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譚華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比較研究法,對晚清-明治時期中日兩國的近代學校體育進行比較。晚清-明治時期,中日兩國的學校體育同樣處于近現(xiàn)代學校體育的初創(chuàng)階段,并且晚清中國的學校體育制度是在甲午戰(zhàn)后興起的“師日”熱潮中大力模仿日本建立起來的,因而該時期兩國學校體育的制度、內容等外在形式極為相似,但其實施狀況及發(fā)揮的作用卻大相徑庭。認為差異的原因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國不同的社會發(fā)展狀況、引進外國學校體育的不同策略,以及兩國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有密切關系。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學習外國學校體育的經驗教訓,以期為以后中國引進外國學校體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晚清;明治時期;學校體育;中日;學校體育制度
中圖分類號: G 812.9 文章編號:1009-783X(2014)04-0323-05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s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late Qing to Meiji Period between China and Japan.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wer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in late Qing to Meiji Period.The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late Qing copy Japan established in the rush to go “shiri”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Therefore,the external form system and content of the two countrys physical education were very similar at that time,but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role were different.We think the reason of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at the end of 19 Century and early 20 Century,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foreig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Japan had closed relationship.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s,this paper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learn from the foreign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ience for China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introducing foreign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late Qing;Meiji period;physical education;China and Japan;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晚清(1861—1912)①-明治(1868-1912)時期,中日兩國的學校體育同樣處于近、現(xiàn)代學校體育的初創(chuàng)階段:日本在明治維新的巨大變革中,通過文明開化、習學歐美,初步建立起了近代學校體育體系;而晚清中國通過1904年《癸卯學制》初步創(chuàng)建起來的近代學校體育制度,是建立在對明治日本的全面模仿基礎之上的。但是,晚清-明治時期,中日兩國的學校體育在制度、內容高度相似的同時,其實施狀況與發(fā)揮的作用卻大相徑庭,為何“同途”而“殊歸”?個中原因值得深思。這是中國首次引進、學習外國學校體育,分析此次學習引進中的經驗教訓,可以為當前及以后中國學習外國學校體育提供參考。
1 晚清-明治時期中日學校體育概況
1.1 明治時期日本近代學校體育概況
明治時期是日本歷史劇烈變革的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從一個落后的封建小國一躍而成資本主義強國,不僅擺脫了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危機,而且還成為侵略亞洲的列強之一。在明治時期,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代學校體育也在文明開化的浪潮中,通過習學歐美,從無到有的建立起來,初步形成了包括體操課程(體育科)、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在內的近代學校體育體系。1886年以后,體操課程在各級各類學校成為必修,內容以兵式體操和普通體操為主,也有一些游戲,明治末期加進了劍術和柔道。教學方式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在教師的統(tǒng)一號令下整齊劃一的反復練習體操動作。課外體育活動中既開展一些西方近代運動項目,例如體操、各種球類等,也有日本民族傳統(tǒng)的劍術、柔道、游泳等。學生間開展的運動競賽競爭非常激烈 [1] 。1878年日本先于其他學科建立了專門的體操研究和體操師資培養(yǎng)機構——體操傳習所,并在該所進行了日本最早的學生體質測試[2],體現(xiàn)出對學校體育的極大重視。
1.2 晚清中國的“師日”熱潮
中日兩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這種交流主要表現(xiàn)為日本源源不斷的吸收中國文化;然而到了“寰宇連為一體”的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民族危機,迅速走向強盛,中國卻從19世紀中葉起,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國勢日頹,尤其是甲午戰(zhàn)爭,成為中日兩國國勢逆轉的歷史分水嶺。
甲午戰(zhàn)前中國仍然視日本為“蠻夷之邦”,存在較為濃厚的“輕日”趨向。甲午一役敗于昔日學生的慘痛教訓,使中國感到前所未有的激憤與屈辱,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社會中掀起了一股“師日”熱潮,如康有為、黃遵憲等一些先進知識分子都大聲疾呼以日為師,社會中也形成了翻譯日本書籍、赴日留學的熱潮。中國對日本的認識發(fā)生了重要轉變,中國從“輕日”轉向“師日”[3]。
1.3 晚清中國對明治日本學校體育的學習與引進
晚清也是中國近代學校體育的初創(chuàng)時期,由于甲午戰(zhàn)后“師日”熱潮的興起,中國初創(chuàng)時期的近代學校體育注入了大量的日本元素。
甲午戰(zhàn)后第2年即1896年,中國首次派遣13名留學生赴日,此后留日人數(shù)逐年增加,到1905、1906達到頂峰,每年有8 000人左右[4]。這些留學生中以學政法、師范和軍事為最甚,其中學習體育專業(yè)的也有近百人[5],學習其他專業(yè)的留學生在日本一般也都接受過體育教育。這些留學生回國后,或翻譯日本體育書籍與教科書,或擔任體育教師。20世紀初按照日本模式創(chuàng)建了不少體操學堂,如大通師范學堂、江蘇兩級師范體操專修科、中國體操學校等[6],為推動中國近代學校體育的開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由于1904年《癸卯學制》的頒行,新教育驟興而師資緊缺,還有大批日本教習應聘到中國講學,1903年日本教習約有148人,1905至1906年達五六百名之多[7] ,其中擔任音樂體操科教師的約有15人[8]。清末翻譯了很多日本教育的文章及大量包括教科書在內的日本書籍,1903-1915年之間譯介的日本體育書籍約有10種[9],因此,清末的中國體育表現(xiàn)出強烈的日本色彩。
《癸卯學制》的頒布使近代學校體育課程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該學制主要是參考日本學制而成,學校體育方面也仿照日本初次設置了體操科、以兵式體操為主要內容,對日本進行了“簡單的模仿和抄襲”[10]。
不僅學校體育的制度、內容、師資、教科書模仿日本,就連“體育”“學校體育”“體操科”這些術語也源于日本?!埃ㄖ袊┈F(xiàn)代漢語外來詞大部分來自日語”[11]。日本學者統(tǒng)計“中國人承認來自日語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列出了涉及15個領域中來自日語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達 871個,其中與體育、衛(wèi)生保健等相關的有“體育”“體操”“運動場”“俱樂部”“武士道”“衛(wèi)生”“保健”“外分泌”“生理”。另外,在筆者翻閱到的70余本明治時期的體育教科書中,已經多次出現(xiàn)“軍隊體育”“民間體育” “學校體育”[12] “競技運動”[13]等詞匯,這些詞匯在同時代的中國尚未出現(xiàn),而在現(xiàn)代中國是常見的。
總之,清末民初中國的學校體育呈現(xiàn)出強烈、濃郁的日本色彩。
2 晚清-明治時期中日近代學校體育的異同
2.1 比較的基礎
比較研究方法,是指對2個或2個以上的事物或對象加以對比,以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的一種分析方法[14],通過比較,才能有所鑒別。比較研究的理論依據(jù)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構成了比較方法的客觀基礎;客觀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和區(qū)別是比較研究的科學依據(jù);客觀事物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構成了比較研究的實際前提[15]。晚清中國大力模仿日本的學校體育,這是兩者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并且兩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變化遵循著某些共同規(guī)律、有共同表現(xiàn)的同時還存在差異,在發(fā)展速度與程度上存在著不平衡性;因此,兩者之間存在著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條件。
2.2 相同或相近之處
2.2.1 學校體育產生的歷史背景
晚清-明治時期中日兩國近代學校體育產生的歷史背景大體相近,都是在面臨西方列強入侵、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背景下產生的。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逐漸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而明治前在幕府統(tǒng)治下的日本實施閉關鎖國政策,隨著1853年美國的“黑船來航”,資本主義列強相繼和日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本也面臨著強烈的民族危機。
2.2.2 學校體育所處的歷史階段
從較長的歷史時期中來考察,晚清-明治時期中日的學校體育都分別處于兩國近、現(xiàn)代學校體育的形成階段,在學校體育史上大致處于相同的歷史階段。
2.2.3 對學校體育的思想認識
在思想認識上,同樣作為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的中日兩國都認識到了學校體育對于軍事的重要性。在明治日本,表現(xiàn)為1886年以后學校體育中出現(xiàn)的為軍國主義服務的傾向,即通過學校體育為國家的對外侵略擴張進行軍事預備教育。而晚清中國受日本軍國主義的影響[16],興起了軍國民主義教育和體育思潮,在民國四、五年間達到了高潮。兵式體操作為軍事訓練與體育運動結合的產物,在兩國都備受垂青。
2.2.4 學校體育的發(fā)展面貌
在發(fā)展面貌上,中國在《癸卯學制》中的體操科名稱、體操課程設置、目的表述、教學內容與學時等方面均大力仿效日本,與日本高度相似,堪稱日本明治時期學校體育的翻版。例如日本高等小學校的體操科目的:使身體各部均齊發(fā)達,四肢動作機敏,保護增進全身健康、精神暢快、志氣剛毅,兼培養(yǎng)遵守紀律、團結協(xié)作的習慣。內容為:普通體操、游戲、兵式體操(男),體操各年級均每周3學時[17]?!豆锩畬W制》規(guī)定小學校體操課的目的是:使身體各部均齊發(fā)育,四肢動作敏捷,精神暢快、志氣勇壯,兼養(yǎng)成其樂群和眾動遵紀律之習,宜以兵式體操為主。普通體操、有益之運動、兵式體操,體操各年級均每周3小時[18]。
《癸卯學制》中中學堂的教授內容中提到:“準備法、矯正法、徒手啞鈴、球竿體操、棍棒體操、單人教練、柔軟體操、小隊教練、器械體操、中隊教練、槍劍術”,這些名稱與筆者所翻閱到的大量明治時期的體操科教材中經常出現(xiàn)的名稱完全一致,就連游泳,都是用了日語的表達方式“水泳”。當時中國學校召開運動會,許多項目也是日本式的競技游戲。
此外,兩國近代學校體育的初創(chuàng),都是模仿其他國家建立起來的,兩國體育教師中均由大量軍人充任,從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來看,兩國均出現(xiàn)過重智輕體現(xiàn)象。
2.2.5 學校體育的性質
在學校體育的性質方面,均具有工具性,均體現(xiàn)社會本位的價值觀。在明治時期的日本,學校體育成為3大國策之首“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雖然許多教育工作者受歐美教育思想的影響,認識到了體育作為“三育”之一的重要地位,但學校體育最終還是被拖上了軍國主義的列車,成為為對外侵略擴張進行軍事預備教育的工具。在晚清中國,救亡圖存是民族的頭等大事,因此,提倡學校體育更多的出于挽救民族危亡或者維護統(tǒng)治階段的統(tǒng)治,而不是著眼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fā)展。
2.3 相異之處
雖然晚清中國的學校體育極力模仿日本,兩者表現(xiàn)出高度相似,但實則也存在很多差異。
2.3.1 學校體育的產生與發(fā)展過程
從產生及發(fā)展過程來看,日本近代學校體育制度確立較早。日本通過1872年《學制》規(guī)定小學開設體操課程,使學校體育從此制度化,1886年體操課程在各級學校成為必修,各種課外活動和運動會也逐步開展起來。在整個明治時期的44年中,學校體育先是隨著教育制度的確立迅速制度化,此后經歷了多次變化與調整,不斷完善;在中國,則是經過洋務運動及戊戌變法中的緩慢孕育,到1904年《癸卯學制》才模仿日本第一次正式規(guī)定了近代學校體育的制度。
2.3.2 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
從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來看,日本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日本明治時期的學校體育建立在對身體極端重視的背景下,當時日本發(fā)現(xiàn)自己大大落后于西方,幾乎想用火箭速度迎頭趕上;但日本人也認識到自己和西方的差距不僅是在科技方面,在體力、體格方面也與西方相去甚遠,于是明治之始,日本就極端重視改善體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健康和體質水平,例如改變跪坐姿式、開始食肉、提倡人種改良、重視衛(wèi)生保健等,學校體育也隨之得到了極大重視。
2.3.3 學校體育工具性的實質
盡管兩國的學校體育都重視學校體育對于軍事的作用,但日本是主動的以其為實現(xiàn)軍國主義,即積極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工具,而中國是在無奈中奮起,較為被動的不得不以其為救亡圖存、抵御外侮的工具。中國的“軍國民主義”雖然取鑒于日本,并與日本的“軍國主義”在外在形式上都表現(xiàn)為崇尚武力、崇尚軍事,但實則與日本的軍國主義體育有著本質區(qū)別。
2.3.4 學校體育的發(fā)展面貌
從發(fā)展面貌來看,在這一時期,兩國的體育教師隊伍中都出現(xiàn)了不少軍人的身影,日本教師中軍人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明治時期只是一個開始,以后到大正、昭和前期越來越多,這是出于日本對外侵略的國家需求,是由國家意愿所導致的。而清末民初中國有軍人大量充任體操教師,是因為當時體育師資奇缺造成的,進入民國以后軍人教師的數(shù)量逐步減少。同樣是軍人充任體育教師,中國的體育教師形象惡劣,有的居然被稱為“動物標本”“目不識丁,口不言文,其品其性,一無可取,侈然胖然,朝酒夜色者不可勝數(shù)。于是學界卑之,使不得與各教員齒,學生輕之,指目以動物標本之名” [19]。而在日本,體育教師和其他科目教師相比,雖然也被認為是教養(yǎng)低下的教育者,但顯然并未如同中國那樣居然到了“非人“的地步。
在日本的課外活動和運動競賽中,雖然也有少數(shù)歐美人士的身影,但主要是依靠本國自身的力量組織開展,并且外國教師是日本主動聘請來的;而在中國,教會學校和基督教青年會的歐美人士在西方體育傳入及近代學校體育建立過程中發(fā)揮了非常大的影響,主要是西方列強主動進行文化侵略所致,體現(xiàn)了中國近代體育的半殖民地性。
2.3.5 引進外國學校體育的策略及學校體育的科學性
從引進外國學校體育及學校體育的科學性方面來看,日本直接以歐美為師,而中國人通過師學日本間接的學習歐美。日本對歐美學校體育的學習較為全面和科學,接受并實踐了歐美“三育并重”的思想,看到了體育對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作用。在日本學校體育的確是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改造的手段。日本既學習了來自于西方的體育思想、體育技術,也引進了西方的生理、心理等知識[20],并且在體育教學中,注意到了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示范作用、運動衛(wèi)生、環(huán)境衛(wèi)生等,甚至初步提出了學校體育要有助于學生“終生都從事身體運動” [21],已經具有初步的科學性。中國雖然在體操內容上大力學習日本,但是,沒有全面學習其體育思想、體育理論,也沒有注意到教學中的科學性,僅僅是把學校體育當作是強國強種的工具。
2.3.6 學校體育實施的效果和發(fā)揮的作用
明治時期日本的學校體育不僅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日本整個國家、社會和國民現(xiàn)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日本走向文明開化的重要內容和深刻體現(xiàn),是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對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2]。該時期也奠定了后來日本學校體育中許多良好舉措的基礎,如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強調體育對學生頑強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重視衛(wèi)生保健和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等,都發(fā)端于明治時期。而在晚清中國,體操課實際上大多成為單調枯燥的兵式體操甚至是隊列、隊形操練課,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較低,體育教師形象不佳,導致“學生父兄,多仇視體操一科” [23]。例如毛澤東1917年《體育之研究》一文中,評價當時的體操課:“故愚觀現(xiàn)今之體育,率多有形式而無實質。非不有體操課程也,非不有體操教員也,然而受體操之益者少。非徒無益,又有害焉。教者發(fā)令,學者強應,身順而心違,精神受無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蓋一體操之終,未有不貌瘁神傷者也?!盵24]惲代英也于1917年著文批評當時的體操課說:“惟知懵然從教師之口令,而動作上其對強健身體之關系毫不知曉,終無異于軍隊之從鞭苔教令中得到學問者而已。即令為軍國民,豈足謂之曾受軍國民教育者哉?” [25]因而有學者提出,這次引進日本學校體育是失敗的[26]。
3 差異原因分析
晚清中國的學校體育雖然極力學習模仿日本,但只是在外表上、形式上相類似,在本質上和實際效果上實則區(qū)別很大,差異的原因何在?
這與兩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同的政治、經濟、教育發(fā)展狀況、不同地引進策略,以及兩國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均有密切關系。盡管在19世紀中期以前,中日兩國同為封建專制國家,并且同樣面臨西方列強入侵;但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跨入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獨立自主的政權、奮發(fā)有為的統(tǒng)治階層、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進步的近代教育都為學校體育的形成與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逐步墮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與日本的國勢已經不可同一而語,處在封建王朝沒落尾端的清政府企圖通過“新政”挽救必敗的歷史命運,但畢竟大勢已去。晚清-明治時期的中日學校體育就是分別處于在這樣迥然不同的社會進程之中。
在具體的引進外國學校體育的策略上,中日之間也有很大差異。日本具有“善采異邦”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學習外來文明往往是系統(tǒng)的、全方位的,如思想、制度、技術等,引進歐美學校體育也同樣如此,因而迅速建立起了較為先進的、科學的近代學校體育體系。而中國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從洋務運動開始就僅注重引進技術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制度、思想等實質。另外,日本的引進,往往會伴隨著一些選擇和改造,以求適應日本自身的文化,而中國對日本的引進,尚有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之嫌,如郭沫若所說晚清中國某些地區(qū)的體育課連口令都沒有翻譯成中文,仍用日語表達,“可見中國人辦事草率了” [27]。在日本,維新改革是天皇政權上下一致的一項堅決的基本國策,全社會都普遍重視衛(wèi)生健康、人種改良,積極轉變生活方式以求改善體力體格,這是其學校體育形成的堅實的基礎;因此,對學校體育也非常重視,從明治之初就從理論、教材、師資、督導、測試評價等多方面全面推進制度化的學校體育建設,因而為富國強兵和提高國民體質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清末中國沒有這種改善身體、體格的全社會氛圍及全方位的、系統(tǒng)的措施,只是單純從“用”,即工具和方法的角度理解體育和運動方法的作用;因而遲遲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學校體育制度和運行機制,以致于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校體育和體育老師就變得名譽掃地,為社會所不恥,對20世紀中國體育和學校體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思想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也很明顯,日本有傳統(tǒng)的武士道精神、崇武尚武的風氣、以“忠順”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歷來以從軍為樂的文化傳統(tǒng),所以日本從歐美引進來兵式體操,雖然單調枯燥,但其學生也能甘之如飴,甚至以苦為樂;而中國歷來文弱之風盛行,一直以從軍為苦,在長期以來重文輕武的環(huán)境中,兵操不太容易被接受:所以兩國雖然同樣都是重視兵操,但效果與發(fā)揮的作用不同。兩國同樣有大量軍人充當體操教師,但是,由于日本近代教育的發(fā)達,這些軍人教師都起碼接受過中等教育,而清末兵痞的文化素養(yǎng)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此,盡管中國大力模仿日本學校體育,但其實際效果大相徑庭。
4 啟示
這是中國在歷史上首次大規(guī)模引進學習外國的學校體育,其中許多教訓值得反思。
1)引進外國體育不能盲目全盤照搬,應當考慮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及影響。引進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也不能只專注于引進外在形式,更要注意其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日本全面引進、學習西方的教育思想、體育思想、運動技術、生理、心理學知識,使其學校體育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因而其對歐美學校體育的引進與學習是較為成功的。這也使我們認識到:學校體育絕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方法或技術,而是包含人生觀、價值觀和制度、方法的統(tǒng)一整體,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途徑。清政府試圖僅通過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包括運動方法達到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目的,歷史已經宣布了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2)明治時期日本的學校體育與明治時期的政治改革、經濟發(fā)展、教育進步、軍事擴張及思想文化均有密切聯(lián)系,是一個學校體育與社會因素緊密結合的典型。強大、穩(wěn)定的政治、經濟是學校體育形成和發(fā)展的堅實基礎,高度發(fā)展的近代教育是學校體育制度化和不斷完善的直接推動力,而影響學校體育的核心因素是思想文化與國家的軍事擴張。明治時期日本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和晚清中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的不同際遇,從正反兩方面表明了學校體育與社會政治改革、經濟發(fā)展、教育進步和各自國家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均有密切聯(lián)系,國家的總戰(zhàn)略決定了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長遠方向,社會發(fā)展的整體水平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水平與規(guī)模。
5 結束語
晚清-明治時期中日兩國學校體育在表面和局部相似的的同時,在其實質、實施狀況及發(fā)揮的作用方面表現(xiàn)出很大差異。差異的原因與兩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政治、經濟、教育發(fā)展狀況,兩國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以及具體的引進外國學校體育策略上的不同均有密切關系。啟示我們引進外國體育,不能盲目全盤照搬,應當考慮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及影響。引進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也不能只專注于引進外在形式,更要注意其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學校體育與社會政治改革、經濟發(fā)展、教育進步和各自國家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均有密切聯(lián)系,國家的總戰(zhàn)略決定了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長遠方向,社會發(fā)展的整體水平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水平與規(guī)模。
參考文獻:
[1]今村嘉雄.日本體育史[M].東京:不昧堂,1970:307-308.
[2]能勢修一.明治體育史の研究:體操伝習所を中心に[M].東京:逍遙書院,1971:4.
[3]韓小林.論近代中國從“輕日”到“師日”的轉變[J].安徽史學,2004(3):37-43.
[4]華興.民國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36.
[5]中國體育史學會.中國現(xiàn)代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89:76-77.
[6]蘇競存.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史[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7.
[7]許美德,巴斯蒂.中外比較教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3.
[8]汪向榮.日本教習[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105.
[9]章亮.清未民初日本體育書籍的譯介與西方現(xiàn)代體育的傳入[J].浙江體育科學,1994,16(3):49-52.
[10]王華倬.論我國近現(xiàn)代中小學體育課程的發(fā)展演變及其歷史經驗[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7):937-941.
[11]高名凱.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158.
[12]尼子止.改正小學校體操法[M].大阪:田中宋榮堂發(fā)兌,明治39年5月(1906):7.
[13]武田千代三郎.理論實驗競技運動[M].東京:博文館發(fā)兌,明治37年(1904):3.
[14]林聚任,劉玉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1.
[15]熊斗寅.比較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5-6.
[16]余海崗.清季尚武思潮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5.
[17]今村嘉雄.日本體育史[M].東京:不昧堂,1970:307-308.
[18]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8.
[19]學部.學部為鄧瑩詩呈請設立體操學堂札[J].四川學報,1907(5).
[20]武田文三郎.改正小學校體操法解說[M].日本:積善館發(fā)行所,明治39年(1906):11-14.
[21]文部省.普通教育に于ける體操游戲取調報告書[R].明治38年(1905):28-32.
[22]二階堂公子.學童?生徒?學生の體格のうつり変り:明治33 年から昭和 30 年まで(生活科學)[J].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理學及び家政學,1960,3(2):101-108.
[23]徐一冰.20年來體操談[N].體育周報(長沙)紀念號,1920-01-05(61).
[24]毛澤東.體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9:8.
[25]惲代英.學校體育之研究[J].新體育,1981(9):8-10.
[26]武恩蓮.日本明治時期近代學校體育的形成及我國引進之成敗[J].體育文化導刊,1989(3):56-58.
[27]蘇競存.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8.
① “晚清”起始時間,史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通常認為是鴉片戰(zhàn)爭至辛亥革命之間,即 1840—1912 年。因本文所講的晚清近代學校體育實則始于1861年洋務運動,所以,本文晚清一詞的起止時間是指1861洋務運動至1912年中華民國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