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從課前準備、課堂上以及課后的教學反思三方面分別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作者簡介:梅爽(1990-),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研究生,遼寧錦州人,研究方向:小學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2--01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數(shù)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標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們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其有效性勢在必行。
二、概念的界定
(一)教學
從師生關系的角度來說,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活動,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活動;一種認為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互作用,是師生雙方的矛盾和依賴的過程。我們認為,教學是由教師引起的、學生主動學習的師生雙方的交互過程。
(二)有效教學
在綜合有效教學觀指導下,有效教學可以界定為“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前預設的教學方案而實施的兼顧預設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動態(tài)有效生成的教學”。簡而言之,有效教學就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理念。
(三)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
三、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如何在實現(xiàn)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實現(xiàn)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1.認真制定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該仔細地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并且要明確教學的內容及教材編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要求所制定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具體、可操作,并且應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tài),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從而確定教學內容,要讓學生既能吃飽又能吃好。教師還要充分做好預設,對學生學習困難大的問題應該如何實施,對學生容易產生分歧的知識應如何應當?shù)取?/p>
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鉆研教材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鉆研教材,通過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來確定教什么。深刻思考所教知識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及其新的發(fā)展對后繼知識的生成有何影響,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及聯(lián)系。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此外,教師還要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注重課堂中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
1.教師要著力打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師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就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打破正統(tǒng)的教學方式。設想一下:本來就枯燥的教學,再加上教師呆板的語言,我們那活潑好動的學生能堅持45分鐘嗎?所以課堂里只要有一兩句風趣的話或者一兩個幽默的動作,就足以引起學生們的興奮,然后再將他們的興奮點遷移到學習上來。
2.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shù)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學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空間,保證參與機會
特級教師徐斌老師曾說過:“要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告誡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
4.教師要適時點撥,指導學習方法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問題進行探究,教師給學生一些點撥和啟發(fā),將思考和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5.教師要積極地進行評價,及時反饋
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充分展示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針對學生或小組的表現(xiàn)情況進行師生或生生等多向評價,最大限度地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讓他們心中喚起自豪感和自尊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注重課后的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以教師要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后,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進行重新的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后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只要我們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也就能夠真正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溫健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網絡科技時代,2007(12).
[2]沈淑媛.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性的探究——情境創(chuàng)設的運用[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37).
[3]陸麒娟.探尋課堂“有效生成”的規(guī)律[J].教學與管理,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