、個體特質的迥異等因素的制約,不可能千篇一律地施而教之。我們應從學生的視角解讀文本,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把靜躺在紙上的文字讀得站立起來,讓母語在孩童的心靈中生根,開花。
1.課文走進心靈
白紙黑字的課本,怎樣才能進入學生的內心,讓他們暢游其中、樂此不疲?“一語三文,讀悟共進”,是我執(zhí)教《孔子游春》總結出來的心得?!耙徽Z”,即語言訓練。本篇文章諸多段落結構嚴謹,語言整齊,文筆清新,修辭美妙,有利于引導學生誦讀積累,模仿創(chuàng)作?!叭摹?,即文字推敲、文章體悟、文化滲透?!八剂鞑幌ⅲ遣赣磺猩`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蓖魄么颂幍摹耙磺小?,就能體會到:水,真是具有海納百川、包容一切的君子氣度??v觀全文,孔子借水論君子,喻水談志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此種章法細細體悟,學生倍感嘆服,孔子仁政愛民的思想自然也漸漸地浸潤了學生的心靈。
2.課文呈現場景
課文,在很多情況下是作者對生活場景的描述,對自身價值觀念的反映,教師若能整合文本資源,將課本內容和思想場景化,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情景感、現場感,引發(fā)情感的共鳴、思想的認同。執(zhí)教《孔子游春》一文,我多次引領學生在不自覺中轉換角色,進行情景對話,引發(fā)學生思考。
場景一:
【角色朗讀】
師(扮子路):“老師在看什么呢?”
生(扮孔子):“我在看水呀?!?/p>
【轉換角色】
生(扮子路):“老師在看什么呢?”
師(扮孔子):“我在看水呀?!保ㄕZ速稍慢,讀出“呀”的語氣和句號的停頓感)
【引導評價】
生:孔子在和弟子對話時眼睛依然看著水,神情是那樣專注,若有所思。
生:孔子告訴弟子的語氣不是隨隨便便的那種,孔子在看水,不是我們平常休閑玩樂的游山玩水,而是有所感悟和思考。
場景二:
談到顏回論志時,出示了詩歌:流水有意/落花有情/人生匆匆/不可無志/不表功/不求報/無志勝有志。
1.哪位同學能模仿顏回來吟唱吟唱?
2.教師提示:孔子先是側耳傾聽,過了一會兒,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引導學生和著顏回(班中一學生)反復吟唱,并隨著孔子(老師)翩翩舞蹈。
通過文本的演讀、角色的轉換、情景的再現,學生真切感悟到了語言的魅力,感受到了孔子師生之間那深厚而美好的情感,觸摸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氣息,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情趣,在自主的、個性化的閱讀中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高效課堂改革是一個蝴蝶破繭、鳳凰涅槃的過程。立足三觀,解讀文本,整合資源,演繹課堂,就能呈現出高效的語言訓練,逐步滋養(yǎng)學生豐厚美麗的情感世界。
(陳躍紅,丹陽市丹鳳實驗小學,2123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