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泉
摘 要: 教師平時上復習課時常常先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要點,然后講解典型例題,配套練習鞏固,最后是課堂小結歸納。注重知識的重現(xiàn),解題方法的指導,而往往忽視對學生總結、歸納、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更忽視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提高。在高三物理復習課上,作者一直嘗試用另一種復習模式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達到有效復習的目的。
關鍵詞: 高三物理復習課 情景問題 歸納反思 主動復習模式
日前教科院來我校調研,按照教學進度,這節(jié)課我應該幫助學生復習“機械振動”第一單元“簡諧運動”的知識。前一天,我就思考是否要按照傳統(tǒng)的“知識梳理、例題講解、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五段式模式進行復習,先復習機械振動、簡諧運動的有關概念,然后以彈簧振子為模型,結合振動圖像,對簡諧運動的規(guī)律加以梳理,讓學生對簡諧運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在講解涉及彈簧振子的敗類力學典型問題時,注意對學生“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培養(yǎng),講清解題思路,提醒解題注意點,歸納解題方法,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涉及的物理思想和方法進行鞏固與消化,最后進行課堂小結。復習課這樣上也許輕車熟路,課堂結構完整,容量大,節(jié)奏易于控制。但機械振動和簡諧運動這部分知識概念多,規(guī)律抽象,有些概念學生是本來已經(jīng)掌握的,但是講得過多,學生不愿意聽,有些規(guī)律比較抽象,若詳細講解,則學生雖然在聽,但枯燥乏味,無法激發(fā)興趣。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效復習,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呢?為了使復習更有效,我不是采用過去常用的復習模式,而是采用一種新的復習課堂模式——以物理模型為背景,借助問題的引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再現(xiàn)的歸納比較,總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技能技巧和經(jīng)驗教訓,從而真正領悟物理模型中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思維能力。我以彈簧振子為模型創(chuàng)設了物理情境,將這一節(jié)的內容融入其中。我意識到這種方法很新穎,學生一定會覺得比較新奇,這對我而言是一次挑戰(zhàn),因為課堂上會出現(xiàn)一些不可預知的因素,對學生何嘗不是一個新的體驗呢?我決定嘗試這種方式。
開始先以水平面的彈簧連著小球為模型,讓學生回答其可能做什么運動,答案五花八門,如往復運動、機械振動、受迫振動、簡諧運動、阻尼振動等,借此讓學生理清這些概念。期間,在比較機械振動和往復運動時,學生遇到了困難,討論了一會兒后沒得出結果,造成了冷場,因為學生對兩個概念比較模糊,課本上沒有兩者的明確比較,通過講解后得以解決。為了搞懂阻尼振動是不是就是有阻力的振動,學生查了課本上的概念,比較了無阻尼振動、阻尼振動、受迫振動、自由振動。第二個問題是,知道了簡諧運動的概念后,如何證明水平面內的彈簧振子做的是簡諧運動?讓學生理清思路再回答。學生通過討論,理解了位移、平衡位置、回復力的概念,并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表達能力,在討論的過程中體驗了合作學習和反思,這一過程取得的效果是老師講解所無法達到的。繼而創(chuàng)設第二個物理情境,豎起方向上的彈簧振子,讓學生實踐剛才的研究方法。這樣既可以加深對幾個物理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對歸納總結出的方法加以體驗,形成深刻印象。第三個問題是,簡諧運動有哪些特征?學生通過討論,自然想到周期性和對稱性。為了讓這些特征更直觀、形象,我讓一位學生畫振動圖像,畫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同學補充,再讓其他同學從圖中讀取信息,這樣既對圖像的物理意義進行了積極主動的復習,又對圖像包含的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還滲透了物理思想。接下來出示幾道以彈簧振子為模型的例題,學生在解題時自然運用了剛才復習的知識,比較順利,說明這部分知識學生已經(jīng)掌握。有一道關于對稱性的問題,學生出現(xiàn)了漏解,講解時我給出運動的過程圖,學生立即意識到了可能有兩種情況,我適時做了點評,提醒他們注意簡諧運動中的多解。最后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小結。
從這一節(jié)課的效果來看,嘗試基本取得成功,細想這一節(jié)課的前后過程,感觸頗多,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1.以情境問題帶動知識的復習比簡單的知識梳理更有效
這一節(jié)課,跟以往的復習課相比,課堂氣氛活躍多了,學生在課上很主動,很興奮,參與度高。這是以往復習課上,特別是概念復習課上所沒看到過的。這說明我們在以往的復習課上進行知識梳理時,往往都是通過老師講述或歸納成文或通過畫圖表概括的手段羅列知識,這種做法往往表現(xiàn)為老師講得多講得細,學生雖然在聽,但知識與問題聯(lián)系不上,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無法激發(fā)興趣;當換成一些具體的情境問題時,知識有了問題做載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對知識進行回憶、選擇、辨別、對比,有挑戰(zhàn)也有動力,課堂上自然活躍,學生們會集中注意力思考、討論,這明顯反映了學生需要通過情境問題復習“基礎知識”的迫切要求。問題是物理的“心臟”,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將要復習的概念和規(guī)律滲透于創(chuàng)設的情境問題中,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主動地探索、領悟。要發(fā)揮教師在復習課上的主導作用,就需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問題,讓學生進行有效的知識復習。
2.學生在體驗中反思和歸納比老師總結更有效
從這一節(jié)課后的練習完成情況看,正確率較以往要高,特別是課堂上沒有相似例題的兩道題目,這說明課堂上涉及的知識和方法已經(jīng)被學生掌握并能夠運用,較好地實現(xiàn)了這節(jié)課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在復習課上例題講解時要目標明確,這個目標不是老師講清思路方法,而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分析題目所涉及的情境和過程,找出情境、過程中的物理關系,建立相應的物理模型,進而確定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教師講解時,要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讓學生審題、分析、談解題思路和方法,當學生提出新穎、簡捷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時要及時加以肯定,鼓勵思考。同時讓學生充分討論,進行思維碰撞,在討論和爭辯中,反思質疑。改掉重結論輕過程的不良習慣,引導學生注意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注意對思想、方法、物理模型進行歸類和整理,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此外,還要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反思,闡述不同的思考途徑和解題方法,從而總結自己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能技巧和經(jīng)驗教訓,讓他們在反思的過程中真正領悟物理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在幫助學生解決那道漏解的題目時,如果不是直接給出運動過程圖,而是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將運動過程描述得更直觀更形象,然后讓學生想到借助運動過程圖,甚至振動圖像解題,這樣形成的印象就會更深刻,效果會更好。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缺憾。
3.激發(fā)學生興趣以提高學生能力為目標的主動復習模式比單純的以應試為目標的被動復習模式更有效
傳統(tǒng)的復習課大多是讓學生被動接受物理思想和方法,以應對高考的應試要求,“解決問題”是復習課的重要任務,教會學生思考問題、如何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才是最有效的途徑。學生原本對未知的事物有強烈的探究欲望,教師要保護這種熱情,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想象,用物理的思維方法發(fā)現(xiàn)蘊藏當中的物理問題,并主動地提出問題,系統(tǒng)地分析問題,靈活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提問、討論、交流中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發(fā)表獨特見解,體會成功喜悅。這樣才能達到“學大于教”的理想境界,讓學生學會學習,而不再是教會學生應付考試。
總之,要應用多樣化的高三復習課模式,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技能技巧,促進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內部心理特性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適應社會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佐斌.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論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J].湖北教育,2002(11).
[2]周萍.“互動式”教學模式中的課堂交往方式[J].黑龍江教育,2001(05).
[3]王玲玲.有效學習的心理因素分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