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摘要】感恩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美德。感恩應該是社會上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yǎng),也是人之常情。目前社會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和不良的信息,正逐步腐蝕著人們的心靈,一味的索取不知回報,使得一些年輕人變得自私冷漠,道德水準滑坡。對廣大青少年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只有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才能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
【關鍵詞】生命;生物教學;知恩;感恩
諾貝爾曾經說過:“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其實,生命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是天然地具有意義。這個過程的意義,在于它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因此,生命需要體驗,也需要在體驗基礎上的使用。否則,生命的意義就只是一個時間。所以說在生物教學中的感恩教育就是生命意義的具體體驗。
據調查統(tǒng)計,現在的中小學生所面臨的德育問題:留守兒童為數不少,這些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關愛和管教,爺爺奶奶根本沒有有效的辦法約束孩子;獨生子女中較多長期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感受,無視周圍人的付出;虛榮心強的人養(yǎng)成攀比的習慣,比吃比喝比穿,甚至比誰的老爸更有錢;有的學生課堂上打瞌睡,把教師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當成耳旁風,不知感恩他人;遲到進教室不打報告,課堂玩手機;對于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護,反而肆意破壞而心安理得,公德意識差,肆意污染環(huán)境,如亂丟垃圾,用一次性包裝袋,一次性筷子等;自控能力差,翻墻外出上網徹夜不歸等。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實現生物學的教育價值,需要我們思考和研究。
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它應該滲透在一切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感恩教育應與日常教育相結合,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生物學科教材中蘊涵了豐富的感恩素材,生物教學理應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讓感恩教育與生物教育相得益彰。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下面我來談談我的一些心得與同行共勉。
一、體驗生命,感恩父母
課間與學生交談,無意中發(fā)現不少孩子總是不斷地報怨自己的父母這樣不好,那樣不對,對父母的行為和做法總是挑三揀四,橫加指責,甚至于直接與父母頂撞!有些學生不知道自己父母身體的健康狀況,不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連自己父母的工作單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為你們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和心血,捫心自問,誰關心過你們的父母,誰又為你們的父母做過什么?如果什么都沒有做過的話,那你們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責父母呢?對待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又怎么敢指望你們善待你們的老師和朋友!一擔國家有難,又怎么敢奢望你們?yōu)樽鎳鴴侇^顱灑熱血!如果人人都是這么自私自利的話,社會哪里還會有溫情可言!
在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人的生殖和發(fā)育”章節(jié)教材,“懷孕和生育的艱難”應該是實施感恩父母教育的最佳素材。因此,在引導學生學習胎兒發(fā)育過程時,首先讓學生看胎兒各發(fā)育階段圖和胎兒、臍帶、胎盤的關系圖,讓學生思考、討論:“在胎兒的發(fā)育過程中,胎兒的營養(yǎng)從哪里來的?胎兒產生的廢物靠誰排出?懷孕對母親造成哪些影響?” 周末讓學生在腹部包裹一個球形大抱枕體驗48小時,讓學生感悟到媽媽懷孕的艱辛和無私的付出,激發(fā)學生對母親的感激之情。觀看分娩錄像,讓學生體驗到了父母生育的艱難和不易,使學生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從而更進一步激發(fā)起學生感恩父母、報答父母之情。
在學完 “關注合理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章節(jié)有關內容之后,指導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動手實踐,親自設計并烹飪一次營養(yǎng)合理的午餐,讓學生用心和行動去體會父母的艱辛付出,關心父母的飲食健康,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活動中學生體會到了“燒菜做飯的辛苦”。有的學生說“洗菜聽起來容易,當雙手伸進寒冷刺骨的水里,沒過多久手就凍得跟胡蘿卜似的;炒菜也不容易,炒著炒著手又酸又麻又累了,休息一下再炒,又怕炒焦了。此時想到了父母,平時一日三餐都是他們做的,又幾時喊過苦、喊過累呢?”。有的學生炒菜時不知道如何放調料,在菜下鍋時不小心被燙了一下,想到父母天天為我做菜,也會被燙出一些泡來,而他們沒說,父母真?zhèn)ゴ蟆?/p>
羊有跪乳之情,烏鴉有反哺之恩,父母賜予了我們生命。我們從呱呱落地到成長為今天的你,父母犧牲了多少的時間和心血,花費了多少的精力和財力。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深厚而無私,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起碼的道德。實踐證明,感恩需要感悟,感恩更需要行動。學生在感悟和行動中學會了感恩,就可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二、體驗合作,感恩他人
要知道,人的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的任何一件東西也不屬于你個人,請珍惜生命,請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請珍惜他人為你的努力和付出,請常常抱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血液和血型”章節(jié)教材,要求學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在實施教學時,我對學生先做了一項民意調查:如果你長大后身體的各方面都符合無償獻血的條件,你是否愿意參加無償獻血呢?結果只有極個別的同學愿意。不難看出,當前的孩子們“關心他人的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多了”?,F實再一次召喚著“感恩他人”的教育!
國際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大夫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不遠萬里從加拿大來到中國參加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他屬于O型血型,在救治傷員的過程中,多次無私獻血,1939年10月20日,白求恩在搶救傷員的手術中,不慎割破手指,受到致命的感染,病情日益惡化,于1939年11月12日清晨5時20分停止了呼吸。還有徐州帆布廠有一位女工,十幾年間一共獻出約12000mL的血液,救活了上百名全國各地的Rh系統(tǒng)新生兒溶血癥的小生命,使他們健康地存活下來。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還有那些現代人群漸漸丟失的崇高、克己、無私、敬業(yè)、忘我……當然,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那分感動,更需要學習他,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感人的事例無法讓學生繼續(xù)沉默,學生們紛紛表示自愿參加無償獻血。之后班級里漠視他人、漠視生命的現象少了。在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實驗中,學生對實驗動物的保護更細心了,個個輕手輕腳、小心翼翼,并在放歸自然時為自己的實驗動物未受傷害而興奮不已;在一次次“關愛盲人”、“捐助貧困生”等愛心活動中,學生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踴躍……事實告訴我們,不是學生沒有感恩之心,而是學生的感恩之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喚醒。
三、體驗恩賜,感恩大自然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員,人和生物的生存、延續(xù)、發(fā)展都離不開生物圈,因此,感恩生物圈應該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人的職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漠視生物圈、破壞生物圈的現象隨處可見。所以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從小關注生物圈、保護生物圈,養(yǎng)成“感恩生物圈”的意識應該成為生物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在“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園”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分析書上的各種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實例,并交流了學生在生活中收集到的污染、破壞環(huán)境的資料。學生認識到不對工業(yè)廢水進行處理、回收,任意排放含重金屬的污水,重金屬就會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和積累,最終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在對砍伐森林、沙塵暴、捕殺小鳥、太湖水域污染等環(huán)境破壞事例的分析和討論后,學生們意識到了人類行為的無恥。面對大自然的無私給予,我們卻不知感恩、只知索取,這種以怨報德的行為最終危害的是人類自己。由此,課堂上學生提出“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絕使用含磷洗衣粉”、“拒食青蛙、天鵝等野生動物”等倡議,開展了“愛鳥周宣傳”、“校園護綠行動”等實踐活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美化校園、回報自然、感恩大自然。
參考文獻:
[1]《中學生物教學》
[2]《中學生物教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