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映濃
(成都大學中職部 四川成都 610106)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進的文字之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國人一直引以為傲。然而,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在資訊傳播高度迅捷的網(wǎng)絡時代,漢字正經(jīng)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書寫危機”。首先是數(shù)碼時代的“漢字失寫癥”日趨嚴重:“科技的進步是一柄雙刃劍,在帶來訊息傳遞交流、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匯總方便的同時,也實實在在地將墨香從我們的童年、從我們的生活中驅趕出去?!保?]“我們曾一筆一畫練字,字帖寫了一本又一本;也曾鋪展信紙,看著墨跡在紙面慢慢沉淀,用家書承載思念之情……這些關于書寫的故事對于很多人來說,已漸成回憶,現(xiàn)在的我們提起筆桿,往往錯字連篇……”[2]“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年輕一代在電腦文字輸入和發(fā)短信上的速度越來越快,而寫一手好字的本領卻日漸遜色,提筆忘字或字跡潦草早已成為家常便飯?!保?]此外,體現(xiàn)漢字形體美的書法,早被國人遺忘和忽略,許多小學的寫字課形同虛設,“孩子們在寫作業(yè)時,信手亂涂的現(xiàn)象很多,字體歪歪扭扭,潦草難辨,錯別字還層出不窮?!保?]面對這場“漢字書寫危機”,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應當直面現(xiàn)實,對傳統(tǒng)文化、對語文教學進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并尋找對策,化解危機。
2013年7月,河南衛(wèi)視和百度愛奇藝網(wǎng)共同推出了原創(chuàng)文化競技類節(jié)目《漢字英雄》,這檔另類的文化競技類節(jié)目,迅即在紛紛擾擾的綜藝選秀、情感親子類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收視率節(jié)節(jié)攀升。2013年8月,中央電視臺聯(lián)合國家語委共同推出并舉辦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jié)目,央視憑借其強大的媒體優(yōu)勢和權威性,邀請國內語言文化專家擔任裁判和解說,邀請央視著名播音員輪番擔任讀詞主考官,強大的陣容加上主創(chuàng)人員的精心策劃,使這檔漢字聽寫競技節(jié)目,猶如一匹黑馬,播出后便“一炮走紅”,迅速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
觀眾對漢字聽寫節(jié)目如此“青睞有加”實屬意外。沒想到人們還會看膩“韓劇”、“穿越劇”,厭倦“夢想秀”、“達人秀”,摒棄“好聲音”、“好歌曲”,而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兩檔語言文字的“文化益智競技性節(jié)目”并沒有曇花一現(xiàn),而是持續(xù)升溫,開啟了電視媒體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新路徑,引領了一股“文化益智競技性節(jié)目”的熱潮。一時間,各大電視臺的“文化益智競技性節(jié)目”[4]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河北衛(wèi)視的《中華好詩詞》、河南衛(wèi)視《漢字英雄》的姊妹篇《成語英雄》、黑龍江衛(wèi)視的《最愛中國字》、中央電視臺的年度重點節(jié)目《中國成語大會》相繼登臺亮相,而在各大中小學,“漢字聽寫大賽”,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漢字聽寫大賽”節(jié)目受青睞,說明廣大觀眾很喜愛,觀眾的喜愛又印證了該節(jié)目的魅力所在。江蘇廣播電視總臺教育頻道執(zhí)行制片人周水在分析節(jié)目的成功之道時指出:這兩檔以弘揚漢字文化為主旨的電視節(jié)目“給中國電視熒屏吹來了一股‘小清新'之風”,“它們填補市場空缺,切中人們提筆忘字的心理軟肋,吸引了全社會的關注,觀眾積極參與,引發(fā)強烈反響”[4]。這股從電視熒屏吹來的“清新之風”,的確讓觀眾耳目一新,既激起了人們對漢字書寫的興趣,也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了漢字之美。而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則應更多地從這股熱潮中去探尋國人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的原因及應對當下語文基礎教育缺失的策略。
電視里,比賽進行得如火如荼;電視外,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電視里,選手們寫字闖關步步驚心;電視外,觀眾們同步參與積極思考。人們在為選手的精彩表現(xiàn)表示驚訝和欽佩時,也為自己的漢字書寫能力感到羞愧不已。天哪!自己竟然有那么多漢字不會寫!連經(jīng)常與文字打交道的老師們,也為自己的漢字書寫能力產(chǎn)生了懷疑: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自己“提筆忘字”的情況是何等嚴重!漢字竟然成了人們眼里“熟悉的陌生人”!連美媒——《華爾街日報》網(wǎng)站也在《漢字聽寫大會收視火爆 中文書寫引關注》一文中以調侃的口吻這樣揶揄中國人:“中國國家媒體中央電視臺效仿美國開始舉辦聽寫大賽是不是聽上去很有趣?但不那么有趣的是,人們開始發(fā)現(xiàn)中國孩童和成人在記住如何書寫漢字方面竟然表現(xiàn)得十分糟糕?!保?]
《成都商報》記者曾做過一次調查,記者用收集的10個常用詞:“川流不息”、“尷尬”、“鑰匙”、“臀部”、“優(yōu)惠”,大寫的數(shù)字“壹”、“貳”、“叁”、“肆”,以及蘇軾最著名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對20名白領進行了漢字測試。測試的結果讓人驚訝,6名受訪者無一人全對,而且錯誤百出:“鑰匙”寫作“yao匙”,“公瑾”寫作“公謹”,“家具”寫作“家柜”,“懷古”寫成“懷谷”……“尷尬”則是完全不知怎么寫,最后,記者以《最尷尬的事 忘了“尷尬”怎么寫》為題,撰寫了一則新聞報道。
2013年5月,成都大學中職部舉辦了一次漢字聽寫大賽,共42個班,每班選5名選手,共計210人參加了預賽。預賽采用筆試的形式,要求參賽選手根據(jù)拼音書寫50個漢字。參加預賽的選手沒有進行專門的賽前培訓,僅靠平時的知識積累參與比賽。預賽的結果不容樂觀,50個漢字50分的題僅有30個學生的分數(shù)在40分以上,這個結果真實地暴露出一個嚴峻的事實: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嚴重退化,有的甚至退化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比如,有的學生連基本的常用字都不會寫,如“字斟句酌”的“斟”字和“酌”字,“鼎力相助”的“鼎”字、“悵惘”的“惘”字、“撰寫”的“撰”字,而有一定難度的字,如“飛揚跋扈”的“跋”字和“扈”字,“綿延逶迤”的“逶”字和“迤”字,“強弩之末”的“弩”字,“璀璨”的“璨”字,就難住了許多參賽選手。
決賽的形式是現(xiàn)場聽寫,漢字難度升級,從預賽中脫穎而出的32名選手分三輪參加了決賽。參與決賽的學生實力稍強,諸如“臀部”的“臀”字,“廣袤”的“袤”字,“俯瞰”的“瞰”字,“好高騖遠”的“騖”字,“爾虞我詐”的“虞”字,“殺手锏”的“锏”字,“犟脾氣”的“犟”字,大多的參賽選手都能準確書寫出來,但一些難度較大的字,如“媲美”的“媲”字,“妊娠”的“娠”字,“褻瀆”的“褻”字,“溝壑”的“壑”字,“睿智”的“睿”字,“霧霾”的“霾”字,“擤鼻涕”的“擤”字,“緊箍咒”的“箍”字,“潸然淚下”的“潸”字,“分道揚鑣”的“鑣”字,就難住了不少參賽選手。這些難度較大的字詞,其實很多都是屬于常用字詞,比如“媲美”、“睿智”、“霧霾”、“潸然淚下”、“分道揚鑣”,尤其是“霧霾”一詞,媒體使用頻率非常高,但依然有學生寫不出來,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學生們書寫能力下降,不僅學生感到汗顏,作為語文教師也倍感慚愧。當尋找原因時,人們總會把漢字書寫能力下降的原因歸結為:電腦與手機的普及和運用改變了人們的“書寫”習慣,準確地說,很多時候,人們寫的字已經(jīng)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鍵盤“敲”出來的,用拼音“拼”出來的。毋庸置疑,這的確是“提筆忘字”、書寫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人們卻很少對學校的語文教育予以反省:語文基礎教育是否真正重視了對學生書寫能力的培養(yǎng)呢?江蘇省鎮(zhèn)江市新區(qū)實驗小學語文教師吳民益曾在《中國教育報》上撰文,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人寫不好漢字、不會寫漢字,我們的語文教育有很大責任。目前識字與寫字教學并沒有受到普遍且始終如一的重視……比如,聽寫詞語,在一些語文課堂上已經(jīng)銷聲匿跡,甚至有些教師把它看成是浪費時間的行為……識字寫字不僅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應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保?]
眾所周知,小學是有生字詞抄寫和聽寫訓練的,到了初中和高中,生字詞的抄寫和聽寫訓練就減少甚至沒有了,而到了大學,許多學校非中文專業(yè)是沒有開設“大學語文”的。中考、高考中,考漢字讀音和辨析錯別字的題多,專門考書寫漢字的題少甚至沒有。因此,在中學,漢字書寫在教師和學生看來都是“小兒科”,認得到寫不起沒關系,于是關于漢字書寫這方面的訓練很少或幾乎沒有,加上電腦和手機的普及,學生提筆寫字的機會更是少之甚少,“提筆忘字”的現(xiàn)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所以,當今國人漢字書寫能力退化和下降的原因并不全是電腦、手機“惹的禍”,更主要的是語文基礎教育教學對漢字的書寫訓練還不夠重視而導致的后果,這也是語文基礎教育的一個極大的失敗。央視“漢字聽寫大會”播出以后,關于“漢字危機”的評論、觀點層出不窮,特級教師、深圳大學特聘碩士生導師、深圳市第三高級中學語文學科組長陳繼英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學語文教學更應重視漢字書寫教學,一是會寫漢字,二是把漢字寫得美觀。這兩點,當下的中小學生,包括一些大學生做得都很不好,不但字寫得難看,很多字還寫不出來,不會寫。表面看,這是一些字的遺忘,其實是對漢字文化和書寫重視不夠,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漢語文閱讀和寫作的困難,也會危及中華漢語文化的根基?!保?]他的這一觀點被眾多媒體引用并得到廣泛認可,可見,對漢字文化傳承的憂慮和當下“漢字危機”的說法絕不是如某些人認為的危言聳聽、杞人憂天。如何拯救這場“漢字危機”?如何提高國人的漢字書寫能力?筆者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強語文基礎教育中的字詞學習,通過各種方式強化漢字書寫訓練。
(一)適量布置抄寫字詞的作業(yè):教師應將每一課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詞及一些難寫的、易錯的、易混淆的字詞叫學生勾畫收集起來,以布置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抄寫記憶。不要以為這只是小學生才應做的作業(yè),也不要以為這是挺幼稚的作業(yè),我們的初中生、高中生、中專生甚至大學生都應當重視并應當完成這樣的抄寫作業(yè)。專家認為:電腦“敲”字鞏固強化的是人腦對于漢字讀音的記憶,而手寫漢字則更有助于加深并鞏固人腦對漢字字形和間架結構的記憶。華西醫(yī)院心理衛(wèi)生中心李靜教授把人們常說的“提筆忘字癥”,稱作“電腦失寫癥”,李靜教授提倡大家從轉變自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開始,盡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書寫漢字,這樣“書寫功能就可以通過多次的訓練得以一定的恢復”[8]。可見,解決“提筆忘字”,化解“漢字危機”,提高書寫能力,沒有所謂的訣竅和捷徑,唯有多寫多練才是硬道理,包括畢業(yè)工作后,要讓自己的漢字書寫水平和能力不至于退化和下降,也一樣得靠“學而時習之”的方法和勤奮。
(二)將更多的漢字書寫題納入語文考試:為增強學生對漢字書寫的重視,也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測驗以及期中、期末的考試中就應加大漢字書寫考查的題目??v觀目前中考、高考語文試題,在掌握字詞方面的考題中,考字形的題一般為一道3分的選擇題,多以“下列語句中書寫準確無誤的一項是”或“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的形式來考,少有直接考“根據(jù)拼音寫漢字”的題。如2013年四川某地一中考題在“辨別有無錯別字”的題中出現(xiàn)了如“義憤填膺”、“猝然長逝”、“人聲鼎沸”等詞語,判斷書寫正誤較容易,但如果要學生正確書寫出“膺”字、“猝”字、“鼎”字就容易出錯了。2013年的四川高考題在“辨別有無錯別字”的題中出現(xiàn)了“好高騖遠”、“砥礪”、“疏浚”等詞語,同樣也是辨別正誤容易,正確書寫不易。所以僅僅以“判斷有無錯別字”的形式來考學生對漢字字形的掌握是遠遠不夠的,完全可以將“判斷有無錯別字”的形式改成“根據(jù)拼音寫漢字”的形式,且加大題量,多考一些難寫的、易錯的、易混淆的字,這勢必更能引起教師和學生對漢字書寫的重視并全力以赴地為此作積極的準備,因為在像漢字書寫這樣的“死題”上丟分是極為可惜的,要知道,中考、高考的分數(shù)那可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
(三)將“漢字聽寫大賽”納入學校每學期例行舉行的學科技能大賽:過去,很多學校在課余時間都會舉行許多學科的技能大賽,比如各種形式的數(shù)學競賽、化學競賽、物理競賽,還有英語演講、英語單詞競賽,主題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朗誦比賽、作文競賽、科技發(fā)明競賽等等,而“漢字聽寫大賽”在過去還真是“聞所未聞”。如果能借電視臺吹來的這股強勁的“東風”,將“漢字聽寫”作為學生應掌握的一項技能納入學校每學期例行舉行的學科技能大賽中,那么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又弘揚了中華文化,并強化了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可謂一舉多得。重視字詞聽寫、書寫的訓練,學生書寫能力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以參加成都大學校園漢字聽寫大賽的學生為例,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參加比賽時大多都寫出了“蓊蓊郁郁”、“尸骸”、“紈绔”、“蹙眉”、“笑靨如花”這些字詞,這得力于教師和學生平時對字詞書寫訓練的重視和長期的積累。長期不寫,自然手生,常寫常練,記憶深刻,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四)開設書法課,重視書寫的工整和美觀:漢字的魅力不僅在其意,還在其形,現(xiàn)在的學生當中,字寫得工整和美觀的簡直是鳳毛麟角,語文基礎教育中的硬筆、軟筆書寫課更是形同虛設。2013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從2013年春季開始,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要安排一節(jié)毛筆字課,普通高中可開設書法選修課。教育部明確強調,學校對書法“不舉行專門的考試,不開展書法等級考試”,這一規(guī)定無疑又讓教師和學生降低了對書法課的重視。因此,有專家建議:考慮到漢字傳承的迫切性,還是應該提倡各學科考試中設置卷面分,以引導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重視漢字書寫的重要性。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陸儉明還建議:教育部可以要求小學生、中學生作文必須是手寫,要求小學開設硬筆、軟筆書寫課,高等院校開設書法選修課。此外,用人單位在人員錄用時,也應該進行漢字書寫水平的測試。國家的政策、專家的建議固然好,但“這些重任都要靠我們語文老師去落實,去堅守。拯救漢字,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6]。
“保衛(wèi)漢字”、“拯救漢字”的呼聲此起彼伏,在這場“漢字保衛(wèi)戰(zhàn)”中,電視媒體、學術界的專家起了重要的傳播、引導作用,然而,僅靠媒體和專家的鼓與呼還遠遠不夠,“保衛(wèi)漢字”、“拯救漢字”更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而其中,學校的語文基礎教育更是責任重大。所以,致力于語文教學改革的語文教師們,應共同努力,為“保衛(wèi)漢字”、“拯救漢字”,為中華漢字的傳承出謀劃策,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成為如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學術講解人蒙曼所說的“不僅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國君子”[9]。
[1]趙婀娜.漢字書寫 從熱愛開始[N].人民日報,2013-10-10.
[2]趙婀娜,劉伊能.謹防數(shù)碼時代的“失寫癥”[N].人民日報,2013-09-26.
[3]羅 琦.漢字:重拾手寫之美[N].廣西日報,2013-10-22.
[4]周 水.漢字文化的真人秀——解讀《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4,(3):150-151.
[5]漢字聽寫大會收視火爆,中文書寫引關注[OL].《華爾街日報》網(wǎng)站,2013-10-19.
[6]吳民益.寫不好漢字語文教師有責[N].中國教育報,2013-11-06,(10).
[7]陳繼英.“漢字聽寫大會”帶給語文教育什么?[N].南方教育時報,2013-09-27.
[8]吳 晗,柯 娟.最尷尬的事 忘了“尷尬”怎么寫[N].成都商報,2013-04-15.
[9]賈 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發(fā)文化思考[N].光明日報,201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