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春
(淮南市田家庵區(qū)洞山中學,安徽淮南,232000)
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占的比重是比較大的,同時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相對于其他學習內容來說,計算課稍顯枯燥、乏味。那么如何在計算課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計算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以及如何在計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討問題并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呢?下面筆者談談在新教材計算教學中的一些做法、體會和收獲。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態(tài)去進行教學?!睂W生是處于社會環(huán)境中的活生生的人,由于個體的差異和學習資源的多樣化,學生的認知起點各不相同。作為教師只有準確地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從大眾起點出發(fā),尊重并順著學生的起點進行教學,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如在教學“整百整十數的口算加減法”一課時,筆者首先對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學生對新授內容中的幾百與幾百相加減已經掌握,對于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也有了相當的了解,只有部分同學速度較慢,算理表達不清,但也能算出得數。如果把教學的起點定在整百數相加減上,顯然不符合多數學生的實際。因此,在上這節(jié)課時,筆者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把教學的起點定在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上,并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要求學生自己出兩道整百整十數相加減的算式并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請學生把所寫的算式加以分類。當學生最后分成不進位、進位、不退位、退位四類時,筆者從四類中各選了一道學生出的題作為例題進行教學,在學生理解算理,初步掌握算法,進行了一定的嘗試練習后,又讓學生給自己、給同桌出一些題目加以練習。整節(jié)課從始至終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從學生的認知起點出發(fā)。教學中所用完全“來自學生、取自學生、用之于學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直以來,“計算”從來就是老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去計算,導致很多學生對計算課提不起興趣。因此,筆者認為計算教學應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而不是純粹從計算到計算,要讓學生去感受計算的必要性。例如:在教學“多位數連加”一課時,正值“六一”前夕,筆者創(chuàng)設了“六一兒童節(jié)淘氣的學校一、二、三年級去看電影”這一情境,然后出示一、二、三年級學生人數表,請學生根據表格幫淘氣估計并算出共需買多少張電影票。這是生活中很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生感到非常親切。而為了得出需要買多少張電影票,學生就必須經過正確的計算。用這樣的情境導入,既能使學生感受計算的必要,又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估算是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學生能給出正確答案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實際生活中有時并不一定要精確答案,而只需要一個近似數,這就需要估算。估算與學生的思維活動緊密相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進而發(fā)展學生的估算能力,就有其必要性。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對計算結果進行估算,并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在交流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估算能力。如在“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探索、解決情境中的問題“男生18人,女生19人,每人一本,40本書夠嗎?”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了估算并交流了好幾種估算方法:“18<20,19<20,18+19<40”;“18+19里有兩個十,8和9都不夠1個十,所以18+19<40”……在不知不覺中發(fā)展了學生的估算能力。
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不同的學生有著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即使一道計算題的解決也會反映學生所具有的鮮明個性。因此在計算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的算法多樣化,而且積極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有機會對諸多算法進行自我消化。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一課時,根據創(chuàng)設的情境計算“18+19=?”時,學生探索了很多種算法,都一一在班級匯報,氣氛非常熱烈。當學生匯報的算法都出現在黑板上時,筆者話鋒一轉,提出了以下問題:“說說你最喜歡哪種算法,理由是什么,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由此,教師給學生留下自主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理解、去感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也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雖然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有所了解,但不同的學生掌握的程度不一樣。因此教師適當地設計一些開放題,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一課時,在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這樣一些開放題:52-( )=( )。要求學生填數,使這些算式為當天學過的退位減法習題。這些習題不但對原有的教材內容作了補充,而且滲透著代數思想,發(fā)展了思維,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總之,對于計算的教學教師應找準教學的起點,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解計算的意義,并自主探索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使計算教學真正為學生所喜愛并成為培養(yǎng)學生一般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載體。
[1] 曾德統(tǒng).猜想讓數學課堂成為一方樂土[J].教育觀察,2013(11).
[2] 鄺慧雄,余雪霞.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