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wèi)平
摘 要 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實施,對于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為此,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高效課堂的途徑,進行了深入探討。首先分析了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進而從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目標的方向做出了科學的定位,探究了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審美教學,強調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教學,巧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高效性;改革
一、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生的學習模式仍然是以“老師講解-學生接受”為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生往往習慣于被動的接受知識,而逐漸喪失了進行擴散式思維的主動性。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為了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素養(yǎng),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意義首先在于學生的高效學習上,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來使學生在智商與情商上得到相應的發(fā)展與促進,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對于現階段的大部分小學而言,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狀,并主要靠延長授課時間來提升教學質量。
二、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
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影響教師教學的程度很大,在開闊小學生視野方面,首先就是要更新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教師在不斷的實踐中所形成的一套固定教學思想。要想更新教學思想,就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敢于大膽的嘗試、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做到沖出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牽絆。其次是開闊小學生的視野,這要做的就是先開闊教學的視野。
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之前,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對象應該以全體學生為主。對于每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來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目標,以每個學生都達到自身目標為教學目標。首先,應該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無論學生的學習成績優(yōu)與劣,都應該予以同樣的重視。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內容的豐富化,不斷發(fā)掘學生的擴散思維能力,對于一個問題,盡可能的增加解決的思路。
三、審美教學方式在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1.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心境美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引導學生融入到文章學習中去,進而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實現與作者心靈之間的融通。
如對于《牧童》這首詩而言,通過對鄉(xiāng)村兒童無憂無慮生活的描寫,表達了使人對于自由、安然生活的神往。但是對于該年齡階段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感悟與認知能力相對較弱,對于詩詞的特殊意境很難把握。為了便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這樣一種意境:“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晚風輕輕搖曳著野草,還沒有見到歸來的牧童,卻已經聽到了悠揚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xù),隨風飄揚……”相信通過這種情境的營造,能將學生“帶入”詩人所向往的“世界”里,在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強化了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認識與理解。
2.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心境美
對于小學語文而言,一旦失去了審美性,課堂教學也會變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把握事物聯系,體驗文章的內在美。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聯系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時,應以聯系的觀點為出發(fā)點,將人物形象放在具體的社會背景下引導學生解讀。因為,任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以一定的社會背景為依托的,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學生對人物形象與性格的多方面理解,從而體會那種富含社會文化背景的內在美。
(2)注重細節(jié),感受文章的細節(jié)美。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文本中的一個詞、一句話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應該引起教師的注意,因為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有可能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多對一些大喜大悲感同身受,但一些細節(jié)卻最能夠打動人,生活中的一顰一笑都有可能給人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對于文學作品而言也是如此。因此,教師應注重對細節(jié)的把握,從而引導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進而體會到文章的細節(jié)美。
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
1.老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表現
課堂不應該是只靠教師來進行講述的形式課,而是在學生與教師在輕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下進行的。為此,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起對于學科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自己,勇敢站起來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同時,教師應該本著平等、尊重、愛護的原則來處理學生與自己的關系,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心理要求,以關愛來對待教學的每個過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合理范圍內給足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健康、自由與全面發(fā)展,將學生塑造成擁有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個性的社會接班人。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安排和規(guī)劃自己的事,而不是單純在教室中“死讀書”。教學不單單是培養(yǎng)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還要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發(fā)現能力等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該給與學生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五、結語
總之,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新時代下,小學教師就要盡情地發(fā)揮自己的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案的編寫、課堂教學模式上、教學思路上加以創(chuàng)新,開闊小學生的視野,營造課堂中活躍的氛圍,讓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對于小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世紀的小學生擁有者活潑、聰明的頭腦,作為新一代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思想,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努力尋求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最佳教學之路,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