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大多數(shù)研究者和實踐者比較關注對構建科學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或者對評價組織實施中的管理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化,但對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效果的研究不足,使評價數(shù)據統(tǒng)計的科學性和結果的信服度存有質疑。本文通過評價實踐和數(shù)據分析,在考慮影響數(shù)據統(tǒng)計的關鍵因素的前提下,通過應用標準差計算公式和線性標準分的計算方法對評價分數(shù)進行初始化處理,確定了課程類型分數(shù)的差異化處理方案,提出了對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的新模式,提出了可持續(xù)改進教師課堂質量的評價反饋機制。
評價 數(shù)據處理 反饋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包括評價標準制定、評價組織實施和評價總結與反饋。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是評價活動的最后階段,也是課堂教學質量總體情況的把握與升華階段,它體現(xiàn)著評價的目的和效果。其主要任務包括:評價數(shù)據的處理;綜合分析評判教師的達標程度;做出綜合評價結論;向有關方面反饋相關信息,便于指導和改進今后的評價工作。
近些年,各學校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踐證明,這些改進措施對開展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對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評價工作的深入,在評價后期的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上,原有的簡單計算、統(tǒng)計排序、提交報告、反饋教師的程序受到質疑。為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本人基于本校開展評價的實踐平臺,通過開展問卷調查和對歷史數(shù)據的分析,查找影響數(shù)據統(tǒng)計的關鍵因素,提出了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的新模式。
一、評價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開展問卷調查、評價數(shù)據分析,結合評價實施過程與實施效果,存在主要問題包括:第一,在學生評教打分方面:不同性質的課程評價分值與課程難易、興趣強弱、接受程度有關系;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教師評價分值有明顯影響等,在數(shù)據處理時應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第二,在評價結果統(tǒng)計方面:原始數(shù)據處理過程中,沒有考慮參評學生的心理因素,對個別有意打低分的學生評價數(shù)據未做處理。第三,在評價結果反饋方面:指出不應將學生評價結果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應綜合領導評價、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及畢業(yè)生評價等方面的結果考核教師教學工作完成的質量并適時進行反饋。第四,教師希望得到可信服的評價結果,希望得到學生和學校的認可,愿意通過教學質量評價來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能力。
上述問題均是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程序不夠合理造成的,基于此,筆者在原有評價時間的基礎上,通過改進和研究,提出了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的新模式。
二、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新模式
在學生評價數(shù)據處理中,采用了標準差計算公式對評價分數(shù)進行初始化處理;選用了線性標準分的計算方法,確定了課程類型分數(shù)的差異化處理方案,基于上述的研究和論證,提出了學生評價數(shù)據統(tǒng)計的計算公式。在督導(同行)領導評價信息處理中,提出以分值統(tǒng)計和定性描述相結合,重在驗證和改進。
1.學生評價數(shù)據處理
(1)引用標準差對評價分數(shù)進行初始化處理
以往對評價結果進行計算時,是將所有參評學生的分值加合計算,這樣的統(tǒng)計忽略了兩個因素對總分值的影響,一是個別學生對教師有意見而在打分時故意壓低分數(shù),二是由于學生認可度的不同而造成打分的差異性。
為了確保評價數(shù)據的真實性又便于統(tǒng)計人員的操作,通過匯總問卷調查表,確定了去掉5%最高分和最低分和去掉10%最低分兩種方法,然后運用標準差計算方法對原有評價數(shù)據進行分析,最終確定了“去掉10%最低分”的數(shù)據處理方案。
標準差計算公式:
s=■
標準差S也稱均方差,指各數(shù)據偏離平均數(shù)的距離(離均差)的平均數(shù),它是離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標準差能反映一個數(shù)據集的離散程度。
表1 同一門課程兩種標準差的計算結果(部分數(shù)據)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去掉每門課程評價的10%的最低分數(shù)記錄的標準差小于去掉每門課程評價的前后5%的分數(shù)記錄的標準差,即去掉每門課程評價的10%的最低分數(shù)記錄離散程度小,結果更為合理。
(2)選用線性標準分對課程類型分數(shù)的差異化處理
在指標體系設計時,確定了不同課程屬性的評價指標,由此,在數(shù)據處理時就會出現(xiàn)不同屬性課程評價分值的平衡問題,事實上,通過分析不同課程類型的評價分值,的確存在著分值的差異。如果只是簡單地整體排序肯定會影響全校教師評價名次。這就要求我們在統(tǒng)計數(shù)據時,對不同的課程類型求得一個平衡。在實際處理過程中,選用了線性標準分的計算方法:
即:Z=(X mean)/s,T=500+100Z
其中X是原始分,mean是各類課程的平均分,s是各類課程分數(shù)的標準差,Z是標準化分數(shù),而T是最后計算出的供使用的標準分。
表2某年第二學期原始分和標準分對排前10的影響
上述表格表明,化為標準分后對排名次序有所影響,結果更為合理。
(3)學生評價數(shù)據統(tǒng)計方法的確定
基于上述的研究和論證,我們將評價的數(shù)據統(tǒng)計方法作了調整,調整后每位教師的學生評價結果計算公式為:
公式一:X=∑?茁xi
其中:xi表示同一門課程去掉評價的10%的最低分數(shù)記錄后的每一評價項每位學生給教師分數(shù)的平均值,i取值范圍為:i=1,2,…10。
?茁為每一評價項的權重值。
X為同一門課程各評價項加合后的總分值,也稱為原始分。
公式二:T=500+100Z,Z=(X-mean)/s
其中:X是原始分,mean是各類課程的平均分,s是各類課程分數(shù)的標準差,Z是標準化分數(shù),而T是最后計算出的供使用的標準分。
公式三:A=αT
其中:α為調整系數(shù)(加權值),是受評價學生年級、評價學生人數(shù)等因素影響的變量值,每學期根據評價的結果確定加權值。每學期通過加權的方法對評價數(shù)據進行后期調整,得到最終的評價結果A。endprint
2.督導(同行)領導評價信息處理
督導(同行)領導評價比較具體、涉及面不是很廣,主要是以評價為手段,重點是驗證和改進,因此信息處理以分值統(tǒng)計和定性描述相結合,這里不再贅述。
三、構建可持續(xù)改進的評價反饋機制
1.評價結果的統(tǒng)計匯總
由于學生評價人數(shù)多,樣本量大,代表性強,督導聽課的次數(shù)有限,不可能對所有授課教師進行評價;而領導和同行聽課也具有針對性,而且打的分數(shù)基本相同,可比性較差。因此,在進行評價結果匯總時以學生評價的結果為評價基礎和主要依據,督導、領導、同行評價不再作為量化標準,而作為指導、檢查和促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手段,以教師自評作為自查問題并改進自身教學方法的參考和補充。
2.從多角度得出綜合評價報告
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將分類評價的結果進行匯總,對整體評價進行數(shù)量上的綜合評價和文字上的綜合描述,寫出綜合評價報告。做結論時,要注意各指標項之間的差異比較,便于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差距,有針對性的指出努力方向。還要注意各教學單位之間的比較,便于各單位從本部門與總體水平上找差距,便于本部門整體教學能力和質量的提高。
3.四個渠道做好評價結果反饋
為了發(fā)揮評價的指導作用,保證評價具有發(fā)展性的功能,評價結果的信息要及時反饋給有關方面。信息反饋主要通過四個渠道完成:第一,將全校評價結果報告校領導,便于校領導及時了解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改進教學管理提供參考;第二,將各單位的評價進行總體課堂教學情況分析并反饋給各單位負責人,便于各教學單位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作為改進教學管理、教學建設、教學改革的依據;第三,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本人,教師可以查看評價結果,結合自評,肯定成績,查找不足,不斷改進;第四,課堂教學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與經驗推廣。通過這個過程,肯定先進,帶動后進,整體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4.需要把握的關鍵內容
在信息反饋過程中,第一,對結論的解釋要慎重。因為任何評價結論都不可能絕對客觀準確,要及時加以引導和調控。允許對評價結果有異議的教師提出申述。第二,要把反饋的重點放在持續(xù)改進上。一方面,引導教師從關注評價結果向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方向轉變;另一方面,使評價結果成為督導開展傳幫帶活動和指導檢查課堂教學的依據。第三,注重評價的實效性。建立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模式,即以學生評教作為改進和完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而督導評價結果則重在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持續(xù)改進;領導評價可以作為檢查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同行評價作為相互交流、學習、研討教學的一種方式,逐步形成可持續(xù)改進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建立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的新模式,改變了原有幾種分值簡單求和給出一個結果的反饋模式,使統(tǒng)計數(shù)據更趨合理,可信度更高。
————————
參考文獻
[1]何曉蓉.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問題與對策研究.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李光耀,肖紅,劉承棟.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與設計.高等建筑教育,2009(2).
[3]周志鈞,周效凰.試論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
[4]林仁炳.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數(shù)學模型分析.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
[5]喻方元.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高教發(fā)展與評價,2008(2).
[6]趙斌,劉春麗.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探討.文教資料,2007(6).
[作者:張克非(1964-),女,河北徐水人,北京物資學院圖書館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任洪鉞】endprint
2.督導(同行)領導評價信息處理
督導(同行)領導評價比較具體、涉及面不是很廣,主要是以評價為手段,重點是驗證和改進,因此信息處理以分值統(tǒng)計和定性描述相結合,這里不再贅述。
三、構建可持續(xù)改進的評價反饋機制
1.評價結果的統(tǒng)計匯總
由于學生評價人數(shù)多,樣本量大,代表性強,督導聽課的次數(shù)有限,不可能對所有授課教師進行評價;而領導和同行聽課也具有針對性,而且打的分數(shù)基本相同,可比性較差。因此,在進行評價結果匯總時以學生評價的結果為評價基礎和主要依據,督導、領導、同行評價不再作為量化標準,而作為指導、檢查和促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手段,以教師自評作為自查問題并改進自身教學方法的參考和補充。
2.從多角度得出綜合評價報告
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將分類評價的結果進行匯總,對整體評價進行數(shù)量上的綜合評價和文字上的綜合描述,寫出綜合評價報告。做結論時,要注意各指標項之間的差異比較,便于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差距,有針對性的指出努力方向。還要注意各教學單位之間的比較,便于各單位從本部門與總體水平上找差距,便于本部門整體教學能力和質量的提高。
3.四個渠道做好評價結果反饋
為了發(fā)揮評價的指導作用,保證評價具有發(fā)展性的功能,評價結果的信息要及時反饋給有關方面。信息反饋主要通過四個渠道完成:第一,將全校評價結果報告校領導,便于校領導及時了解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改進教學管理提供參考;第二,將各單位的評價進行總體課堂教學情況分析并反饋給各單位負責人,便于各教學單位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作為改進教學管理、教學建設、教學改革的依據;第三,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本人,教師可以查看評價結果,結合自評,肯定成績,查找不足,不斷改進;第四,課堂教學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與經驗推廣。通過這個過程,肯定先進,帶動后進,整體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4.需要把握的關鍵內容
在信息反饋過程中,第一,對結論的解釋要慎重。因為任何評價結論都不可能絕對客觀準確,要及時加以引導和調控。允許對評價結果有異議的教師提出申述。第二,要把反饋的重點放在持續(xù)改進上。一方面,引導教師從關注評價結果向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方向轉變;另一方面,使評價結果成為督導開展傳幫帶活動和指導檢查課堂教學的依據。第三,注重評價的實效性。建立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模式,即以學生評教作為改進和完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而督導評價結果則重在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持續(xù)改進;領導評價可以作為檢查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同行評價作為相互交流、學習、研討教學的一種方式,逐步形成可持續(xù)改進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建立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的新模式,改變了原有幾種分值簡單求和給出一個結果的反饋模式,使統(tǒng)計數(shù)據更趨合理,可信度更高。
————————
參考文獻
[1]何曉蓉.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問題與對策研究.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李光耀,肖紅,劉承棟.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與設計.高等建筑教育,2009(2).
[3]周志鈞,周效凰.試論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
[4]林仁炳.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數(shù)學模型分析.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
[5]喻方元.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高教發(fā)展與評價,2008(2).
[6]趙斌,劉春麗.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探討.文教資料,2007(6).
[作者:張克非(1964-),女,河北徐水人,北京物資學院圖書館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任洪鉞】endprint
2.督導(同行)領導評價信息處理
督導(同行)領導評價比較具體、涉及面不是很廣,主要是以評價為手段,重點是驗證和改進,因此信息處理以分值統(tǒng)計和定性描述相結合,這里不再贅述。
三、構建可持續(xù)改進的評價反饋機制
1.評價結果的統(tǒng)計匯總
由于學生評價人數(shù)多,樣本量大,代表性強,督導聽課的次數(shù)有限,不可能對所有授課教師進行評價;而領導和同行聽課也具有針對性,而且打的分數(shù)基本相同,可比性較差。因此,在進行評價結果匯總時以學生評價的結果為評價基礎和主要依據,督導、領導、同行評價不再作為量化標準,而作為指導、檢查和促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手段,以教師自評作為自查問題并改進自身教學方法的參考和補充。
2.從多角度得出綜合評價報告
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將分類評價的結果進行匯總,對整體評價進行數(shù)量上的綜合評價和文字上的綜合描述,寫出綜合評價報告。做結論時,要注意各指標項之間的差異比較,便于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差距,有針對性的指出努力方向。還要注意各教學單位之間的比較,便于各單位從本部門與總體水平上找差距,便于本部門整體教學能力和質量的提高。
3.四個渠道做好評價結果反饋
為了發(fā)揮評價的指導作用,保證評價具有發(fā)展性的功能,評價結果的信息要及時反饋給有關方面。信息反饋主要通過四個渠道完成:第一,將全校評價結果報告校領導,便于校領導及時了解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改進教學管理提供參考;第二,將各單位的評價進行總體課堂教學情況分析并反饋給各單位負責人,便于各教學單位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作為改進教學管理、教學建設、教學改革的依據;第三,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本人,教師可以查看評價結果,結合自評,肯定成績,查找不足,不斷改進;第四,課堂教學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與經驗推廣。通過這個過程,肯定先進,帶動后進,整體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4.需要把握的關鍵內容
在信息反饋過程中,第一,對結論的解釋要慎重。因為任何評價結論都不可能絕對客觀準確,要及時加以引導和調控。允許對評價結果有異議的教師提出申述。第二,要把反饋的重點放在持續(xù)改進上。一方面,引導教師從關注評價結果向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方向轉變;另一方面,使評價結果成為督導開展傳幫帶活動和指導檢查課堂教學的依據。第三,注重評價的實效性。建立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模式,即以學生評教作為改進和完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而督導評價結果則重在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持續(xù)改進;領導評價可以作為檢查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同行評價作為相互交流、學習、研討教學的一種方式,逐步形成可持續(xù)改進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建立評價后期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的新模式,改變了原有幾種分值簡單求和給出一個結果的反饋模式,使統(tǒng)計數(shù)據更趨合理,可信度更高。
————————
參考文獻
[1]何曉蓉.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問題與對策研究.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李光耀,肖紅,劉承棟.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與設計.高等建筑教育,2009(2).
[3]周志鈞,周效凰.試論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
[4]林仁炳.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數(shù)學模型分析.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
[5]喻方元.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高教發(fā)展與評價,2008(2).
[6]趙斌,劉春麗.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探討.文教資料,2007(6).
[作者:張克非(1964-),女,河北徐水人,北京物資學院圖書館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任洪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