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
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忽視大學生合理要求、缺乏機制創(chuàng)新等問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受到抑制。當前,為適應高校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趨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為指導思想,以促進教育客體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積極進行改革,努力構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前大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情況,本文對所在院校的200名男生和100名女生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愛國熱情深厚,但理想信念薄弱。超過90%的同學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充滿信心,85%的學生認為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是國家進步的表現(xiàn),并引以為榮。但是他們不能從深層次上把握政治理論的內涵,缺少堅定的信仰,常常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難以自拔。在回答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終究可以戰(zhàn)勝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依然具有根本指導作用”等問題時,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難以判斷”“說不清楚”“不贊同”,說明有部分同學產生了信仰困惑或迷失。
2.獨立自主意識強,同時還有依賴心理。調查發(fā)現(xiàn),“90后”大學生普遍自立、自主,遇到問題多會獨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選擇,自尊心強。同時,他們還具有較強的自我選擇欲和豐富的社會視角,活躍的市場環(huán)境也加強了其自我選擇的迫切性。79%的同學認為“遇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屬于個性,98%的同學“有選擇性地聽取別人對你的建議”。但是,在涉及學生個體重大利益問題時,大學生又表現(xiàn)出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依賴性。結果顯示,78%的同學在選擇大學專業(yè)時“由父母或班主任確定”,此外,在“就業(yè)選擇時誰的意見最重要”一題中,有72%的同學選擇了“父母或其他長輩”。
3.自我意識充分發(fā)展,但集體觀念淡化。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同學“經?!薄皶孟鄼C、手機等自拍”,57%的同學認為“我能夠了解和把握自己”,近80%的同學非常認同“我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但有些懶惰自制力弱的人”這一看法,以上結果都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真實體現(xiàn)。另外,大學生自我意識增強的同時,也有部分人表現(xiàn)出嚴重的自我中心傾向,導致團體意識淡漠、缺乏合作能力、忽略他人利益等現(xiàn)象的產生。如在關于“當學校或班級舉行大型活動有繁重的工作需要你無償幫助,但你已安排私人活動時,你會怎樣”的問卷中,選擇“放下自己的事情”的不到10%。
4.勇于創(chuàng)新,適應能力強,但心理承受能力差。當代大學生處于一個開放的社會中,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及媒介接受了古今中外文化的多方面信息,具備一定的現(xiàn)代眼光,敢于嘗試創(chuàng)新,能迅速地接受、適應新鮮事物,如93%的同學擁有自己的博客或QQ空間,68%的同學將網絡列為“接受信息的首要渠道”等。然而,大學生這種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新激情卻常常發(fā)生波動,他們情緒變化較快,不能很好地應對挫折打擊。調查顯示,在回答“遇到學業(yè)警示這樣的學業(yè)困難時,你會如何做”問題時,73%的學生表示自己會有心理陰影,并會質疑自己的能力,只有13%的學生表示會“總結教訓,從頭再來”,而5%甚至表示自己會因此一蹶不振,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可見一斑。
當前,大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矛盾,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四要素——教育主體(教育者)、教育客體(教育對象)、教育介體(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和各種教育機制失衡有著密切的關系。
1.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個體價值實現(xiàn)經常被忽視。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fā)展,是當代中國社會環(huán)境最大最深刻的變化。面對這一歷史性的社會巨變,喚醒人們的主體意識,發(fā)展人們的主體能力,造就人們的主體人格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的歷史使命,對高等教育來說更是責無旁貸。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過多地強調社會價值,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個體價值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造成了學生誤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講大道理、務虛不務實,甚至產生了排斥心理。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在現(xiàn)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關乎人存在、意義生存、幸福生活的內容由于種種原因被淡化、忽視了,從而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現(xiàn)實中的“解題低效”現(xiàn)象。長期的同化教育導致思維方式趨同并且僵化,創(chuàng)新意識和保守觀念并存,人的主體意識迷茫,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都處于被約束和抑制狀態(tài),極大地阻礙并弱化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2.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庭、社會存在脫節(jié)。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學生家庭的影響和壓力,學校教育無法回避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帶來的各種影響。在實踐中,我們往往過多強調政治教育的功能而忽視了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的價值,教育目標存在政治化傾向,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這必然造成學生心理的逆反,失去教育效果,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存在嚴重脫節(jié),亟須建立學校—社會—家庭的互動聯(lián)合教育機制。例如,當前社會“娛樂至上”“拜金主義”等負面思想受到一部分學生的推崇,他們將個性等同于“標新立異”,一味地追求“與眾不同”。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學生的個性化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積極個性表達的重要性,同時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互動,共同防范學生出現(xiàn)不合理的甚至偏激的個性表達。
3.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體系的介體不完善。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新過慢,脫離社會生活,缺乏具有時代意義、貼近大學生生活的生動案例,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缺乏對學生的說服力和教育力,不少大學生將思政工作誤解為“歌功頌德”,是“講大話”,與人生自我價值實現(xiàn)、社會的發(fā)展無關。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學習方式、生活習慣都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也給高校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一是新媒體信息傳播、更新速度極快,使用方便,相比滯后的傳統(tǒng)思想教育載體,學生更加青睞新媒體;二是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思想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同一個“信息平臺”,教育者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受到很大的挑戰(zhàn);三是網絡信息良莠并存,多元文化觀念充斥其間,迫切需要教育者引導學生甄別信息真?zhèn)巍淞⒄_的價值觀。如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及時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必然導致思政教育的主、客體之間缺乏有效互動,無法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受到很大的影響。
1.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綜合素質。所謂“正人先正己”,要促進和引導大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加強大學德育中關于個性化理論的學習,并積極運用理論強化自身素質,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個性,塑造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接受,進而影響學生,改變學生。首先,高校可以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知識與技能培訓來提高教育者的素質,進而提高其理論水平和業(yè)務能力。其次,可以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管理規(guī)章制度,來建立科學有效的選拔、競爭、考核、監(jiān)督等機制,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管理,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工作效率。最后,高校還需增加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投入,全面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2.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生態(tài)化的綜合評價機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優(yōu)化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引導和發(fā)展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納入綜合評價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真正做到尊重教育客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綜合評價機制應該融合多種評價方法,除了傳統(tǒng)的定性、定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外,還要重視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性評價,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建立開放性、發(fā)展性的評價模式,通過評價使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學校、集體的主人,促使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發(fā)展,讓學校、集體成為教師和學生成長的樂園。此外,還應重視學生在實踐中的考評,注重考核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全面素質。
3.打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實現(xiàn)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結合。高校要立足打造寓教于文、寓教于樂的高品位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搭建舞臺展示個性、發(fā)展個性,既陶冶學生的性情、提升學生素養(yǎng),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鼓勵、指導大學生開展課外學習實踐活動,如專業(yè)實習、科技競賽、素質拓展、志愿服務、文體活動等,積極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努力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此外,還應該建立學校、社會、家庭的和諧互動機制,充分利用三方力量向學生傳授先進思想和科學真理,幫助學生轉變錯誤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4.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方法、載體,實施個性化教育。以人為中心是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發(fā)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強調社會化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生個體的心理、生理和思想狀況發(fā)展,適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工作者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挖掘學生潛在的閃光點,及時對學生積極向上的個性表達提出表揚,努力創(chuàng)造平臺讓學生發(fā)揮個性優(yōu)勢,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齡進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引導學生自立、自主。通過科學規(guī)劃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重視具有時代特征、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案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此外,還要注重發(fā)揮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作用,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快捷、豐富、形象等特點,主動占領網絡宣傳陣地,積極將現(xiàn)代媒體技術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合起來,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總而言之,個性化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理應改進方法,不斷總結,不斷提高,開創(chuàng)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