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政治學院,四川 雅安 625014)
在中國傳統(tǒng)德育思想中,擁有豐富的德育思想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的孔孟儒家一直占據(jù)主流地位,因其思想更加注重外顯性,強調(diào)德育在社會發(fā)展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踐作用,尤其是在規(guī)范和約束人們的思想、維護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方面發(fā)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相較之下,注重潛隱性的老莊道家則顯得默默無聞,更因其“絕圣棄智”、“絕仁棄義”[1]36以及“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1]34的言論主張而被貼上反對道德教化的標簽,長久以來處于被學人遺忘和誤解的尷尬境地。實際上,老莊道家與孔孟儒家強調(diào)對個體通過灌輸?shù)姆绞綄崿F(xiàn)外在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化,從而達到“智、仁、勇”[2]86的理想人格的德育理念不同,更加注重的是在順應(yīng)自然純樸本性的前提下,通過個體內(nèi)向性的自我省察反思,“返自觀照內(nèi)心的本明”[3]113,進而達到與“道”相契合的“道通為一”[4]70之境界。這兩種不同的思想理念都對中國傳統(tǒng)德育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道:“我們大家都是生就一半道家主義者和一半儒家主義者?!盵5]33而向來以“道隱無名”[3]229著稱的老莊道家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對古代乃至今天的德育工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老莊道家的思想當中,“道”是最高范疇,而且“道”更是其自然主義德育得以形成的思想理論基礎(chǔ)。老莊道家認為“道”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本原和運動的規(guī)律。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233又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3]260莊子也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4]246-247老莊道家認為,“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最初本原和運動規(guī)律,具有超越性、本原性、實存性的特點,“道”產(chǎn)生了宇宙萬物,之后又內(nèi)在于萬物,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更重要的是,“道”創(chuàng)造萬物并不含有意識性,也不帶有目的性,在整個創(chuàng)生過程中純?nèi)巫匀?,萬物的成長活動也完全是自由的?!暗婪ㄗ匀弧盵3]169,這是“道”的根本原則?!白匀弧辈⒉皇侵笇嵈嬉饬x上的自然界,而是指事物能夠按其內(nèi)在本性發(fā)展,不受外界干預,自然而然。老莊道家認為,只要能夠順應(yīng)自然而行,不妄為,便可達到“無為而無不為”[3]212的境界。因而,“道法自然”是老莊道家自然主義德育思想的總原則。推而廣之,老莊道家進而認為,作為“道”的衍生發(fā)展產(chǎn)物的人,其本性也應(yīng)當是效法“自然”的。老子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盵3]183在老莊道家看來,人的自然本性應(yīng)當是如同嬰兒般的純樸狀態(tài),所以,對于宇宙萬物得以產(chǎn)生的本原和運動規(guī)律的“道”的遵循以及“嬰兒之境”的自然本性的追求,便成為了老莊道家德育思想以自然主義為主的理論前提和終極訴求。
對“顯學”等倡導的“異化道德”的批判與反思是老莊道家德育思想倡導自然主義為主的重要表現(xiàn)。“世之顯學,儒、墨也?!盵6]456“顯學”指的是以倡導宣揚“仁義”、“兼愛”等倫理道德規(guī)范為主的儒家、墨家。莊子說:“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盵4]83莊子認為,儒墨兩家人為地劃分事物之間的界限,確立人倫等級秩序,強分貴賤、親疏、彼此、勝負、是非,違背了自然本性,其做法是對人性與道德的戕害、異化,所倡導的思想道德主張也只會淪為扭曲人性的異化道德。為此,莊子說:“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盵4]63莊子認為只有順應(yīng)自然,以澄澈若鏡之心靈觀照萬物,才能幫助人們復歸自然純樸本性和道德生命本真?!帮@學”所倡導的異化道德,只能越來越偏離自然本性,異化人心。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盵1]34面對急劇動蕩的時代所產(chǎn)生的各種社會病象和異化道德,老子認為正是由于違背自然本性的種種“妄為”才導致了混亂局面。“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1]36,當“圣智”、“仁義”、“巧利”等異化道德變成了戕害自然本性的流毒時,持此主張的“顯學”也就成了荼毒和異化人性的幫兇。所以,老子又說:“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盵3]301意即有道之人欲世俗之不欲,學世俗之不學,以此來補救眾人的過錯,順應(yīng)萬物之自然本性,輔助其生長。老莊道家認為,只有順應(yīng)萬物自身的本性,才能實現(xiàn)個體自我本真的彰顯和弘揚。老莊道家對于儒墨顯學及其思想主張的批評盡管有失偏頗,甚至對其貼上“異化道德”的標簽予以討伐,但是不可否認通過對所謂“異化道德”的批判與反思,老莊道家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發(fā)展了其自然主義的德育思想,促進了其德育思想的進一步深化。
先秦儒墨各家學派均把理想人格作為學派最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然而與儒墨各家所主張的注重群體性、社會性的理想人格略有不同,老莊道家主張的是更加注重個體性、自然性的理想人格。老莊道家所主張培養(yǎng)的理想人格是自然道德人格。自然道德人格是在順應(yīng)自然本性的前提下,個體對自身存在進行深刻透徹反思,以及對“道”的準確理解和運用,從而建立起來的一種自然的理想人格。這種自然道德人格在老子看來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3]274中如同赤子般的“圣人”境界。老子所謂的“圣人”境界就是一種“與道玄同”的境界,“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3]253。老子所主張的自然道德人格的顯著特征就是“五若”,即“若缺”、“若沖”、“若屈”、“若拙”、“若訥”[3]243。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關(guān)于自然道德人格培養(yǎng)的主張。莊子所主張的自然道德人格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4]17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爸寥恕?、“神人”、“圣人”只是莊子對自然道德人格從不同角度所作的更加具體的闡釋。莊子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是一種“逍遙自由”的境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4]1098。莊子所主張的自然道德人格的顯著特征就是“三無”,即“無己”、“無功”、“無名”[4]17??偠灾?,老莊道家所主張的自然道德人格的根本特點就是“自然”。
先秦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2]2老莊道家所主張的“圣人”境界也是通過這種注重“自身省察”的自我修養(yǎng)方法達到的。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3]250“圣人”境界是“道”的境界,“道”的本性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69。作為“道”的產(chǎn)物的人,理應(yīng)順應(yīng)自然本性,達到“與道玄同”的“圣人”境界——純真、謙下、慈愛、儉嗇。然而,伴隨后天外在人為異化了的倫理道德知識的學習積累,導致個體自然本性被各種欲望、巧利所污染蒙蔽。外在經(jīng)驗知識雖然增加了,但是內(nèi)在卻越來越偏離人的自然純樸本性。所以,老子主張要想恢復人的自然純樸本性,就要通過“減損”的辦法,“損之又損”,逐漸滌除異化道德對人的內(nèi)心的污染,重歸純真素樸的“嬰兒”之境。而莊子則主張通過“忘卻”的辦法,不斷擦拭覆蓋在個體自然本性之上的污垢,進而除去束縛在個體本我之上的異化道德,重現(xiàn)“自在逍遙”的自然狀態(tài),并且,莊子還具體提出了“坐忘”、“心齋”、“懸解”、“見獨”等獨特的道德修養(yǎng)“減法”[7]18,通過個體的自我修養(yǎng)進而塑造自然道德人格。
老莊道家自然主義德育達到“圣人”境界的最終目的是“無為而無不為”[3]212,即通過“無為”進而達到“無不為”的終極目標。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盵3]102老子認為,達到了其所追求的“圣人”境界,即成為具有自然道德人格的人就是“上善”之士。老子用水性來比喻“上善”之士的人格,那是因為水本身具有“幾于道”的特性和作用:柔、謙下、利萬物。所以,“上善”之士就如同水的“柔”、“謙下”般“無為”,更能像水般“利萬物”,進而達到“無不為”的目的。而莊子則說:“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盵4]70“圣人”順應(yīng)自然以成事,混同是非以齊物,猶如運轉(zhuǎn)陶鈞塑造泥坯一樣,皆順勢而為,純?nèi)巫匀?。這正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
總之,老莊道家自然主義德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能夠以“無為”的精神而成就“無不為”的事業(yè),最終實現(xiàn)“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3]205的美好愿景。由此可見,老莊道家并非學人所理解的“道不行,乘桴浮于?!盵2]37般的消極避世,更非“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8]392般的極端利己。相反,老莊道家所主張的自然主義德育在充分強調(diào)其個體性價值的同時,更加注重在順應(yīng)自然本性情況下所應(yīng)承擔的社會性價值??梢哉f,社會性價值是個體性價值實現(xiàn)之后的高級階段和追求,而個體性價值則是社會性價值實現(xiàn)所必需的前提和基礎(chǔ)。所以,老莊道家真正實現(xiàn)了德育的個體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本質(zhì)上的統(tǒng)一。
在老莊道家自然主義德育思想中,老莊道家雖然以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作為培養(yǎng)目標,但“圣人”境界并非如同儒墨顯學所認為的那樣虛渺遙遠、無法企及。因此,為了能夠?qū)崿F(xiàn)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目標,老莊道家遵照“道”的特性和“道法自然”的總原則,引出了一系列德育方法和措施。其中主要運用身教示范法和自我修養(yǎng)法等德育方法,以此來實現(xiàn)其培養(yǎng)目標。
身教示范法是老莊道家所采用的重要德育方法之一。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盵3]80又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3]239所謂身教示范法也就是“行不言之教”,主要是指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育者應(yīng)該通過身教示范、以身作則的方法,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受教育者樹立良好的榜樣,而不是盲目、過多地強制灌輸,從而使受教育者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啟發(fā)、引導,以便更好地體認其自然本性,進而實現(xiàn)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目標。正如莊子所說:“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4]731
“不言之教”是老莊道家“道法自然”總原則在其德育方法上的具體體現(xiàn),“自然”是“不言之教”的精要?!安谎灾獭本唧w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指“言教”有局限性。“言教”的局限性涉及三個層面:言語的局限性、說者的局限性、聽者的局限性。所謂言語的局限性是指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意思。莊子云:“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wù)?,名與聲也?!盵4]488世人之所以珍視語言,是因為認為語言能夠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實際上,語言所能表達的僅僅是形狀、顏色、名稱、聲音等外在表象,而內(nèi)在實質(zhì)卻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完全表達出來。所謂說者的局限性是指說者本人由于其思維方式、是非觀念等的不同,對于同一事物必然會帶有其個人主觀色彩,這樣勢必會造成言語存在片面性。莊子說:“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盵4]56又說:“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4]63如果人人都以自己的成見作為判斷標準,必然會造成“大道”被小智者的一孔之見所遮蔽。所謂聽者的局限性是指除了言語的說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外,言語的聽者也會存在因其主觀理解力所造成的局限性。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盵3]73“道”的不可言、不可用,根本在于“道”只有通過真正的內(nèi)心體驗和情感共鳴才能夠感知和獲得。換言之,如果聽者存在主觀臆斷或偏見,說者的言語就難以引起聽者的情感共鳴和內(nèi)心體驗,也就無法感知和獲得“道”,從而具有“道”的品質(zhì)。因此,正是由于存在“言語”、“說者”、“聽者”這三種局限性,才影響了“言教”作用的發(fā)揮。
第二層含義是指“身教”效果更好。“身教”含有兩層作用:一是示范引導,二是預防化解。老子說:“是以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盵3]161“一”即“道”。又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3]221“執(zhí)一”即為執(zhí)守“道”。教育者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遵守客觀教育規(guī)律,身體力行,以自身良好的行為為受教育者樹立榜樣和標范,能夠促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其啟發(fā)、引導,努力實現(xiàn)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正如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盵3]280這是第一層作用,即示范引導。第二層作用是預防化解。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301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是源自細微的積累,量變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zhì)變。又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與未有,治之于未亂?!盵3]301所以在受教育者言行、情緒等生理、心理方面產(chǎn)生變化,思想發(fā)生波動,過錯尚未造成之時,教育者能夠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給予受教育者以“啟示”,“治之于未亂”,而不是在錯誤思想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之時就斷然采取“言教”予以扼制,這樣不僅不容易清除受教育者思想上的“病根”,反而極易激發(fā)其逆反心理,造成不利影響。
老莊道家除了重視身教示范的德育方法外,更加重視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修身。在老莊道家的德育思想中,自我教育、自我修身實質(zhì)上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反思、自我體悟、自我完善的過程,因此,老莊道家將自我修養(yǎng)法作為培養(yǎng)自然道德人格的重要方法。
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盵3]90“道”是虛空而幽隱的。又說:“寂兮寥兮?!盵3]169“道”是寂靜而無形的。所以,老子認為,“道”之本體應(yīng)該是“虛靜”的,作為“法自然”的“道”的產(chǎn)物的人之本性應(yīng)該也是如此。但是,人之先天本性由于后天異化道德的束縛和名利智巧的誘惑,已經(jīng)變得輕浮躁動、煩亂不堪,越來越偏離“虛靜”的“道”之本體,“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3]176。有鑒于此,老子率先提出了“靜觀玄覽”的自我修身之法。所謂“靜觀玄覽”就是指“致虛守靜”和“滌除玄覽”兩種修身方法。首先,受教育者要讓自己的心靈處于空明寧靜的狀態(tài),不受外界的襲擾和私欲的驅(qū)使,內(nèi)心清明一片,湛然朗朗,無一絲雜念和污染進入,正如老子所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盵3]134然后,在“致虛守靜”修身功夫的基礎(chǔ)上,受教育者要洗清內(nèi)心的雜念,拋卻固有的妄見,精神集中而不受外在的干擾和誘惑,從而使心靈澄澈如同明鏡,使其達到“滌除玄覽,能無疵乎”[3]108的教育目的。老子“靜觀玄覽”的自我修身方法,以其強調(diào)對外界異化道德和名利智巧的抵制、對主體內(nèi)在生命價值的高度關(guān)懷,而顯示出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文精神。
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靜觀玄覽”的自我修身方法,在“致虛守靜”、“滌除玄覽”兩種修身方法的基礎(chǔ)之上將其細化,更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心齋、坐忘、懸解、見獨”等四層修身方法。
“心齋”,意即專一心志,集中精神,除去附著在心境之上的種種異化道德和偽詐巧利,使內(nèi)心處于空明虛靜的狀態(tài)。莊子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盵4]147
“坐忘”,意即在讓自己內(nèi)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的基礎(chǔ)之上,忘卻自身的形體和智巧,進而慢慢忘卻經(jīng)驗世界的種種物欲以及對本性所帶來的束縛和壓抑,如此才能與“道”混同為一?!皦欀w,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盵4]284“坐忘”是一個注重“忘卻”的過程,與“心齋”注重“清洗”的過程異曲同工,都屬道家“減損”的方法。
“懸解”,意即教人從外在的種種物欲執(zhí)念中解脫出來。莊子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jié)之?!盵4]260莊子認為,人之所以離“道”越來越遠,是因為原本空明虛靜的心境被各種外在物欲執(zhí)念所充塞,人的內(nèi)心被物欲執(zhí)念所束縛,猶如被捆綁倒懸,難以自持。唯有將束縛人的內(nèi)心的繩索即外在物欲執(zhí)念解開,不受其擺布,一切順應(yīng)自然本性,才能恢復內(nèi)心的自由。
“見獨”,意即窺見卓然獨立的“道”,與“道”融為一體。莊子說:“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4]252莊子認為,人只有將內(nèi)心中的“天下”、“物”、“生”等觀念統(tǒng)統(tǒng)清除忘卻,保持空明虛靜的心境,進而便能體悟到“道”之境界,與“道”混同。
通過對老莊道家自然主義德育思想的探索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對中國傳統(tǒng)德育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和實踐引導。因此,重視老莊道家留下的寶貴思想遺產(chǎn),對于當前德育工作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所謂師友型關(guān)系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其特點是平等、和諧,師友型關(guān)系是建立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平等交流基礎(chǔ)之上的。老莊道家告訴我們,德育僅僅依靠“言教”的作用是不夠的,更需要發(fā)揮“身教”的作用,因為“道德不僅是知識,還是情感、意志與行動。所以單靠講授與聽講是不能完成道德學習的全部任務(wù)的”[9]39。而“身教”德育作用的發(fā)揮更加依賴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平等和諧的師友型關(guān)系的建構(gòu)和確立。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樹立師生平等的思想原則,包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人格平等、學術(shù)平等、評價平等等,明確反對教育者掌控受教育者一切,擁有絕對權(quán)威,在師生關(guān)系中處于支配地位的思想和做法。其次,營造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對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應(yīng)該建立起一種有效的對話溝通機制,彼此求同存異,用一種真正平和、平等的心態(tài)去傾聽對方,增進相互間的溝通,進而了解對方、容納對方。再次,教育者應(yīng)努力提升自身素養(yǎng),除了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外,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養(yǎng)。教育者只有不斷完善自身,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zhì),才能更為有力地構(gòu)建與受教育者之間平等和諧的師友型關(guān)系。
修身教育是受教育者在生活德育實踐中的自我修煉、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的過程,通過修身教育培養(yǎng)的是受教育者主體自我基于內(nèi)在強烈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基礎(chǔ)之上而付諸于道德行為的道德實踐能力。也就是說,修身教育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道德實踐能力的過程。兩千多年以前的老莊道家就已經(jīng)意識到修身教育的重要性,他們非常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修身,認為自我教育、自我修身實際上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反思、自我體悟和自我完善,“德育的本真狀態(tài)就是自教自律,其本真意義是促成自教自律”[10]239。因此,這就啟示我們,要加強當前德育工作中的修身教育,一是要開設(shè)修身教育相關(guān)的課程和講座,重點是要向受教育者普及修身教育,而不是進行抽象、空洞的理論說教;二是要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在修身教育中,充分調(diào)動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便其能夠更加廣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修身教育活動中;三是要開展道德實踐教育活動,包括模擬實驗活動和生活實踐活動,受教育者通過在模擬實驗中所扮演的角色以體驗角色身處的道德生活及其引發(fā)的道德情感體驗,此外積極參加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實踐活動,如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等,從而更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我們更加注重的是促進受教育者個體的社會化。受教育者變成了社會固有的道德規(guī)范的承載者,所接受的往往是按照統(tǒng)一的內(nèi)容、標準和要求進行的統(tǒng)一模式的德育,其結(jié)果是塑造出缺乏獨立自主、沒有個性的虛假道德人格。在這種德育模式之下,受教育者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甚至道德情感都出現(xiàn)了嚴重的趨同現(xiàn)象,無形中抹殺了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壓抑了受教育者健全道德人格的塑造。老莊道家明確反對這種以犧牲人的自然純樸本性為代價的德育做法,在老莊道家看來,德育塑造的應(yīng)該是順應(yīng)人的自然純樸本性的自然道德人格,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獨立自主的道德人格。但是這種獨立自主的道德人格并不是一味地強調(diào)受教育者的個性自由、個性解放,而應(yīng)該是在社會性價值和個體性價值方面的辯證統(tǒng)一,只有將二者充分結(jié)合起來,才能夠塑造出健全的道德人格。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借鑒和利用老莊道家自然道德人格的德育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chǔ)之上,充分調(diào)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意識,努力促進傳統(tǒng)德育觀念的轉(zhuǎn)變,設(shè)定以旨在促進受教育者全面提升和個性發(fā)展的德育培養(yǎng)目標,不斷改進德育方式、方法和優(yōu)化德育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為受教育者塑造獨立自主的道德人格創(chuàng)造出更加有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老莊道家自然主義德育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智慧,其中對于“道”的遵循和順應(yīng)以及對人的自然純樸本性的追求,進而倡導自然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方法,對于德育理論和實踐的推進與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莊道家由于所處時代和文化背景等影響,其思想當中難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老莊道家通過對“道”的闡發(fā)進而推衍出抽象的人性論以及強烈的復古主義色彩,帶有一定的消極意義。此外,對儒墨顯學的思想道德主張的矯枉過正,結(jié)果走向極端,過分強調(diào)順應(yīng)人的自然本性,反而容易導致道德上的放任主義,也是不利于德育實踐和發(fā)展的。然而,“瑕不掩瑜”,對于老莊道家自然主義德育思想應(yīng)當辯證地看待和把握,盡可能秉持“去蕪存菁”的立場和“古為今用”的態(tài)度,以利于批判的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德育思想資源。
參考文獻:
[1]孫雍長.老子注譯[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2](春秋)孔子.論語[M].楊伯峻,楊逢彬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0.
[3]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4]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5]林語堂.人生的盛宴[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
[6](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7]譚維智.試論老莊道德教育的減法原理[J].教育學報,2008,(2):16-25.
[8](宋)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9]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10]鄭永廷,張彥.德育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