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1月1日《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在第十三條第一款確立了誠實信用原則,結(jié)束了學界長久以來關于該原則是否適用于訴訟法的爭論。事實上,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私法領域的“帝王條款”,還為訴訟活動提出了許多積極的要求,指引人們誠實、善意地參加訴訟,更加為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標準。應當逐步擴大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范圍,并且制定一套監(jiān)督和問責體制來保障其穩(wěn)定地運行,為法治建設提供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基本要求;實施
引言
2013年1月1日,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正式實施,在該法第十三條第一款增加了:“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蓖ㄟ^這條規(guī)定,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正式確立,說明我國民事訴訟立法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本文就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適用中的對象、范圍等問題做一探討。
一、誠實信用原則能否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被認為是民法領域中的“帝王條款”,它要求一切市場參與者,必須符合誠實商人的道德標準,在不損害社會利益和社會公德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目的是在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中實現(xiàn)平衡,并維持市場道德秩序。[1]
在誠實信用原則是否應當引入民事訴訟法作為其原則這一問題上,中外法學界歷來都有“肯定說”和“否定說”兩種不同的觀點。否定說認為,當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使訴訟有利于自己,在不違反訴訟法中的其他規(guī)定下,即使故意延遲訴訟而延遲提出攻擊防御方法、證據(jù)資料等,法院也不得排斥,這是當事人的自由??隙ㄕf則認為,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所有人都應當抱有誠實、善意的態(tài)度來進行訴訟活動,使得審判結(jié)果公正、審判效率提高。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量的訴訟實踐表明,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無人不想采用任何有可能的方法和手段,使己方的利益最大化。這便催生了大量例如虛假訴訟、惡意訴訟、訴訟中的虛假陳述、拖延訴訟、偽造證據(jù)等一系列有悖誠實信用的行為出現(xiàn)。許多行為從表面上看完全符合法律程序的規(guī)定,但卻導致了訴訟結(jié)果嚴重不公平。因此,有必要引進“誠實信用原則”來規(guī)范和調(diào)整這種現(xiàn)象。目前,許多國家的立法也相繼確立了這一原則,其已經(jīng)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民事訴訟中一個普遍的基本原則。
二、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對象和基本要求
(一)適用對象
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對象,是指在民事訴訟活動中,哪些主體需要受到誠實信用原則的約束。對于這個問題,學界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誠實信用原則適用于當事人之間;有人認為其適用于當事人與法院(法官)之間;還有人認為其應當適用于參與民事訴訟的所有主體。我們從法條原文“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可以看出,作為基本原則的誠實信用應當貫穿整個民事訴訟活動。民事訴訟是指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或訴訟行為)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各種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2]因此,誠實信用原則應當適用于參與民事訴訟的任何人。事實上,從法律實踐角度來看,無論是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法官還是其他訴訟參與人,都可能出現(xiàn)誠信問題,所以,誠實信用原則不是為哪一類或是哪幾類人群設定的,只要參加民事訴訟活動,就應當遵守此基本原則。
(二)對法官的基本要求
法官作為民事糾紛的裁判者,應當具有客觀、中立、公平、公正的品質(zhì)。但是司法實踐中,的確存在濫用審判權和自由裁量權的行為,具體表現(xiàn)為:對符合條件的起訴不予受理;不按照法律規(guī)定隨意取舍證據(jù)、任意分配舉證責任等。這些行為看似只關系到個案的公正審判,但其影響已經(jīng)波及到了全社會對法院和法官的看法,如此長期以往,會造成社會整體道德滑坡,誠信減弱。因此,誠實信用原則對法官的約束必不可少,甚至是首要的。法官在訴訟過程中,應以真誠、善意的心態(tài)來對待雙方當事人,不得偏袒任何一方;應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調(diào)查案情事實,不得敷衍、隱瞞真實情況;應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證據(jù)取舍、分配舉證責任;應以客觀公正的觀念作出符合事實和法律的裁判。
(三)對其他訴訟主體的要求
誠實信用原則不但要約束法院和法官,還應當廣泛地約束其他人,包括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等。對于這些主體,該原則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1.真實表達自己的觀點
對于當事人,作為案件真實情況的唯一知情者,在訴訟中應當如實陳述案件事實,不能主張?zhí)摷偈聦嵑驼埱?。訴訟代理人,尤其是律師,往往是案件判決勝負的關鍵性人物,更應該受到誠實信用原則的約束,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行使訴訟權利,不得弄虛作假。同時,對于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其他訴訟參與人,也都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做出真實的證言、鑒定意見以及翻譯等,否則,應當承擔與自己行為相適應的法律責任。
2.積極促進訴訟的進行
實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形:故意申請無理由的回避;故意拆分訴訟標的,通過拆分訴訟標的使之達到小額訴訟的要求,由此獲得利益;延遲提出攻擊和防御的方法等行為。這就肯定了積極促進訴訟成為我國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又一基本要求。積極促進訴訟是建立在真實表達自己觀點的基礎之上,要求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積極協(xié)助法院盡快完成公正的判決,不得實施干擾訴訟、拖延訴訟的行為。
3.禁止不正當訴訟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12、113條規(guī)范了是惡意訴訟,惡意逃債行為,此外,還有諸如管轄權的濫用等行為,都是不正當訴訟的表現(xiàn)。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或惡意串通的方式形成不正當?shù)脑V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獲取一定的利益或逃避某些責任。
4.禁反言
禁反言是指禁止前后矛盾的訴訟行為,即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所實施的訴訟行為必須前后一致,除法定情形外,不應允許其做出前后矛盾的訴訟行為。
5.訴訟中權利失效
所謂訴訟中的權利失效,是指當事人長期不行使自己的某項權利,過了一定的期限后,為了保障對方當事人的利益,此項權利失去效力。例如,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jù),拒不說明理由或理由不成立的,導致該證據(jù)不被法院采納;當事人未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提出管轄權異議,并應訴答辯的,視為受訴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實施
相較于立法來說,實施一項法律制度既是檢驗立法好壞的標準,也是促進法治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有更高的難度。誠實信用原則雖然已被我國民訴法吸收為基本原則,但是如何去實施它,如何實現(xiàn)一套誠實信用的訴訟體制還有待探究。
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積極的原則,引導和告誡訴訟主體在訴訟過程中應當懷有善意、誠實的態(tài)度。對于法院,一方面應該加強內(nèi)部管理教育,讓法官清楚地認識到誠實信用原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各界對法院的監(jiān)督,這其中以當事人、訴訟參與人為最重要的監(jiān)督者,保證法院的審判活動誠實守信。對于其他主體,應該從消極的角度去確定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例如上文提到的法律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對權利失效的規(guī)定,有學者提出更好地規(guī)范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異議制度以及證人的宣誓制度等??傊?,建立起完善的監(jiān)督體制和責任體系,才能保證這項原則在司法實踐中良好地運行。
[參考文獻]
[1]梁慧星.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44.
[2]陳永革.民事訴訟法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5.
[作者簡介]朱亮亮,男,甘肅平?jīng)鋈?,四川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