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塑造學生心靈的系統(tǒng)工程,必然要求科學的評價作為其信息反饋的手段。本文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評價的困難性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總結(jié)了儒家思想中有關品德評價的內(nèi)容,尋求解決學生評價存在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儒家思想;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評價
一、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評價的困難性
中國古代歷來重德,講德,行德,在人才選拔階段從古至今都強調(diào)德的重要性。儒家主張“行有余則學文”,司馬光總結(jié)歷史后得出“取士之道,當先德行,后學文”,朱元璋認為“有司察舉賢才,必以德行為本,文藝次之”。然而實際上,明清取士,卻以科舉為重,而科舉又以八股文為主,于是教育重心當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與如何做八股文上了,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
從上述歷史來看,我國歷來以德作為考察人才的第一標準,但實際上德的考試流于形式,這說明將德作為考察人才的標準是存在一定困難性的,這使得我們古人只能將考試分數(shù)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
第一,品德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特征集合體。在魯潔和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中對品德的內(nèi)涵作了很詳細的解釋,“品德就其內(nèi)涵來說,包括政治品質(zhì)、思想品質(zhì)與道德品質(zhì)。而每種品質(zhì)還有它的亞結(jié)構(gòu)。亞結(jié)構(gòu)的每種成分又都有它豐富的內(nèi)涵特征。因此,就思想品德的內(nèi)涵來說,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特征集合體。然而就思想品德的外延來說,它則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行為集合體?!彼砸獙@樣一個龐大的體系做到客觀而準確的測量與評價,絕非易事。
第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發(fā)展特點。著名德育學家科爾伯格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存在著三水平、六階段,每個水平和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德育需求,德育的實施應該符合學生相應年齡的道德水平和階段。過低的要求沒有教育意義,過高的要求往往會成為空洞的說教,這兩種都不會很好的效果。所以要對如此復雜的青少年思品做出測評,也是比較困難的。
二、目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評價存在的問題
“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句話很好地反映了當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評價的現(xiàn)狀,很多學校雖然都將學生評價作為日常工作之一,但始終只是作為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的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并且在具體實施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考核缺乏客觀的測評標準。大多數(shù)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評價的方式,一般都是由學生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或基層黨團組織干部寫一個政治思想考核表或操行評語表。但是同一個人,同一種思想行為,在不同的教師眼里會有不同的看法,帶有主觀因素在里面,并不客觀公正。
2、學生評價標準“泛政治化”。德育評價上政治因素所占比重大于道德品質(zhì)的評價,對不同層次高校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和情感訓練考慮相對薄弱。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的價值越來越凸顯。青少年學生處在這個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時代,他們也在不斷地調(diào)整和構(gòu)建自己的價值觀念系統(tǒng)。①他們也更關心自己的命運,關注自身發(fā)展的狀態(tài)和現(xiàn)實的利益。我們的德育也應突出育人功能,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
三、古代儒家思想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評價的重要啟示
(一)孔子
1、“因材施教”
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求亦問:“聞斯行諸?”孔子回答說:“聞斯行之?!钡茏庸魅A疑惑,問道:“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笨鬃踊卮鹫f:“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笨鬃舆€提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边@說明教師能否對學生因材施教,能否在施教后長善救失,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教育者能否對學生的品德狀況作出科學、全面的測評。
這給我們的啟示有以下幾點:1、重視品德測評的重要性,將其作為提高德育工作效能的重要保證;2、要針對學生的不同階段特點、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品德測評方式,使評價內(nèi)容更加多元化,符合學生特點。這一點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改進:
第一、制定不同層次的評價目標。例如對于高一學生,評價的目標主要是強化他們的行為、法律規(guī)范意識,引導他們由初中時的具體的道德概念轉(zhuǎn)化為知識性的道德概念;高二,評價的目標主要是使他們生成觀點性的道德概念,使道德知識內(nèi)化為學生的道德觀點。
第二、制定不同的評價方法,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根據(jù)新課標,現(xiàn)階段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觀察、描述性評價、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等方式,應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和結(jié)合不同的評價方式。
2、自省
孔子認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雹诙P于自省,曾子也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認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這啟示我們應引導學生進行“自省”,對自我的一次清醒認識往往抵得過別人上千次的教導。所以作為教師可以試著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為,認清自己的行為,在自我反省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建構(gòu)正確的道德價值系統(tǒng)。
(二)孟子
1、環(huán)境造人
孟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強調(diào)環(huán)境對一個人性情的影響有著重要的作用。他認為“富歲,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雹弁瑯?,荀子也提出過類似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雹?/p>
雖然孟子和荀子的這一思想也有其局限性,過分夸大了環(huán)境的作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它啟示我們應注重環(huán)境對于學生的影響,營造公平公正的德育評價環(huán)境。第一,人都是社會中的人,學生的行為與他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和接受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評價一個同學之前,應該考慮該同學的生活背景和環(huán)境,使評價更加公正合理,為德育工作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息反饋;第二,營造公平、自由、民主的評價環(huán)境,身處其中的學生也會受這種民主環(huán)境的影響,為他們以后參與政治生活提供鋪墊。
2、左右皆曰賢,未可也
孟子認為對于評價一個人是否賢能,不能輕易下結(jié)論,需要多方考察。他提出“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雹?/p>
這啟示我們在進行品德測評時,不要輕易給學生下定論。只憑一件事就來評價一個學生是品德好,還是品行有問題是不可取的。也不能只聽某幾個人評價就下結(jié)論。教師需要聽取周圍老師、學生以及家長等多方面的人對該同學的評價,最重要的是自己平時要多觀察學生,對學生的評價要建立在自己平時的觀察和實際考證基礎之上。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2]馬寧,高亞玲.對中小學德育評價時代困境的探討[J].文教資料,2012年第8期
[3]李振綱.現(xiàn)代中國人面臨的道德困境及其補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4]謝新光.德育測評的理論與技術(shù)[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年
[5]候光文.教育評價概論[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6]張祥浩.中國傳統(tǒng)思想教育理論[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注解:
①馬寧,高亞玲.對中小學德育評價時代困境的探討[J].文教資料,2012年第8期
②《論語·里仁》
③《孟子·告上》
④《荀子·解蔽》
⑤《孟子·梁惠王下》
作者簡介:
賈禮娜,性別:女,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研究生,專業(yè):學科教學(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