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華
摘 要: 散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文本對其關鍵的、精美的詞句進行品析,在品析中感受文本的精妙,理解詞語含義,結合語境體會其作用及巧妙之處,在對比閱讀中體會用詞的精妙,體會修辭手法,抓語言文字訓練點,通過有感情朗讀訓練,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散文語言的精美、精妙。
關鍵詞: 散文教學 詞句品析 《囚綠記》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
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語文教學就要重視學生品詞析句能力的培養(yǎng),在指導學生理解和應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指引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途徑、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巧妙而深入地對語言文字進行品讀,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無窮韻味。
下面就以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中的《囚綠記》一文為例,探討在散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詞句。
1.引導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結合語境體會其作用及巧妙之處。
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此句中,“焦”字用得好?!敖埂敝肝矬w受熱后失去水分,呈現(xiàn)黃黑色并發(fā)硬、發(fā)脆,十分形象地寫出“我”對綠的渴盼。又如“植物是多固執(zhí)啊”此句中,“固執(zhí)”本指一個人的性情古板執(zhí)著,不肯變通,這里寫常春藤,用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常春藤對光明的追求,不能不使人聯(lián)想到當時的中華民族在遭受蹂躪時表現(xiàn)出的堅貞不屈的品質(zhì)。
2.用換詞法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用詞的精妙。
如在品析“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一句時,可設計如下問題:本句中“裝飾”一詞可否換為“裝點”?為什么?經(jīng)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裝點”一詞雖然同樣寫出綠對房間的點綴,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但沒有充分展示綠給我心理所帶來的寬慰,失去很多趣味。比較之后我們品味出作者用詞的精妙。同樣,我們可以在其他課文中找到這樣的例子。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形象地表現(xiàn)出小草活潑可愛的情態(tài),充分展示了小草迎春的喜悅之情。一個“鉆”字,一個“滿”字,用得極其精妙。用詞精妙的句子在課本中可謂比比皆是,我們要準確捕捉這些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掌握品讀詞語的方法。只有領會了這些精彩的語句,才能深入文章,體會文章之美。
3.抓住修辭手法,使用恰當?shù)木渥悠肺稣Z言美妙。
修辭手法的使用可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使語句更恰當、準確地表情達意。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分析這些句子時,要先確定使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這種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然后結合文章內(nèi)容分析這樣寫的好處。下面以三個句子為例簡要分析如何品析修辭手法的妙用?!八巧窍M?,它是安慰,它是快樂”、“植物是多固執(zhí)啊”、“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三個句子分別運用了排比、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綠的精神品質(zhì)和“我”對綠的無限喜愛的感情。
4.抓語言文字訓練點,師生共同品味。
每篇文章都有關鍵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初三語文教學中更要抓住文章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引導學生品析關鍵的詞句,師生在共同品析中理解、感悟中華文字之美,提高學生在具體的文章閱讀中理解、品析、感悟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囚綠記》高考經(jīng)常涉及的詞語品析的題目很多,例如:
①“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一句的“魔念”一詞的含義是什么?
②“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這句話如何理解?其中“珍重”有什么含義?
③“我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闭埥Y合選文說說你對“生的歡喜”一詞的理解?
④“植物是多么固執(zhí)??!”從文中找出表現(xiàn)其“固執(zhí)”的理由,它表現(xiàn)力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質(zhì)?
教學中,多設計一些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會訓練學生閱讀解答問題的能力。
語文課上就應該充分利用文質(zhì)兼美的文本,引領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訓練點、內(nèi)容精彩之處品讀語言文字,讓學生從課文中的字、詞、句甚至標點符號的比較、揣摩、感悟、運用中得到人文的關懷,受到語言的熏陶,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5.加強學生有感情朗讀訓練,在反復誦讀中品味。
在課堂上,我們總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驗作者的情感,領悟語言的內(nèi)涵,然而要使學生真正把書讀好,讀出語言的滋味,讀出語言的神韻,就要引領學生入境入情地、逐漸深入地讀書。就像《囚綠記》的教學一樣,對于每一篇經(jīng)典的散文,教學中總是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朗讀、誦讀訓練,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了,學生自然就會形成語感。
只有這樣以“品讀語言”為核心的語文課才能讓學生沉浸在“語言文化”的無窮魅力中,讓每一個學生都“想說”、“能說”、“會說”,使語文課真正散發(fā)出迷人的光彩。
總之,散文教學中語言的品析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在散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對語言的感受,悟形象、悟主旨、悟技巧、悟魅力,這些就是對學生掌握品析散文語言方法的培養(yǎng)過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新生代文學帶來新的理念,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新的詞匯,電子讀物的出現(xiàn)帶來新的閱讀樣式……面臨這些新的挑戰(zhàn),在教學中更要善于運用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他們會讀些什么,他們會怎么讀,他們該怎么讀……在課堂上或朗讀,或啟發(fā),或討論;或比較,或聯(lián)想,或想象。根據(jù)文章不同的題材或體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把語文課講到學生的心里去,才能讓學生喜愛上語文課,進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