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蕾 許正林
摘 要:體驗式報道是一種記者深入新聞現場、親身體驗新聞采訪對象和新聞事件而采寫的特殊報道形式,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一度得到了媒體的廣泛使用并深得受眾的歡迎。本文針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記者不再深入新聞現場,而是直接從網絡獲取材料,導致新聞信息同質化的問題,通過分析體驗式報道的特點與功能,探討傳統(tǒng)媒體在新形勢下如何借此發(fā)揮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以及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克服的現實難度,最后對體驗式報道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記者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做出更多優(yōu)質的新聞報道提出建議。
關鍵詞:體驗式報道;價值期待;現實難度;新媒體環(huán)境
網絡時代的發(fā)展,使得信息的流通無限通暢,信息的獲取迅捷方便??梢哉f,網絡信縮短了距離、節(jié)約了時間、節(jié)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真正使得人們的工作學習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網絡連通了世界,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大事,對于需要時刻掌握最新鮮資訊,采寫新聞報道的記者而言,這樣高效便捷的方式更是倍受青睞。但是這也造成了很大一部分記者的懶惰心理,不再深入新聞現場獲取第一手采訪資料,降級了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導致傳統(tǒng)媒體與網絡的信息同質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體驗式報道能夠應對激烈的競爭,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
體驗式報道是記者以采訪者和當事人的特殊身份,直接從事某種行業(yè)活動,并將所見所聞加工提煉后形成新聞作品的一種采訪方法。與傳統(tǒng)的現場報道相比,體驗式報道用記者親身經歷而非普通的采訪方式,強調記者的“參與”和“體驗”,給讀者以真實可信之感,曾一度被不少媒體應用,也深得受眾歡迎。
這種記者深入新聞現場、親身體驗新聞采訪對象和新聞事件而采寫的特殊報道形式,在國內的興起,是從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聞改革的發(fā)展出現了現場短新聞。記者在新近發(fā)生事件現場,用最精煉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單一事實(或場面、片斷)的立體報道便是現場短新聞。這一文體要求記者必須到事件發(fā)生的現場,耳聞目睹事件的始末。記者在采寫現場短新聞時往往身體力行,這樣采寫出的報道則是另一種新味道。于是,新聞界稱通過記者體驗而采寫出的報道為體驗式報道。[1]因此,體驗式報道是隨著現場短新聞的出現而出現的,是新聞改革的必然產物。
當時國內某些新銳媒體的記者曾大膽嘗試過體驗式報道,但由于種種局限這種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報道形式一開始并未融入主流媒體,更沒有在社會和業(yè)界引起廣泛關注。后來,隨著多元的社會結構和不斷深化的改革帶來很多過去沒有的問題。社會的變化要求新聞報道要順應時勢,客觀及時地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的呼聲,促進不同群體的彼此之間的了解,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上消除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的隔閡與誤會,減少矛盾與沖突,進而促進社會各方面的和諧與穩(wěn)定。
1 體驗式報道的價值期待
早在1991年3月,《錢江晚報》就嘗試著推出了“記者在新崗位”的體驗式系列報道,該報派出記者與商場營業(yè)員一起站柜臺,同環(huán)衛(wèi)工人一起清掃垃圾,到街道居委會當干部,去公路道班澆柏油。1998 年,《光明日報》《常德日報》等報紙也推出了體驗式報道的欄目。至此體驗式報道成為我國新聞界的新熱點和新的報道方式。隨后又有《新民晚報》記者深入一些辛苦行業(yè)“下生活”,并根據親身體驗,寫出“體驗札記”;《揚子晚報》推出一組體驗式報道——《與你同行》,記者在盛夏酷暑與采訪對象同吃住,共勞動,并通過記者的眼睛和感受來反映采訪對象的酸甜苦辣;《羊城晚報》記者喬裝“打工者”進入某臺資企業(yè),“體驗”打工者遭受體罰、毆打的屈辱,并寫出長篇體驗式報道《來自高墻內的哭訴》??梢院敛豢鋸埖卣f,一段時期以來,體驗式采訪報道風靡新聞界,更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記者深入新聞現場,捕捉新聞信息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體驗式報道用記者的主觀感受反映客觀事實,是記者親身體驗采寫的。[2]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們期待體驗式報道能夠發(fā)揮更大的價值,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點,怎樣的價值功能使得我們期待傳統(tǒng)媒體能夠借此發(fā)揮獨特的優(yōu)勢呢?
1.1 “零距離”采訪——“走進去”的感受
體驗式報道是由目擊式報道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形式,因此它在內容上更加注重過程勝過結論,更強調展示一個場景、記錄一段經歷,給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讓受眾在了解報道的全過程后自己得出結論。寫作的重點也不僅是“我看到了什么”,而是“我做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3]例如,《新民晚報》記者強熒在當了4 天“的士司機”后,寫出了富有感染力的長篇通訊《?。〉氖俊?,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報道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記者的親身體驗,是增強新聞現場感和感染力,把報道寫“活”的一種重要手段。
從新聞報道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上看,體驗式報道能培養(yǎng)記者深入基層的作風,增強記者的平民意識和責任感,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影響力。首先,它消除了記者與采訪對象的距離,“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交流的障礙被減少到最低限度。其次,體驗式報道用記者的經歷與感受代替單純依靠采訪對象介紹情況,減少了因采訪對象自身的認知水平及各種被訪者存在的心理負擔帶來的信息損耗、摻假,保證信息采集的全面、客觀、真實。最后,因為親身的體驗,使得記者在報道中會注入更多的感情因素,從而使報道更富有人情味,更能打動人。
1.2 大處著眼的選題與小處著手的寫法
由于時間及條件所限,并非所有的題材都適合體驗。體驗式報道因其特殊性,所以,要首先注意在題材上有取有舍,才能充分發(fā)揮體驗式報道的優(yōu)勢:
首先是一定時期的社會熱點,有關注度才值得下大力氣,才會顯示出體驗式報道的影響力。例如,春運每年都是社會各方關注的熱點,它涉及面廣、時間長、影響范圍大,也必然是媒體報道的重點。二是容易引起誤會、矛盾的行業(yè)與群體,通過客觀生動的報道消除偏見,營造健康向上,有利于團結穩(wěn)定的社會輿論。以“走進農民工”系列報道為例,進城民工是個近一億人的龐大群體,他們?yōu)樵S多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關心和足夠的重視。為此,新華社記者選擇他們作體驗式報道,讓人們看到了民工在城市生存的不容易,所遭遇的種種不平等待遇及他們對城市和城市人的感受。這組報道不僅使人們增加了對民工的同情和包容,倡導了善待民工的社會風氣,還對改善民工與市民的關系、緩解社會矛盾,起到了積極作用。三是那些一直處于神秘或被忽視的人群和職業(yè),以期普及知識或引起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
與大處著眼的選題相比,體驗式報道在寫作上體現了小處入手的特點,把關于一個行業(yè)、一個群體、一個社會問題的大主題都縮小到個人的體驗上,收到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人稱的寫作和記者本人經歷為主體,是體驗式報道最大的特點。其次篇幅結構不追求宏大繁復,而是比較注重鏡頭感與場景細節(jié)的描寫。同時如果需要加入相關背景或數據,插入主體部分往往會打斷體驗的連貫性,通常要放在行文之末,或者影片的畫外音里。[3]最后,體驗式報道一般以客觀描寫與簡潔的語言為主,不宜大發(fā)議論,白描的風格,在看似冷靜的筆法中凸顯事實的力量。
1.3 讓隔閡在溝通中消除,讓矛盾在理解中化解
溝通,從了解開始。從新聞的社會功能上看,體驗式報道在新聞觀念上的平視、采訪方式的平易與深入、寫作風格上用事實說話,都適應了中國社會的新形勢,在促進社會各階層的溝通、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優(yōu)勢。新華社記者從全新角度增加了對運輸一線職工工作狀況的報道,由于采用了體驗式報道方式,使人們走進了運輸一線職工的工作環(huán)境,了解了他們承受的壓力與艱辛,體味了他們的苦辣酸甜,在換位思考中增進了理解,從而減少了不滿情緒,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從宣傳效果上看,由于記者有了親身的體驗與切身的感受,使報道因直觀而顯得客觀,因生動而令人心有所動,既及時反映了客觀現實,新聞的宣傳、教化作用也發(fā)揮得了然無痕、水到渠成。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有部分記者變得浮躁、膚淺,采訪作風不踏實,浮光掠影甚至道聽途說。要剎住這股不正之風,體驗式采訪不失為一劑良藥。例如,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在一周年志慶之際,別出心裁地跟隨長途汽車隊,闖關過卡,縱貫南北,并將一路遇“霸”遭“匪”之親身經歷公諸屏幕,充分發(fā)揮了媒介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體驗式采訪的這種優(yōu)勢顯然是其他采訪方法所不具備的。
2 體驗式報道的現實難題
隨著體驗式報道的一度風靡,人們開始發(fā)現很多體驗式報道都存在著一些普遍性的問題:由于記者的體驗不夠深入,寫出的報道流于表面,缺乏較深刻的思想內涵。同時,體驗式報道如果界限不明,使用不當,也會帶來相應的副作用。
體驗性是體驗式報道的獨特屬性,它內在包含著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三個問題,即需不需要體驗、能不能體驗、怎樣體驗的問題。[1]這三個問題處理得當,可以真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主觀先行,憑記者的好惡去加工擺布新聞事實,失去體驗式報道應有的意義。新聞報道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是記者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的一種活動。作為一種參與性的采訪活動,體驗式報道是主觀見之于客觀、主體融入客體的過程。這種主觀性不僅體現在新聞事實的選擇上,也體現新聞事實的報道中。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取消或否定體驗式報道中的主觀性,而在于如何按新聞規(guī)律來把握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系。[4]體驗式報道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它不是萬能的,但缺乏體驗的報道則是內容貧乏、缺乏深度的報道。
本文認為體驗式報道在現實操作中所存在的難題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大體上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2.1 學界對“記者體驗”的存在的爭議
(1)關于記者參與、制造新聞的問題。記者有時可以參與、介入新聞事件,推動事件的發(fā)展,特別是牽線搭橋為人民辦好事。這種參與和介入,本身就是在“制造”新聞,并且總是通過媒介不斷進行報道的。當然這種“制造”,應當有個規(guī)范,有個“度”,不能為所欲動。關鍵在于是否尊重客觀,尊重事實,尊重別人。有的記者設置圈套,讓群眾受騙上當,然后也不告知本人即公開傳播。這在電視專題片中曾多次出現過,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實際是新聞制作上的歧路。記者畢竟只是記者,而不是導演。
在體驗式采訪中,記者一般只能按活動本身的發(fā)展來進行體驗,有可能花費較長時間。況且,并不是所有的新聞事件記者都能夠親身體驗,如一些突發(fā)性事件。因而在決定使用何種方法之前,必須先對題材和事件的性質進行分析判斷,只有那些以其他采訪方法難以達到目的的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典型問題,且這些問題是可以“體驗”的,才值得也適合使用體驗式采訪方法。
(2)關于個人隱私問題。記者不暴露身份采訪,實質上是在別人不知道或不警覺的情況下,刺探有關情況,特別是內幕情況,其中有些會涉及個人隱私。一旦寫入新聞報道公開傳播,又不可能去征求當事人意見,這樣做很可能變?yōu)榍址競€人隱私權。要特別注意,這種采訪,通常只有對某些特定的人和某些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公共道德的事才可使用,目的是進行輿論監(jiān)督,應小心謹慎,嚴格控制。請設想如果有眾多的記者經常地使用隱性采訪去觀察社會、介入社會生活,豈不要弄得人人自危、關系緊張嗎?
在體驗式采訪中,記者有時是以非記者的身份進行采訪的(即通常所說的暗訪或隱性采訪)。在這種情況下,有的記者可能為獲取“獨家材料”而做出超越法律或記者職業(yè)道德準則所規(guī)定的行為。在一個法制社會中,所有的社會行為都必須依從法制軌道,新聞工作者在獲取新聞材料時,也必須依法行事,在采訪過程中有法不依,以違法對違法的行為顯然是不可取的。這就要求,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務必以法律為準繩,以記者職業(yè)道德要求為準則,避免產生侵犯隱私權、名譽權等違法行為。
2.2 體驗式報道自身存在的弱點
這些弱點包括如調查片面、范圍狹窄、無法進一步深入。因此記者在體驗前,就應該認識和了解到這些弱點。在采訪時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換位體驗和多方面的采訪結合起來,才不至于使自己所體驗報道的東西失之偏頗。
(1)題材上明顯的局限性。目前主要以體驗非主流社會生活為主,至少我們還沒有看到一篇寫官場、商場體驗或是外交官、上流社會生活體驗的報道。題材上的狹小,雖然同扮演身份的難易程度有關,但客觀上縮小了報道的覆蓋面,影響了新聞的社會視野。
(2)在深度上,也有膚淺化的傾向,重視感情渲染,而少了應有的理性分析,不可避免的減少了報道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因為記者在進行角色和職業(yè)轉換時,已經對他所采訪的行業(yè)和事件有了預期的考慮,他在進行體驗式采訪的時候,與其說是體驗,不如說是在“驗證”他所希望發(fā)生的事實。同時,就記者參與事件的方式而言,體驗式采訪的“體驗”,純屬記者“偶爾為之”的行為,體驗的淺嘗輒止使得大量的體驗式報道僅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受眾希望看到的不僅是問題的暴露,更是問題的解決,及由此衍生出的更大的社會意義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