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娜
【摘 要】“和諧社會”這一概念被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努力奮斗方向、目標和重要任務,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被正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黨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如何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并且不斷提高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能力,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而作為該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被重視,努力加強和改進公安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文化素質,使他們成為未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合預備警官。
【關鍵詞】和諧社會;公安院校;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和諧社會理論內涵
作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具體目標,和諧社會理論有著明確的內涵和具體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既是和諧社會的核心標志,也是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只有民主法治的社會,才是穩(wěn)定、有序的社會;誠信友愛為和諧社會奠定道德基礎,只有誠信友愛,人與人之間才能相互信任,整個社會力量才能凝聚,各種社會利益才能得到積極、有效的協(xié)調;一個穩(wěn)定、有序、社會力量得到充分協(xié)調的社會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每一個人盡可能得到全面發(fā)展,從而保證社會的生機和活力,這六個方面成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實踐的行動指南。
二、公安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公安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內容、目標上忽視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目前,大多數校園學生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大學生管理采取的是同樣的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關于學生的管理工作效率,但對于一些特殊群體,如少數民族大學生,其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教育背景、文化素質、心理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其心理有多方面的特點,鑒于這方面的特點,應該區(qū)別對待公安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其特殊性實行差別化的管理。
2、對民族大學生輕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不足
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內容上過于強調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而輕視了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內在品格的培養(yǎng),千篇一律地規(guī)定一種要求和規(guī)范,把提高學生平均成績作為主要的德育考評,卻忽視受教育者的差異性和個性,在理論課中過多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忽視了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最為重要和根本的關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內容。
(二)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分析
1、社會環(huán)境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處于轉型時期的社會,本身充滿了復雜性,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問題都對傳統(tǒng)形成巨大沖擊。市場經濟積極的一面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加適應改革開放的環(huán)境,有利于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接受更多的新東西,有利于他們更加健康、全面的發(fā)展;但是,市場經濟的推行也產生了諸多負面效應,市場經濟消極的一面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到一些不健康因素的侵襲。盡管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期間受到一些國家優(yōu)惠政策的照顧,但是相對于目前大城市的消費水平,經濟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就使得金錢對一些學生有相當大的誘惑力,同時使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畢業(yè)后不愿再回到艱苦的地方工作,不愿再回家鄉(xiāng)為經濟較落后的家鄉(xiāng)服務。
2、家庭環(huán)境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言行對個人的成長會產生根本的影響,其中家庭的文化狀況極大影響著個體的成長歷程。目前,大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相對薄弱,他們的父母及長輩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上他們的父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方式,沒有時間和能力來為孩子的全面發(fā)展進行精心設計。
3、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以網絡媒體為主要媒介的大眾文化來勢兇猛。部分圖書、雜志、電視及廣播等公共信息傳播平臺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過多的宣傳炒作一些不健康的內容,這些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惡劣的影響。這些低俗的作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道德有著不良作用。在大眾傳媒上曝光的負面內容報道過多,會讓學生產生失落的心情,對前途感到迷茫,也會覺得社會不公、甚至產生憤恨的情緒。此外,有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因為沉迷于一些網絡游戲,影響到了學業(yè)的順利完成,并且在玩游戲期間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負面落后的文化、不良信息等文化垃圾,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靈受腐蝕,造成認知不清晰,這些都對有效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
三、試圖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加強民族大學生的集體認同感
公安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僅僅依靠單純的理論知識,不開展實踐活動,并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認知和感受,再加上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因此要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挖掘自己的潛力,同時也能培養(yǎng)他們一定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增強為人處事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本校的特點,圍繞教學工作,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氛圍,改變他們自卑的思維定勢,增強自信心。
(二)培養(yǎng)民族大學生正確的中華民族認同感
開展對公安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傳統(tǒng)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在對待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問題中,應該充分考慮到他們的生長環(huán)境和文化傳統(tǒng),對于他們信教的問題,應給予準確的把握,并給予積極的引導。我們要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我國宗教信仰的特點,自覺的樹立起唯物主義思想,正確區(qū)分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
【參考文獻】
[1]樸明珠.構建和諧社會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6.
[2]張曉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D].西南政法大學,2006.
[3]湯福霞.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
[4]黃一誠,許海東.新時期制約少數民族大學生和諧發(fā)展的原因及其對策分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