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娟
(淮安市人民小學新城分校,江蘇淮安,223001)
在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中,教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囧狀:作文指導時條條框框講得太多,學生的作文便千篇一律;講得太少,學生的作文便是言之無物;出示范文引導,全班作文又如一奶多胞。類似種種狀態(tài)值得我們深思。作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作文課堂教學那幾十分鐘,如果將作文教學看成是一個“面”,那么匯成這個“面”的“點”是什么呢?新課標中第二學段的習作目標明確指出:“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課程總目標中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于文?!弊魑慕虒W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尤為重要,語言材料的積累來自文本,見聞、感受來自生活。如何將文本、生活、培養(yǎng)想象力這一個個“點”與作文教學這個“面”完美結合,互相滲透,幫助教師走出作文教學的“囧途”呢?
寫作內(nèi)容來自生活,怎樣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生活中的見聞、感受呢?這離不開字詞句等語言材料的積累。對于語言材料的積累,有些教師的做法是讓學生讀課外書、摘抄好詞好句、寫讀后感、仿寫等。殊不知三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這些方法往往局限于學生對他人文章中字詞句段的理解,卻不能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寫作中去。筆者認為語言材料的積累不必舍近求遠,課本就是最好的實驗基地。教師要立足教材文本,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將文本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為學生寫作鋪好奠基石。
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是“茶壺里煮餃子,有口倒不出”,心里有各種想法卻找不到恰當?shù)脑~句來表達,寫出來的話詞不達意、干癟無味。為了解決這種狀況,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作比較這一方法,即對于同一種事物,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真實的感受、想法,再讓學生將自己的語言與文本的語言作比較,發(fā)現(xiàn)各自表達方式的差異和優(yōu)缺點,繼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會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例如在教學《石榴》這篇課文時,筆者并不急于讓學生一下子扎進文本中去品詞嚼句,而是先出示棗莊的圖片與視頻,利用視覺沖擊調(diào)動學生的感觀,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詞匯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石榴的直觀感受。然后再精讀課文,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石榴葉子、花朵、果實的詞句,并將之與自己的表達作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修辭手法的精妙。這樣在比較中找到差距,在比較中學會遣詞用句,在比較中學會更加完美的表達方式,從而為寫作做好鋪墊。
能擁有豐富的詞匯量,無疑會使學生的寫作錦上添花。詞匯量的積累應扎根于課堂文本教學這塊主陣地。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有意識地教給學生積累詞語的方法,換詞語就是一個積累詞語的好方法。所謂換詞語,就是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前提下,發(fā)揮想象,舉一反三。例如在教學《少年王勃》這篇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文思如泉”“筆走如飛”兩個成語時,筆者啟發(fā)學生思考:“你能用其他詞語替換這兩個成語嗎?”“你能用替換的成語說一句完整的話嗎?”抓住重點詞語,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詞語替換,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還可以為寫作打下堅實基礎,可謂一箭雙雕。
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描寫在句式的表達上或修辭手法的應用上都值得學生效仿,筆者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抓住契機,喚醒學生對生活已有的認知與情感,模仿課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續(xù)寫。如《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主要圍繞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和瞬息萬變這兩個特點來寫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筆者抓住文中的一個省略號,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思考廬山的云霧還會有怎樣的變化,接著啟發(fā)學生:“讓我們也來當個大作家,把這些奇妙的想法接著作者后面寫下來吧!”
這種續(xù)寫,學生在表達的時候有固定的形式套用,但這種形式很靈活,不呆板。學生很輕松地將心中積累的好詞好句與生活中的所見所感相聯(lián)系并表達出來,使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成功與快樂。
“想象力是能動的知識,是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亞里士多德說:“想象力是發(fā)明、發(fā)現(xiàn)及其他創(chuàng)造活動的源泉?!毕胂笫莿?chuàng)造的先導,豐富的想象是創(chuàng)新的翅膀,作文教學與想象力密不可分。缺乏想象,學生在寫作時就會言之無物,立意老套。作文教學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如何打開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呢?這有賴于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的精心設計。
三年級的教材中有些課文內(nèi)容貼近生活,反映童真、童趣。教師應抓住課文中可以發(fā)揮想象力的文字進行布白,延伸文本空間,拓寬學生思維。如《雪兒》這篇課文第五自然段筆者是這樣設計布白的:
在陽臺上,我把雪兒輕輕捧起,說:“
__________?!毖﹥河盟墙瘘S的眼珠望著我,似乎在說:“__________________?!蔽逸p輕地撫摸著雪兒的頭說:“__________________?!毖﹥猴w上藍天,我在心里默默地說:“__________________?!?/p>
這種布白,以生活為依托,調(diào)動了學生情感經(jīng)驗,以書為本,又高于書本,既合理而巧妙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又為學生今后寫動物類作文積累了素材。
看圖作文,相比其他作文形式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其鮮艷的色彩,充滿趣味的畫面,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根據(jù)三年級學生的年齡、思想特征,教師應選擇那些學生容易理解、表達的圖片。筆者經(jīng)常選擇含有動畫片中主人公的圖片,或者含有文學作品中的廣為人知的人物圖片,如《西游記》中的八戒、悟空等。學生看到熟悉的人物形象,更容易發(fā)揮想象力。三年級下冊的看圖寫話多為連圖作文,教學中筆者把重點放在課本出示組圖上,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將整個故事說清楚、說具體、說生動。
續(xù)寫作文是一種很常見的習作方式,這種習作方式給學生發(fā)揮想象的空間更大。續(xù)寫就是順著故事的開頭想下去,接著編寫。那么這個“頭”能否開好,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筆者認為,要開好“頭”就必須注重以下幾點:1.主題必須貼近學生日常生活;2.內(nèi)容必須新穎獨特,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3.語言必須通俗淺顯,易于理解。
評語不僅是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更是對學生寫作的二次甚至三次指導。教師要重視作文評語的質(zhì)量,并將評語與學生的修改緊密結合。筆者在寫評語時尤其注重以下幾點:
鼓勵性評語是對學生作文的肯定,可以增加學生寫作的信心。鼓勵性評語要親切、自然,給學生溫暖、力量。鼓勵性評語不是優(yōu)生的專利,教師尤其要關注學困生。
針對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用詞不當,詞序顛倒,語句不通、重復等問題。教師的評語一定要明確地指出來,并指導學生按要求修改。
教師的評語要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與學生平等對話,不凌駕于學生之上,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觀點大膽地寫出來。例如:“我(老師)喜歡愛護環(huán)境的熊大,可你為什么喜歡孫小圣呢?寫出來告訴我吧!”
作文教學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要關注語文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學會積累語言材料,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并重視作文評語作用,將這些教學中的“點”與作文教學這個“面”有機結合,點面滲透。
[1] 高海燕.小學作文教學“拔苗助長”現(xiàn)象及對策[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6(8).
[2] 施志勇.明確課程目標 提高作文實效——談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