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人品”與“書品”之關系的問題古人已有了不少論述,對高尚人格的追求是古今相通的,在今天這個社會更應放在學書、做人的首位。而古代論書品的文章中呈現(xiàn)的觀點一般都將人與書法做了直接的聯(lián)系,將人的品格強制加于或過多加于書法。但因“人品”問題就對“書品”有偏見甚至貶低“書品”也是片面的,如宋蔡京、明嚴嵩、清和珅等,不僅對書家的書法成就有或多或少的不公,而且會遮擋我們今天的學書者的視線?!叭似贰迸c“書品”從嚴格意義上說,相互滲透和影響的程度并不夠深,只是相互影響的一小部分因素。
關鍵詞:人品;書品;相互關系
在評價歷代書家成就高低時候,書家個人的道德、品格與行為始終都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書品”與“人品”是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個人的精神世界與行為品格影響著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藝術追求,但并不是決定著“書品”,“人品”只影響著書家與其作品的被接受程度;而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與內(nèi)涵。
“書品”是書法藝術成就的高低,也有人以“書品”作為其評價書家與作品的文章的題目。南朝梁袁昂的《古今書評》是較早的書法品評專著,同時期庾肩吾的《書品》一卷記載漢至齊梁時期的一百多位書家,分為九品,并為其書加以略論,“《書品》是漢魏以來人物品評之風在書論上的反映,它不僅體現(xiàn)了蕭梁時代的審美取向,而且確立了后世品書的形式。”[1]唐李嗣真的《書后品》多加“逸品”一等為最高藝術水平,“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當藑絕終古,無復繼作也”。[2]而“人品”是個人的品質(zhì),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精神思想。
在我國古代書法史中有許多“書品”與“人品”同留名青史的書家,如顏魯公其人剛正不阿威武不屈,其書結體寬博,骨力遒勁,藝術成就極高,是書品與人品完美統(tǒng)一的典范,高尚的“人品”為其“書品”附加更多價值。劉熙載《藝概》中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2]他認為以學書人的性情為基礎的,以理性情為先。的確,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具體產(chǎn)物,是人們審美情趣、藝術修養(yǎng)的反映形式,都會或多或少流露出一個人的品位、性格和精神層次,以書法的“形”傳人文的“神”。因此,作為書家,“人品”的修養(yǎng)是極為重要的,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對“書品”的提高有著潛移默化、深刻久遠的作用,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提高個人“人品”。
然而,問題是一些書評家似乎形成了一種“以人論書”的思維模式,認為什么樣的人寫什么樣的書,“人品”是“書品”的決定因素。這種看法在今天看來也許會有疏漏之處。
清初馮班《鈍吟書要》中說“趙文敏為人少骨力,故字無雄渾之氣,喜避難……”[2]馮班認為趙孟頫的書法無雄渾之氣的原因是其人無骨氣,作為南宋遺民而出仕元朝,因其“人品”上的污點遂薄其書,這種評價是草率的也是不公正的。不能否認的是趙孟頫的“書品”雖受“人品”所累,但其書法的藝術成就在歷史中也占著舉足輕重的低位,不能因為其“人品”污點就否認其“書品”。劉熙載《藝概》中“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賢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沈毅,畸士之書歷落,才子之書秀穎?!盵2]他也將“書品”與“人品”做了直接的聯(lián)系??墒撬未叹⒚鞔鷩泪?,難道他們的藝術成就真的低于蘇黃米蔡一等嗎?答案未必是肯定的。不僅在當時他們的字受人追捧,在現(xiàn)在看來這些人的書法藝術成就也是相當高的,只是后世將“人品”因素加之于藝術成就,這些人“人品”的負面因素就使接受他們書法的人減少,書家及其書法的被接受程度并不能代表“書品”的高低。因此,并非“人品”低,“書品”就低,“人品”只是影響了書家及作品的被接受程度,對“書品”并沒有決定性作用?!叭似贰钡呐囵B(yǎng)與提高固然是最重要的,審美情趣、藝術修養(yǎng)、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是一個書家需要放在一切之首的任務,這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書品”,它與“人品”并不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更多的是一個人的性格、藝術品位的表現(xiàn)。影響“書品”的因素有很多,社會政治因素、帝王偏好因素等等都會在漫長歷史中相互交織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書評文章。而性格、藝術品位與審美情趣只是“人品”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不是“人品”的全部,真正影響“人品”的是個人道德操守、行為品格,對“書品”的影響是很小的。只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人們的認識還不全面,對高尚人格的追求固然是萬事之首,但它不是決定“書品”的唯一因素??梢赃@么說,“人品”與“書品”二者相互交叉的只是一小部分,這部分因素會對“書品”產(chǎn)生影響,一個書家“人品”受人推崇會為他的“書品”加分,但“人品”差只意味著接受書家及其作品的人減少,并不能說明“書品”不好。我們不能以“人品”好壞就斷定“書品”,更不能以“書品”好壞去斷定“人品”,這都是過于片面的。
培養(yǎng)好“人品”,提升氣質(zhì),做一個有道德、有操守、有品位、有魅力的學書者是最首要的。同時,在學習古代人的書法時,正視“書品”與“人品”的關系,不能片面地“薄其人遂薄其書”,要對優(yōu)秀書法作品懷有尊敬和學習的態(tài)度,使“人品”與“書品”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鎮(zhèn)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ZK)〗
作者簡介:〖HT6SS〗陳夢婕(1994—),女,中央財經(jīng)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