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靜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科學”領域,鼓勵幼兒能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事物的數量關系,并且能夠自主體驗到數學的有趣與重要性。幼兒教育工作者應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幼兒在與現實生活的互動中獲取數學活動經驗,建構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一、觀察生活現象,感受數學的有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可以說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里都存在著數學。幼兒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與物質的、直觀的實體世界發(fā)生著接觸,也就表明幼兒開始和隱藏在實體的物質世界背后的數學世界發(fā)生著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系。電話號碼、樓層、筷子、玩具等都能夠讓幼兒以感覺的方式直接實現對數學的接觸與感受。幼兒和“數”的諸如此類的聯系,是幼兒意識發(fā)展的基礎,同時,也將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而延續(xù)幼兒的一生。幼兒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指導幼兒觀察,必須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情境中有趣的能夠給幼兒提供觀察機會的新的學習材料,使幼兒能夠感知到新的學習信息,以引發(fā)幼兒的認知沖突,從而產生探究數學的需要。比如,為什么球形物體能夠向各個方向滾動,而筷子卻不能呢?為什么長方形的紙可以卷成圓柱體呢?諸如此類的生活現象能夠使幼兒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從而激發(fā)幼兒對數學進行探究的強烈愿望。
二、抓住生活契機,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
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幼兒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幼兒抓住生活契機,將生活問題數學化,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游戲化,使數學問題更加具有趣味性,從而真正激發(fā)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比如,可以引導幼兒通過折長方形、正方形的紙體驗圖形變化的神奇;可以引導幼兒通過爬樓梯學習“順數”和“倒數”的認識等等。幼兒有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教育工作者如能巧妙抓住這一契機,一定能激發(fā)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引發(fā)幼兒探究數學的強烈欲望。
三、參與生活實踐,體驗數學的重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鼓勵教師為幼兒提供可以操作的科學學習材料。數學學習離不開幼兒的動手操作,教師可以充分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自然材料,引導幼兒通過操作這些自然材料來探究數學,發(fā)現數學,從而建構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比如,六一兒童節(jié)可以讓幼兒排列彩色氣球來裝飾教室,教師應鼓勵幼兒動手操作。將彩色氣球按不同的組合進行排列,便會發(fā)現:不同的排列組合,彩色氣球體現的美各不相同。又比如,在認識球體時,教師為幼兒們提供了沙發(fā)、茶幾、貨架等物體,引導幼兒將提供的這些物體進行移動,要求幼兒能夠想出巧妙的辦法進行移動。幼兒們會開動腦筋,動手操作,大膽探究。有的幼兒想辦法在這些物體的下面裝上了方向輪(球體),將這些物體很快地“滾”動起來,很快實現了移動。幼兒們通過自主探究,親自參與操作實踐,喚醒了對球體的感性認識,讓幼兒們自主體驗到數學的重要。
四、解決生活問題,體驗成功樂趣
數學來自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幼兒運用自己已有的數學經驗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更加喜愛數學。比如,在學習“分類”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們將各自帶來的玩具汽車集中在一張大桌子上,先讓幼兒們進行觀察,再進行小組討論:如何將這些玩具汽車進行分類,你準備按怎么樣的標準進行分類?是按顏色不同分還是按大小不同分?或者是按汽車車輪的個數來分?幼兒們的分法各不相同,答案精彩紛呈。幼兒在觀察玩具汽車、分玩具汽車的過程中獲得了數學經驗,體驗到了數學學習成功的樂趣,增強了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增強。
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走出教室,走出幼兒園,走向大自然,拓寬幼兒生活視角,活躍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真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可以帶領幼兒到馬路邊觀察紅綠燈的計時牌,學習數的倒數;可以帶領幼兒到市民廣場,體驗高與矮的相對關系。這樣,真正拓寬幼兒數學學習的時空,開發(fā)幼兒數學學習的資源,讓幼兒感到數學學習并不枯燥。教師應將目光轉移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幼兒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雙手探究生活,用自己的心靈解讀生活,激發(f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生活的大舞臺上感悟數學、運用數學。
(江蘇省如皋市經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