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超
【摘 要】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日益深入,構建協(xié)調(diào)融洽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我國追求的目標,這對刑法提出了要求,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以及平等成為此要求的應有之義。本文對刑法基本原則進行了概述,并對其產(chǎn)生的依據(jù)做了簡要分析,以期能使基本原則在實踐中得到落實。
【關鍵詞】刑法;基本原則;依據(jù);適用
刑法明文規(guī)定,罪刑法定、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罪責刑相適應是其基本原則。
一、基本原則的概述
罪刑法定,即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強調(diào)了令行禁止的重要性,突出了自由至上的價值觀念,保障了無罪的人遠離刑罰處罰,確保了有罪之人在有限范圍內(nèi)受到應有處罰。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對人性基礎—平等的闡釋,指出無罪的人在刑法范圍內(nèi)平等享有權利,有罪的人在刑法范圍內(nèi)平等給予處罰,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刑法的特權。但是,允許合理差別的存在,即平等不等于同等,不是絕對平均,而是強調(diào)實質(zhì)平等,對弱勢群體加以特殊保護,這是人類共同認知的結果,是普遍的價值觀念,也是我國刑法中的人道主義體現(xiàn)。
罪責刑相適應,即犯罪性質(zhì)、社會危害程度、應承擔的刑事責任與應受到的刑罰處罰相結合,罰當其罪,罰當其責,將犯罪人的目的動機、人身危險性、主觀惡性與其犯罪行為的性質(zhì)、犯罪情節(jié)等相結合,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評價因素,做到主客觀相統(tǒng)一,使刑罰結果能被一般人普遍接受,提升公民對法律適用的認知能力,增加對司法權威的信心。
三個原則分別突出了自由、正義、秩序的法的價值,將法的價值的正面效益在刑法中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為刑法的順利施行,為公民對刑法的遵守提供了堅強的支撐后盾,為法的價值的實現(xiàn)以及公民人權的獲得鋪平了成功的紅毯。
二、基本原則被確立的依據(jù)
(一)理論依據(jù)
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于2004年被加入其中,這將法的價值與公民人權憲法化,自此,人權成為任何一部法律都要給予重視的價值取向,尤其刑法關乎到人的生命健康這一最基礎的生存條件,務必將人權置于首位,以人為本,疑罪從無。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它保證所有人在憲法面前的平等,因此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刑法基本原則的確定。沒有健康的生命,自由是虛談,平等是空談,正義是妄談,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更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幻想。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正是在順應人權受到極大關注的潮流下誕生的。
法律不是一直存在的,憲法更不是自始存在的,它是隨著階級、私有制、國家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也不會存在至終,共產(chǎn)主義社會便不會再有法律。法律是國家將黨的路線方向政策等轉(zhuǎn)化為國家意志,將人民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兩者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得出的結果,因此法律規(guī)定的一切均來源于國家,無國家便無法律,便無自由、正義、秩序,更無人權可言,于是一切的一切,需要向國家伸手要,國家是一個萬能的口袋,它應有盡有或者正在創(chuàng)造有的過程中。有國家才有了社會的物質(zhì)滿足,才有了精神價值追求,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國家“萬能”,國家擁有人權的法定權,但是物極必反,“萬能”也必須有一定的限度,即國家權力具有有限性,這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具有普適性,因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不走群眾路線,脫離實際,可能導致國家“無能”。國家是社會、法律存在的基礎,法律存在于國家中才有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國家權力需受法律限制,法律又依賴國家之存在,并需要國家的強制執(zhí)行作為后盾,兩者緊密相關,相互支持,相互約束。國家權力若被濫用,會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果,社會秩序混亂不堪,人民生活痛苦艱辛,甚至會導致國家制度、政權的顛覆,因此控制國家權力是必需的,合理的。立法權作為國家權力最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首當其沖要被阻止的,而這也適應當今法治法治的潮流,適應我國刑法基本原則的理念要求。
(二)現(xiàn)實依據(jù)
司法實踐中,尤其是刑事案件的處理必須嚴格遵照刑法的基本原則,畢竟刑事案件往往關乎人的生命健康,這是人稱之為人最基本的東西。具體來說:第一,公安機關對刑事案件立案偵查時,禁止刑訊逼供以及以引誘、欺騙等其他不正當手段對犯罪嫌疑人誘供,要做到公正平等,任何犯罪嫌疑人再被確定是犯罪人之前都只是有嫌疑,不能以犯罪人的標準要求犯罪嫌疑人,因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第二,檢察機關在批準逮捕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司法程序進行,此外還要對公安機關的偵查行為及法院的審判行為進行監(jiān)督,這是避免偽造證據(jù)甚至誤判的一個把關口,責任重大。第三,法院對刑事案件進行審判,避免先入為主,更應堅持疑罪從無,對刑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行為不認為是犯罪,自始至終做到罪刑法定,罰當其罪,罰當其責,站在公平實效的角度作出正確的判決。
三、基本原則的廣泛適用
隨著人道主義理念的深入發(fā)展以及刑罰輕緩化的刑法價值觀的變更,古代重刑主義的思想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為了更深層次的維護人民的利益,我國限制了死刑的使用,并將減刑、緩刑假釋推廣等等一系列的舉措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保護所有人,包括犯罪人的合法權利的決心,是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精神的實踐。無論是刑法領域還是民事、行政領域,依據(jù)其部門法依法辦案是重中之重,因為部門法為了避免權力的濫用設立了行為準則,只有遵守才能避免被處罰。
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日益深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已經(jīng)成為我國追求的目標,這對刑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更,物質(zhì)世界如何發(fā)展,刑法的內(nèi)在精神支撐都不會變,即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因為其掌握著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全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當然這三個基本原則也必定會促進我國的刑事法治水平。
【參考文獻】
[1]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7).
[2]陳興良.刑法哲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0).
[3]張明楷.論刑法的謙抑性[M].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