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摘 要:三年級古詩教學,很多老師不知不覺就上成了高年段的課,一直沉浸在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詩意、體會情感之中。而忽略了識字寫字的教學。
關鍵詞:識字教學;理解方法;朗讀訓練
古詩——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雖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卻依然光彩奪目。古詩——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雖時間久遠,卻一直被傳誦。古詩清新深遠的意境,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哲理,對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真正涉及學古詩應該是從三年級開始的。低年段的古詩教學只停留在誦讀上,對于詩歌的意思并不要求。三年級是學古詩的起始階段。三年級的古詩教學也是比較特殊的。下面,我就談談對三年級古詩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識字教學是古詩教學的重要任務
隨文識字教學即是一種教學要求,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小學的古詩教學中要合理地運用好這種教學方法。明確學文和識字的關系,將兩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提高語文古詩課堂的教學效率。三年級古詩教學,很多老師不知不覺就上成了高年段的課,一直沉浸在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詩意、體會情感之中。而忽略了識字寫字的教學。三年級的根本任務仍然是識字、寫字。
比如,在教學《乞巧》時,可這樣指導生字“乞”與“氣”的不同點:
師:“乞”與哪個字長得很像,老師把它們請出來,觀察一下這兩個字有什么不同?“乞”的下面部分是“乙”,“乙”就像一個人在跪著,你們可以根據(jù)這個來猜測一下“乞”的意思。
評析:林一純老師先從字形相似點出發(fā),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筆畫上有什么不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根據(jù)字形結構想象字義,真正讓學生掌握了這個生字。
師:這首詩中有兩個生字的讀音是一模一樣的,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出示“宵”“霄”的課件。)
師:(一邊畫出“宵”的象形字,一邊解釋字義)古時候們是根據(jù)太陽來推測時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亮出來了,人們就回到家里休息了?!跋钡囊馑季褪峭砩?。再給“宵”組詞。那雨字頭的“霄”,你們能用這樣的方式聯(lián)想一下嗎?
評析:“宵”“霄”這兩個生字是這首古詩中的難點,學生也經(jīng)常會寫錯了。但聽了林老師的這節(jié)課,我豁然開朗了,林老師的生字教學十分扎實,從生字的音、形、義三個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就順理成章了。只有扎扎實實地把生字過關了,才更有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掌握。
二、三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教給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
1.學會看注釋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古詩的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教授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學習古詩而言,學會看注釋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教學生學會看注釋。如,《夜書所見》中“知有兒童挑促織”。注釋2為“挑”:捉。注釋3為“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qū)叫蛐蛐。這句詩就可以通過看注釋來理解詩意了。
2.了解詩人以及寫詩時的時代背景
學一首詩,不能只單純地停留在詩的表面上,要讓孩子更多地獲取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想象作者當時的心情,才有可能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所表達的真實情感。這就要求老師要對古詩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所表達的意境要有獨特的體會,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品味古詩文。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要讓學生了解詩人少小離家求學,孤獨無依的感覺,才能更好地體會游子思鄉(xiāng)思親之情。
3.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情感
寫景詩大都展現(xiàn)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美好景色。如,三年級的《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詠柳》《春日》。在教學中就要善于引導學生剖析字句,展開聯(lián)想,欣賞其優(yōu)美的景趣。如,在教《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可借助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適時播放有關西湖的風光片,讓學生欣賞西湖的美景,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感受、理解“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p>
抒情詩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以情激情,引導學生深刻體驗,具體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鳴。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引導學生明確這首詩抒發(fā)詩人做客他鄉(xiāng)時,對兄弟非常懷念的心情。
三、反復朗讀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孩子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p>
有人說,古詩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那么古詩教學也應該是這樣的。很多教師都會覺得古詩教學很難,不好把握,教師講解得少,學生理解不夠透徹,朗讀的時候感情出不來;講得多,又變成教師的“一言堂”了。不知道到底要給學生講多少,要他們理解多深,這個“度”不好控制?!皶x百遍,其義自見?!币虼?,在古詩的教學上要盡可能地少一些理性、冷靜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需要啟發(fā)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教師要努力以詩化的形式傳達詩意之美。因此,對于新學的一首古詩,一定要讓孩子們充分地朗讀,讀出詩韻,讀出它的音樂感。
在三年級的古詩教學上可適當?shù)亟探o學生朗讀的方法。古詩朗讀方法的掌握,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他們終生受益!
1.押韻
韻是古典詩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三年級的古詩教學中只要適當?shù)刈寣W生了解“押韻”就行,主要應落實在朗讀上。在朗讀的時候對韻腳就要恰當?shù)刂刈x,非韻腳的音要讀得輕一點。例如:《望天門山》可以讓學生注音:開(kāi)、回(huí)、出(chū)、來(lái)。在比較中知道在這首詩中,“開、回、來”押韻,而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音韻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huán)的美,自然而然地就讀出音樂感,讓人能夠感覺到悅耳順暢的音韻之美!
2.節(jié)奏
詩人在詩歌中抒發(fā)情懷不是平板的,而是波瀾起伏的,這訴之于文字便成了詩歌的節(jié)奏。在三年級的古詩教學中,可以教給學生古詩斷句法,在詩句中的停頓,讀出詩的節(jié)奏感。
3.語調(diào)
在同一首詩歌中的每一句話中,它們的語調(diào)也是有高有低的。所以在三年級開始學古詩,就要讓學生明白:古詩的誦讀應該有起伏感和層次感。不同風格就要用不同的語調(diào)來讀。比如,寫景的,我們就可以讀得歡快一點。蘊涵深刻情感的,我們就可以把語調(diào)放低一點,讀得緩一點。在讀每句話時,一般我們都遵循升語調(diào)時聲音越來越大,句尾拖長且上揚,降語調(diào)時,由強到弱,句尾處語調(diào)平緩。這樣就讀起來跌宕起伏,取得相應諧趣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達出古詩的意境。
4.啟發(fā)想象,讀詩情
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因此,不僅要讀出詩韻,讀明詩意,更要感悟詩情。感悟詩情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想象。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學生學習古詩時,就應該借助想象、聯(lián)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寫的情感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fā)的蘊意和情感。
當然,朗讀還要體現(xiàn)層次性,每次朗讀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先讀通,再讀懂,后感悟。只有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滋味,才能獲得更大的美感享受。
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書聲!在朗朗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顫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書聲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和再現(xiàn)作品的情思美感,還能體驗語言的節(jié)奏感、音韻感。讓我們在古詩教學上獻言獻策,齊心協(xié)力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火炬一代一代傳下去。
(作者單位 福建省長樂市臚峰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