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
【摘 要】 課堂教學中教師合理利用學生的各種心理效應,因勢利導,采用符合學生心理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將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合理利用 心理效應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夠合理利用學生的心理效應,因勢利導,采用符合學生心理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使教師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五個方面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先入為主效應
也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學生對教師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過教師第一堂課的教學產(chǎn)生的,而這種第一印象又往往會影響學生和教師以后的一系列活動。所以,第一堂生物課中教師的形象以及他的教學方法、教學內(nèi)容就顯得非常重要,甚至可影響到今后學生對教師講課成敗歸因和態(tài)度,還可以決定學生是否能接受教師,以致于是否接受他教的這門課。
二、激將效應
案例:“細胞增殖”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一開始就學得非常投入和認真,老師采用了“激將效應”。上課時對學生說:“今天大家要學的是高中階段生物學中最難的問題——細胞分裂,所以我估計會有很多同學不能跟上進度?!甭犃斯P者說的話后有些學生立刻很不服氣地說:“還沒學呢,怎么知道我們會跟不上。”這時全班進入了學習探究新知的狀態(tài),整堂課下來,學生都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認真和專注,效果挺不錯。
反思:中學生的好勝心強,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以“激將法”以激起學生“不服氣”情緒和進取的內(nèi)驅(qū)力,從而達到促其進步的教育目的。
三、挫折效應
例如高中生物學習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蛋白質(zhì)的結(jié)構(gòu)如氨基酸的通式、氨基酸的脫水縮合,由于化學未介紹有機化學,所有的術語、基團、化學式全然不知,造成學生上課聽得懂,下課用不來,急躁、挫敗、放棄等各種心理同時呈現(xiàn)。教師抓住此有利時機,先說明客觀原因?qū)捨繉W生,再表揚極個別理解應用能力強的學生,請他們介紹方法,然后教師總結(jié)規(guī)律并讓全體學生再次應用規(guī)律解答不同類型的題,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最后告誡學生遇到同類情況應沉重應對,決不輕言放棄。另外,細胞的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基因的概念、結(jié)構(gòu)、復制和表達、遺傳規(guī)律的應用等知識的教學同樣如此,這些教學中的難點,看似障礙,只要我們細心,利用教學中隨時出現(xiàn)的挫折效應,就能化障礙為動力,出現(xiàn)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四、逆反心理正效應
現(xiàn)代社會中,媒體、報紙、新聞、網(wǎng)絡等到處充斥著與性有關但又故做神秘的不健康內(nèi)容,而家庭、學校又遮遮掩掩或禁止學生接觸,結(jié)果適得其反:有沉迷于黃色書籍的、有瀏覽黃色網(wǎng)頁的、有男女同學交往發(fā)展為談戀愛而影響學習......而作為中學生物教師可結(jié)合生物教學實際,因勢利導:坦然地、正面地從人體生理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以及高等動物的個體發(fā)育等方面介紹科學知識,帶學生聽科普講座,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從生理上為學生剖析青春期萌動的正常性和合理性;從方法上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和正確處理。必然能將負面效應轉(zhuǎn)化為正面結(jié)果。
五、牧羊犬效應
案例: “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學習
學習活動中,教師事先沒有告訴學生具體的設計和操作方法,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幫助學生自己去探究,從問題的提出、探究方案的設計、探究過程的開展、探究結(jié)論的得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過程中教師隨時提供了一些協(xié)調(diào)、引導、點撥和答疑,最后,在學生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教師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因而教學活動不只停留在探究活動的形式和外殼,而是從探究活動的特性——學生的自主構(gòu)建出發(fā)進行設計。結(jié)果課堂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熱情都很高,思維活躍,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方案,也出現(xiàn)不同的實驗現(xiàn)象和效果。通過教師及時組織討論,學生在知識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六、空白效應
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shù)亓粜┛瞻?,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瞻仔谏锝虒W時的合理運用會收到令人驚喜的成效,對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猶為重要。如評講一道試題:密閉透明玻璃罩內(nèi)培養(yǎng)著一株綠色植物,其中放置一燒杯NaHCO?緩沖液,在較強光照下與容器連通的毛細玻璃管內(nèi)液滴移動的原因?我在教學時順著學生的思維依次遞進式提出四個問題:
1、緩沖液的作用如何?光合作用的實驗和酶的實驗分別如何運用?
(維持容器內(nèi)CO?濃度或pH的穩(wěn)定,可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或為酶的催化
提供適宜的pH)
2、容器內(nèi)有哪些生理活動?它們誰強誰弱?(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3、容器內(nèi)CO?、O?體積如何變化,是否相等?(吸收的CO?體積=釋放的O?體積)
4、既然變化的二種氣體體積相等,液滴為何移動?
(緩沖液釋放CO?,維持容器內(nèi)CO?濃度的穩(wěn)定。)
每個問題后留有空白、留下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教給學生科學嚴密的思維方式,結(jié)果只能用一個詞形容:“美妙無比”。
空白效應在批評時的合理運用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批評之后最好留有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窮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相反如果喋喋不休地批評學生,會使學生心扉緊閉,效果極差。
七、期望效應
相傳古代的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十分鐘情于自己雕刻的一座象牙少女像,每天都深情地凝視少女的雕像,常常情不自禁地把她當做真人,最終這座雕像獲得了生命,并與國王結(jié)為夫妻。這就是著名的“皮格瑪利翁效應”,在心理學上也稱為“期待效應”。
期待效應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有很多例子。由于教師的偏愛,某些學生真如教師所期待的有了長足的進步;反之,那些不被教師喜歡或歧視的學生,學習和品德可能呈現(xiàn)退步的趨勢。眾所周知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1968年作過一次的“預測未來發(fā)展的實驗”實驗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綜上所述,生物教學是一門教學藝術,細微之處體現(xiàn)本質(zhì),相信教師關注細節(jié),關注生物教學中每時每刻出現(xiàn)的師生心理活動,預期各種心理效應在教學中的效果并提早設計加以利用,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這門教學藝術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