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文
2013年4月29日,我有幸加入彭敦運老師的“中國·微班會研究”QQ群。彭老師把自己撰寫的《微班會迷人的風采》發(fā)給我,并激勵我好好學習,勇于實踐。讀罷引發(fā)了我對班會的思考,我的班會又在講著多少遠離學生心靈的“正確的廢話”?我的班會又在做著多少無用功?哪里需要改進?哪些需要移植?微班會的新理念開始讓我從低效無序的班級管理中走了出來,讓我從迷茫懵懂走向清晰明朗,不斷探索以“微”見“著”的德育微路徑。我開始立足于“小”,注重于“精”,著眼于“遠”地設計班會,將短短的10分鐘打造成精彩的、高效的、互動的德育課堂,演繹著別有洞天的“微景觀”。
微時間聚焦真生活
做了19年班主任,我早已意識到傳統(tǒng)班會“聽的多、想得少、參與少”的陋習。于是,我開始重新審視班會,透過兒童的視角看班會,試著觸摸兒童的心靈世界。醞釀些許日子,我開始嘗試,以短視頻為載體,借助博客和QQ群,營造了一個虛擬但卻真實的微環(huán)境,采取“問題學生提,是非師生辯,道理大家論”的互動方法,跟蹤學生成長過程和個性化特征,開展及時的、有針對性和持久性的德育。
第一次嘗試微班會源于關于零食的發(fā)現(xiàn)。2013年春季開學,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愛吃零食,且屢教不改。于是,我收集垃圾食品的資料,通過視頻形象展示,并配以文字說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三無食品的危害。短暫的10分鐘,學生感受很深,紛紛表示再也不吃垃圾食品了。自此,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班級內吃零食的同學變少了,教室也干凈多了。雖然這次微班會是稚嫩的,但給我的鼓舞是巨大的。此后,我養(yǎng)成了隨身攜帶數(shù)碼相機的習慣,時刻關注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點點滴滴,用相機記錄學生的讀書、寫字、做操、衛(wèi)生、紀律、交友等等。這些照片與視頻成為了微班會最寶貴的素材,當學生通過觀看、傾聽、討論、辨析,反省觀照自我后,自我教育找到了真正的契機。
2013年5月,在學校的陽光體育節(jié)活動中,我目睹了讓人驚訝的一幕:上課做小動作,作業(yè)不交,打架罵人,最讓我頭疼的一鳴同學在400米跑中,雖然起跑晚了,但他奮力直追,最后在同學們的加油吶喊聲中第一個沖到終點。當時,我用相機捕捉到了這激動人心的瞬間。當我在微班會上播放這一視頻時,同學們都被他在賽場上頑強的拼搏精神所感染。我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對同學們說:“一鳴同學為班級贏得了榮譽,誰說他沒有集體榮譽感?他長跑這么出色,還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嗎?如果在學習上用把勁,那就更牛了?!敝?,一鳴改掉了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的壞習慣,上課也認真聽講了。在六月份禮儀周期間,我利用晨讀、自習課、品社課、午會課、活動課、大掃除的時間,召開10分鐘的“禮儀微班會”,視頻、文字、音樂、圖片全由老師和同學們擔當編導,并聘請一鳴等幾位同學當演員,通過聽、看、議、誦、行、評等多形式、多手段、多角度聚焦學生日常生活,從接打電話、路隊、學習、集會、交往、行走等方面展示了師生知禮儀、學禮儀、用禮儀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我開發(fā)并建構起了“文明禮儀”課程的四大內容模塊:“日常養(yǎng)成”“文化引領”“主題實踐”“家?;印?。我班被評為“文明禮儀示范班”,多名同學被評為“文明小天使” “十佳少年”。如今,同學們運用“對不起”“您好”“謝謝” 等日常文明用語蔚然成風,相互謙讓、互幫互助的人多了;好人好事層出不窮,班里處處洋溢著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濃郁氣息。
微體驗散發(fā)正能量
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讓兒童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我班38位同學中有18位留守兒童,他們大多是隔代監(jiān)護,有的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有的學習差,違規(guī)亂紀;有的爭強好斗,自私任性……如何對他們進行教育成了我當時面對的重要問題。我曾感慨班會課上說教的蒼白無力,曾懷疑自己的教育能力,曾埋怨學生父母的失職。當微班會給班級帶來變化后,嘗到欣喜與甜頭的我心中有了計劃:何不利用微班會視頻中的圖片、音樂、故事等生動的素材,來一次別開生面的教育?
2013年9月16日,班里召開“心手相牽 快樂成長”的微班會。5分鐘的微視頻《留守兒童小剛的故事》播放后,許多學生的眼眶都濕潤了。無需過多地講述,無需苦口婆心地勸說,畫面中破舊的房屋、簡單的擺設、孤單的身影,配上唯美的音樂《媽媽在哪哪是家》(留守兒童之歌),深深觸動了學生的心弦。一周后,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我班成立了“溫暖小屋”“親情聊天室”,開辟了“熱線電話”,開展了“周末同行歡樂同在”等系列活動。2013年11月7日是小剛11歲的生日,這一天老師同學和他一起過生日,生日蛋糕、書包、鋼筆等禮物,溫暖的祝福,溫馨的場景,讓他淚眼婆娑。他的父母知道后從外地打來電話激動地說:“謝謝老師和同學們!把孩子放在這樣的班級放心啊!”校領導稱贊說:“這堂微班會傳遞正能量,六(二)班是榜樣?!弊屛殷@喜的是,由此引發(fā)的一系列“微”活動,讓學生變得越來越陽光。
微行動撬動大文明
經過幾個月的摸爬滾打,我越發(fā)意識到,微班會最大的價值,還不完全在“微”,而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彰顯教師的主導,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了班會課的革命。以教師和學生為“微主體”的微班會,能引發(fā)一系列“微行動”,強調實踐、感動與生命在場,以此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013年10月20日,在我召開《走進父母》《了解父母》《感恩父母》三堂微班會之后,我班掀起了“感恩父母”的微行動:“品讀《二十四孝故事》” “我給爸媽過生日”“今天我當家”“我是爸媽小助手”“紅領巾一條街”“文明新看點”“2013年度感動人物評選”“《誰言寸草心》編寫”等,使孝德教育從班級、校園輻射到家庭、社會。家長們都說,學校開展孝德教育以來,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李昱同學的爺爺說:“我孫子過去比較懶惰,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辦代替。現(xiàn)在,他勤快多了,在他的影響下,他媽媽被評為好媳婦?!蔽幕菊鹃L說:“學校開展的孝德教育,是近幾年素質教育中最見效的一項工作。我們希望堅持下去。”
2013年11月4日,在我召開“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微班會之后,原本只是想教育學生保持教室衛(wèi)生,但令我沒想到的是,這一活動迅速在全班引發(fā)反響。38名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深入校園角落撿拾廢紙,清理垃圾,最終發(fā)酵成為“微行動之微環(huán)保衛(wèi)士”的全校公益活動。同學們彎腰撿拾廢紙,成為了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
微組織帶來高效應
當然,微班會也給我?guī)砹藢擂闻c煩惱。由微班會引發(fā)的以志趣相似、感受相近等共同點聯(lián)系聚合的小伙伴們成立了“微組織”,這些小團體,有的漠視班集體利益,我行我素;有的則游離于班集體之外,無視班規(guī)班約,講究哥們義氣。如何給予他們正確引導?如何發(fā)揮班級內小團體的有生力量,提升班級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我嘗試通過微班會積極構建聯(lián)接社會、家庭、校園、班級的“活動鏈”。以微班會為契機,我引導學生聘請專家顧問,并定期舉辦成果分享大會,舉行“合作之星”“特色之星”“崗位之星”“風尚之星”“感動班級人物”等評選,多層面開展微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在“學雷鋒樹新風,溫情微行動”微班會之后,我適時推出“走進雷鋒,爭當雷鋒”,引導學生日行微善。很快,在校園、村落,一個個“微組織”應運而生,日行微善的“螢火蟲志愿軍”;提倡說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的“啄木鳥小隊”;專注環(huán)境保護的“小黃帽義工隊”……這些團隊聚合成學雷鋒的“大網絡”。同學們的活動豐富多彩,收益頗豐。方正的爺爺是村里一位老黨員,經常幫助左鄰右舍,他頗有感觸地說:“我孫子小正和他的幾個同學把村頭多年積攢的垃圾愣是清除了,我感到慚愧呀?!蓖蹩峦瑢W在活動感悟中寫道:“我們在走街串巷,認真挑錯的過程中增長了見識,今后要從自己做起,寫規(guī)范字,做文雅人?!睋y(tǒng)計,日行微善志愿軍1個月累計做善事100多件,6名“啄木鳥”共“啄”出校內外錯誤60多處,7名環(huán)境保護小黃帽義工共清除衛(wèi)生死角13處。
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微組織”,讓師生如沐春風,心生暖意,隨時隨地散發(fā)出動人的能量。由微班會衍生的微組織,正改變著班級生活微環(huán)境,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班級文化氛圍,凝聚成一個強大的班集體。
責任編輯 顏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