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靜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課堂教學應該以“平等”的方式進行,教師的角色應從“主宰者”轉變?yōu)椤耙啡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有過多的預設。除此之外,新課改背景下的語言課堂還應該是靈動的、充滿生命的;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地在師生之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含英咀華的過程中讓學生品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關鍵詞:新課改;創(chuàng)設情境;課堂教學
近年來,教材的靈活性也體現(xiàn)出來了。新課改提出的語文觀中有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就是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得不思考,什么是“語文”?什么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在每次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又如何體現(xiàn)出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從何創(chuàng)新入手?……這些都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在新課改進行的今天,我們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創(chuàng)新”教學的才華和膽識。
一、要充分認識新課改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求實性。求實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該做到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端正教與學的態(tài)度,不能在教學中擺花架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要落到實處。部分教師在新課改中的認識不夠,并沒有真正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原來的教學法也好,新課改也罷,都是要學生學習知識,都是一種大語文觀,是語文與生活的積累和運用,語文的應用來自于生活,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科所在,語文的教學就是一種求實,一種學生對知識用于生活的積累的過程。學了語文,就是要在生活中運用,而生活的積累反過來又影響語文的學習。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要以嚴謹?shù)膽B(tài)度,求實的精神去教學中教與學。我們所認為的“求實”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種穿插于素質教育的新課堂教學。
2.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求變性。什么是新課改的創(chuàng)新,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也沒有人說出一堂課的標準,大家都是在探索,在討論,在思考。就是聽了別人的一堂好課,也是為其新方法新思維而嘆為觀止,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這再創(chuàng)造就是一種求變,在課堂教學中是讓學生的思維飛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活起來,能說想說,敢說敢想,這就要在課堂教學中求變,為學生設置一個展出他們思想的平臺,讓學生有一個放飛思想的空間。中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求變。這就是創(chuàng)新的開放性,很多知識,教師可以舉一,而讓學生去考慮其它,綻放其思維的火花。
3.注重知識掌握的深度、廣度?,F(xiàn)在的學生,單注重知識的掌握,書本上的東西是不能讓學生滿足的,要多方面讓學生去得到知識的來路。這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作課外閱讀,把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生作文方面,也要學會在生活中去習作,要學生在生活中積累情感。
二、創(chuàng)設情境:情感共鳴
“境”是歷代文論和文藝批評中出現(xiàn)得較多的一個詞。鐘嶸在《詩品》中提出”楚臣去境“,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物鏡、情境、意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境“這一概念作了更為詳盡的解釋”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其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混,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則不足以言文學。足見中國古典詩歌非常講究“境”,甚至將其視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生命。同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問世也離不開“境”。王羲之在蘭亭聚會,流觴曲水,暢敘幽情之余,領悟到“死生亦大矣”這一人生命題,如果沒有這一特定的“境”,何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蘇軾被貶黃州,月夜赤壁泛舟,寄情山水,頓悟人生真諦,抒寫樂觀曠達、淡然超脫的情懷;如果沒有特定的”境“,何來膾炙人口的《赤壁賦》。既然文本具有情境性,教學時就應該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抑或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以引起情感的共鳴。情與境的交融即情與境的交匯融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原來冷冰冰、干巴巴、枯燥的內容活化起來,以鮮活的聲音、色彩、畫面給學生感官上的享受。通過情景交融,教師一方面以感性的方式傳達深奧的道理,使其易于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從而架起學生智慧發(fā)展的階梯;另一方面以學生原有的經(jīng)驗作為學習的基礎,便于在”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情感的橋梁。這時,教育內容不再是古板僵硬、毫無動人之處的“木乃伊”,而是含情脈脈,充滿誘人魅力的“維納斯”。教師把一些對于學生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物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自由馳騁,從而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教育藝術的最佳境界。創(chuàng)設情境這一過程既讓學生領略到了文本本身以外的無法言傳的美,又愉悅了學生,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恰恰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要求,即創(chuàng)設生動的課堂氛圍。
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應呈現(xiàn)這樣的狀態(tài):自主、互動的教學對話,學生和文本對話,在此前提下,把學生自主的單數(shù)變?yōu)榛拥膹蛿?shù),在合作、探究中習得語文能力;情思飛揚,言語鮮活的在場狀態(tài),學生在思維的世界中飛騰。這樣靈動的、生命的課堂才是我們所共同追求的。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上,是有很廣泛的天地,創(chuàng)新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不是從公開課上去照搬,而是熟悉地用到教學中,是一種隨心嫻熟的課程改革,沒有定法可循。因此高中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不僅是在語言的積累和閱讀上,而且運用在寫作上,都是一種大膽的嘗試,無章可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不斷地注入活水,才不斷地在課堂教學上“清如許”,這是時代發(fā)展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大勢所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