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玲 劉佳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體,特別是近年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快速增長,目前已有300多萬人,在各高校學生群體的平均比例高達25%。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反貧困”任務艱巨,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結合當代經濟形勢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情況,探索更加有效的資助途徑,建立科學、系統(tǒng)、長效的資助體系。本文主要通過對河北省部分高校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的實證分析,針對目前高校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現(xiàn)狀,以及這些現(xiàn)狀對學生身心所帶來的影響,從學生的基本生活、學習、思想及心理健康的角度,在不斷完善認定工作的同時,結合我國“獎、貸、助、補、減、免”資助手段,探索出一套科學、合理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切實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物質和精神“雙貧”問題,進而在培養(yǎng)健康、高素質人才的同時,實現(xiàn)我國經濟資助效益的最大化。
為全面了解和掌握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現(xiàn)狀,筆者選取了河北省部分本科高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圍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現(xiàn)狀、高校當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手段以及存在問題等進行調研。本次調研主要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走訪、座談、家訪等多種形式進行。調查問卷共收回986份,其中有效問卷969份;實地走訪貧困家庭35戶,電話家訪貧困家庭70戶。通過此次調研,筆者深入了解了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過程中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
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源呈現(xiàn)多樣性。多數(sh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以務農為生,且家中子女較多,收入來源單一且微薄。調查顯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務農的占69.72%,拿工資的占16.06%,個體經營占8.45%,其他占5.77%。不可預料的突發(fā)事件也是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增多的主要原因。通過調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有40%的學生屬于突發(fā)性經濟困難。此外,即使出生在城市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因為父母下崗而難以按期繳納學費。
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物質、精神“雙貧”問題。一方面,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相當節(jié)約,月平均生活費支出不超過400元,在生活費、醫(yī)療費用等方面遠遠低于普通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常常陷入經濟窘迫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拮據和學業(yè)壓力,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表現(xiàn)出力不從心、氣餒、無奈的狀態(tài),甚至還有嚴重的自卑感,逐漸形成自我封閉、退縮或抑郁的性格特征。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對自身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都不高,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較普通同學低,36%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愿意與家庭條件好的同學交往,46%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與同學相處中怕被同學歧視。
1.國家方面。國家政策難以滿足高校助學工作的發(fā)展需求。首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高校的特殊群體,其內涵和判斷標準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界定,這使得部分學生及家長趁機“爭困”。其次,社會作為教育投資的最大受益者,有責任為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奉獻力量,然而在現(xiàn)實中,國家卻未針對高校的助困工作對社會提出明確的要求,這使得一部分本有經濟能力的群體刻意逃避社會責任或怠慢承擔此類義務。因此,國家有必要通過稅收等政策來鼓勵社會各類群體支持高校的助困工作。
2.社會方面。社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認識程度不夠,彼此缺乏信任。一方面,一些社會資助的不合理分配,引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資助政策的質疑。例如一些社會團體在對高校進行資助工作時,明確界定受助學生的生源地、學習成績、班級職務等條件,給學生資助工作帶來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不完善及借貸學生的“偽誠信”,挫傷了銀行發(fā)放貸款的積極性。在調研走訪中,很多家庭反映,生源地貸款非常難辦,許多貧困家庭幾經周折也辦不下來,主要因為助學貸款是一種長期的無擔保信用貸款,面對學生畢業(yè)后欠款越來越嚴重的現(xiàn)象,很多銀行不愿承擔此業(yè)務,導致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喪失了受助機會。
3.學校方面。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對資助體系的功能認識不足。目前有些高校雖然認識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幫助和思想教育極為重要,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未出臺有效措施,僅僅依靠文件要求來發(fā)送助學金,使得很多真正貧困的學生沒有得到幫助。此外,一些高校僅僅看重助學金的物質扶持功能,忽視了更為重要的育人功能,在資助的制度設計和操作步驟上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熏陶,導致資助體系的一些應有功能缺失,造成學生養(yǎng)成“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和惰性行為。
4.學生方面。在現(xiàn)行的資助體系中,許多資助手段都具有無償資助性,這使得部分學生重權利而輕義務。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中,“爭困”學生越來越多,有的學生為達到資助目的,甚至由家長出面,籠絡家庭所在地相關人員出具虛假三級證明,以爭取受助資格。還有個別學生將“貧困”作為資本,依靠不勞而獲,將貧困歸罪于社會不公。
1.樹立資助工作的創(chuàng)新理念。物質資助是指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物質、經濟資助,是一種單純的外在資助行為,以幫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物質生活方面暫時擺脫經濟壓力。教育工作者應更關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資助,大力發(fā)揮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資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工作,既要體現(xiàn)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生活照顧,又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因此,我們要針對學生個體,進行優(yōu)化配置,樹立以經濟支持、能力支持、理想信念支持等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資助理念。
2.完善資助工作的有效措施。(1)拓寬資助資金的來源。建立以國家、社會、高校為主體的多渠道資助體系。首先,國家應該從制度上進一步完善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政策,使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獎、貸學金制度。其次,要充分動員公司企業(yè)、民營機構等社會力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在稅收政策上鼓勵企業(yè)和個人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捐助。最后,作為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直接幫助者,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建立健全資困助學工作機構,把人才培養(yǎng)、就業(yè)服務與助困工作結合起來,實現(xiàn)學生、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多贏。(2)確定助學貸款的主體地位。國家助學貸款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金融手段來完善我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加大對普通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其最大特點是提供給學生的資金量大,能夠滿足學生學費和生活費的絕大部分要求。高校應主動開展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把這項工作引導到有利于學生生活和學習、有利于銀行業(yè)務的開展、有利于高校自身發(fā)展的方向上來。此外,通過建立和完善貸款學生個人信用信息系統(tǒng)及信用評估機制,降低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保證其健康、有序和長遠發(fā)展。(3)加強勤工助學工作,規(guī)范管理。一方面,學校要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多種形式的勤工助學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yè)崗位,減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勤工助學工作的開展要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為準則,加強對勤工助學各崗位、各人員的規(guī)范化管理,通過建立勤工助學學生檔案,實行對上崗學生的管理和監(jiān)督。(4)發(fā)揮獎、助學金的激勵作用。近年來,國家陸續(xù)建立了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制度,前者獎勵品學兼優(yōu)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后者則資助特別困難的學生。雖然獎、助學金在整個資助體系中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其獨特的資助性質和實用價值,它們仍是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有益補充。因此,在獎、助學金的設置上,要積極發(fā)揮“獎勵前進、鞭策后進”的作用,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5)制定科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界定標準。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開展各項資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高校要建立一個科學、規(guī)范、全面的評定體系,將定性與定量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定性的指標可以確定學生是否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定量的指標則可以在不同的學生之中比較困難程度。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將學生的月支出金額、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確定為定量指標,將家庭基本生活狀況、學生日常消費水平等因素確定為定性指標,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日常表現(xiàn)則屬于定性與定量的結合。此外,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認定體系與民主評議相結合,才能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予以資助,實現(xiàn)資助工作的最大價值。(6)實現(xiàn)“助困”與“育人”的有效結合。一方面,高校要努力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內在人文關懷體系,促使外在資助內化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內在精神動力,形成外部救助與內在關懷相結合的資助體系,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關懷,通過心理咨詢與心理檔案相結合,使學生在獲得資助的同時,具備健康的心態(tài)。另一方面,為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學校必須將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懂得知恩圖報、飲水思源。此外,還可以建立誠信檔案,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實現(xiàn)資助工作的最大效益。
總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不僅是一個個體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如何創(chuàng)新和完善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需要高校的不斷探索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