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俐均
摘 要: 設計基于“教”“練”相融的語文課堂練習,讓“教”與“學”密切配合,在“教”中“練”,在“練”中“教”,讓課堂練習與課堂教學自然融合。本文通過教學實例,闡明了“教”“練”相融的教學方法是“減負提質”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新課程 小學語文教學 “教”“練”相融 教學方法
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是學生、家長、社會的共同呼吁,是教學主管部門的要求。在“減負不減質”的大背景下,不少語文教師在課上讓學生練習,減少學生課外作業(yè)量。然而,課堂練習卻遭遇了尷尬局面:學生所做的練習或為機械的抄寫、默寫,或為“一課一練”“課課練”等與課堂教學脫節(jié)的“作業(yè)單”。這樣的練習,一方面起不到及時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做得一頭霧水,加重了師生雙方的負擔,可謂低效甚至無效。
課堂練習不同于課后作業(yè)、家庭作業(yè),具有激發(fā)情感、訓練語言、推進課堂教學、啟迪思想、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鞏固等多項功能,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要想改變課堂練習遭遇的尷尬局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認為,首先要從教師設計基于“教”“練”相融的語文課堂練習入手,設計時應做到認準時機、依托文本、基于學情、兼顧年段特點,讓課堂練習與課堂教學自然融合,口頭表達與書面作業(yè)相結合。
一、認準時機,讓練習為教學服務
課堂練習時間可以是上課開始階段,可以是課中,也可以是上課結束階段。不同時段的教學目標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相應的課堂練習也就不同。設計課堂練習要“掌握火候”,認準時機,思考什么時候練習更恰當,使課堂教學與課堂練習不分離。
課前可先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課上初讀階段,安排檢查交流預習作業(yè),客觀題用校對的方式;搜集資料、談感受等主觀題則可展開交流,評價并糾正修改預習作業(yè)。通過檢查交流預習作業(yè),教師更清楚學生的學習起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教學。
課中研讀階段,教師精心設計一些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習得文本語言,又能引發(fā)他們的情感體驗,提升思維品質的練習。這一階段,可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對文本進行批注,練習批注能讓學生潛心觸摸文本語言,積極地與文本展開對話,讓學生的語言發(fā)展與思維、情感發(fā)展和諧共生。它是一種很實在的“教”“練”相融的課堂練習。學生的批注可以是難懂字詞的注釋,可以是思考中的提要,可以是讀書過程中的感受、見解、疑問,還可以是提醒自己特別注意的警語,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教學要求有針對性地靜心批注,并展開討論交流。運用好研讀階段的批注練習,可以更好地推進課堂教學,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
課后則安排鞏固知識、語言運用小練筆等。如三上《花鐘》第一教時,教學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賞花開、品花時后,筆者這樣設計語言運用練習。
1.盤點詞語。
師:課文寫各種花開時間寫得好,開花特點寫得好,課文中還有很多詞語用得也很好。讓我們合攏課本,在腦中想想哪些詞語給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指名學生回答)
師: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詞語。(師出示詞語,學生齊讀)
爭奇斗艷芬芳迷人艷麗
含笑一現(xiàn)綻開笑臉暮色
欣然怒放舒展花瓣蘇醒
左右大致
2.小練筆,寫花開。
教師提供資料,應用多媒體展示蒲公英、茉莉、荷花圖片,介紹這些花開的時間。
師:同學們,讓我們寫寫什么花在什么時間開,如果你能用上剛才我們盤點的詞語寫寫它的樣子、顏色或者香味,就更了不起了。用自己積累的好詞也可以。
3.交流,點評。
師:哪位小作家愿意讀給大家聽?讓我們一起欣賞欣賞。
二、依托文本,讓練習萬變不離其文
什么樣的課文語言特色就設計什么樣的課堂練習。課堂練習設計應以課文語言特點為依據(jù),與課文的語言情境相符,結合課文實際適當拓展。有的課文情深意濃,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宜指導學生多角度地寫感受;有的課文語句優(yōu)美,修辭運用典型,宜指導學生鑒賞、仿照句式表達;有的課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間大,可以指導學生展開想象。“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師能抓住課文特點設計練習,達到一課一得、舉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老師教學五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有如下教學片段:
師:昔日圓明園究竟有些什么,讓我們說它有不可估量(板書“不可估量”)的價值?結合課文第2~4自然段說一說。(提醒學生注意:這一段描寫,用上了很多連接詞,說的時候盡量用上它們)
生:讀了第2~4自然段,我體會到了圓明園當時的輝煌。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板書“有……也有……”)
生: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還有根據(jù)古代詩人詩情畫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板書“有……也有……還有……”)
生: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筑,還有西洋景觀。(板書“不僅有……還有……”)
師:圓明園所擁有的一切,現(xiàn)在都“沒有了”。(在黑板上的連接詞前面加上“沒”“了”。一邊添加一邊讓學生跟讀。)
師:下面出示書中的句子,請同學們用變化了的連接詞再說話。
生:圓明園中,沒有了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沒有了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
生:沒有了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沒有了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還沒有了根據(jù)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
生:園中不僅沒有了民族建筑,還沒有了西洋景觀。
生: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沒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奇珍異寶也沒有了。
師:還可以換一種說法,比如,金碧輝煌的殿堂——
生:“沒有了”!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也沒有了”!
生: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沒有了,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也沒有了,根據(jù)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都沒有了。
師:帶著這樣的感受再回過頭來讀全篇課文?。ú捎媒處熞x的形式,師生一起用上“沒有了……也沒有了……”等連接詞,對全篇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朗讀)
老師引導學生感悟圓明園的輝煌和毀滅,緊緊抓住文本特點,聚焦連接詞“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一唱三嘆,課堂練習設計可謂頗具匠心。教師先讓學生用上這些連接詞說說圓明園輝煌的景觀,學到圓明園的毀滅部分,又智慧地引導學生在連接詞前加個“沒”字,在聲聲惋惜和痛恨之中,學生訴說著“圓明園沒有了……也沒有了……,圓明園沒有了……還沒有了……”。至此,對連接詞句式的學習并沒有結束。教師又出示李大釗關于圓明園的詩句、雨果的文章等相關歷史資料、文字記載,拓寬學生視野,激起學生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采用教師引讀的形式,師生一起用上“沒有了……也沒有了……”等連接詞,對全篇課文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朗讀,激發(fā)了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達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三、基于學情,讓練習輕松有效
我們設計課堂練習應全面了解學生,考慮學生語文學習的差異性,或抓住學生的學習興奮點,激起練習期待;或放緩坡度,降低練習要求;或設計適合不同學生發(fā)展的多層次練習等。
例如教學《松鼠和松果》一課時,課文教學目標之一是:“借助插圖、結合課文,能用‘……那么……那么……句式說話?!闭n上,當學生說到去大森林摘松果很高興,因為“每個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一位教師安排了如下語言實踐練習,出示句子:“每個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痹僦饌€出示句式:
1.每只松鼠都那么( ),那么( )。
2.每棵松樹都那么( ),那么( )。
3.( )都那么( ),那么( )。
教師根據(jù)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放緩坡度,一步一步設計,先扶后放,逐層提高要求,學生學得扎實又有興趣,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又如教學三下《想別人沒想到的》一課時,可以設計如下作業(yè)超市供學生自主選擇:
1.必做題:摘抄好詞好句,復述課文內容。
2.選做題:
①請你以“我想設計一種新的……”為開頭寫一段話。
②試著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多的花。
教師根據(jù)不同學情,將作業(yè)分為人人必做的基礎型和自主選做的拓展型兩類,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尤其是拓展型作業(yè),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興趣特長展開想象,可以畫畫,也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大膽創(chuàng)新,設計出別人沒想到的東西。學生參與積極性高,此練習充分體現(xiàn)了生本理念。
學生們的情感在練筆中獲得了體驗,語感在練筆中得到了增強。按照學生的特點設計練習,能使教學化難為易,輕松有效。
四、兼顧年段特點,讓練習更有系統(tǒng)
語文課堂練習不僅停留在書面上,還包括聽、說、讀等方面,字、詞、句、段、篇是練習的根本,每個年段都有側重點。如何根據(jù)年段的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練習,讓學生學得扎實有效?
例如,同是讓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段不同,教學目標就不同。低段學生只要求說出對課文的大致印象或對課文的感受即可。中段教學,則要根據(jù)《課標》對第二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針對中段學生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知識起點,在課堂教學中鋪設臺階,降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難度。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說說主要人物之間有什么關系,關系弄清楚了,課文內容就一目了然了。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寫的文章,可讓學生先搞清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然后把這些連起來,就是課文主要內容。另外,還可采用填空、課題展開等方式,為中段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鋪設臺階,降低坡度,從而增強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漁夫和魔鬼》,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主要人物的關系和故事主要情節(jié)概括,筆者曾這樣教學概述此故事:
1.教給方法,練說故事梗概。
師:《漁夫和魔鬼》這個故事很長,要把這么長的故事用幾句話講清楚,我們要抓住故事主要人物的關系,還要抓住故事發(fā)生的主要情節(jié)來說。誰能用幾句話把它清清楚楚地說出來?
(全體學生練說。教師指導、鼓勵、傾聽)
2.引導交流故事梗概。
隨機抽生練說。學生說長了,教師打斷,引導怎樣說簡潔;學生說不清,教師用連接語引導;學生說漏了結果,教師引導學生把故事說完整。
教師邊引全班同學概述故事邊完成板書:我們都聽明白了,故事主要講了從前有個漁夫,他撈到一個膽瓶,沒想到放出來的(卻是一個魔鬼)。而魔鬼卻(恩將仇報要殺了漁夫),我們更沒想到最后(漁夫還是用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了強大的魔鬼)。(師板書,略)像這樣的民間故事,我們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節(jié)就能說好故事的主要內容。
有了中段學習的基礎,到了高段,可放手讓學生抓住重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長文的主要內容概括成了高段教學的難點,可嘗試列小標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如六年級上《最后一頭戰(zhàn)象》,課文篇幅較長,學生一時概括故事內容有困難。筆者先引導學生說說課文寫了戰(zhàn)象的哪些事情,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列小標題為:英雄垂暮——重披戰(zhàn)甲——憑吊戰(zhàn)場——莊嚴歸去,然后建議學生運用“首先……然后……其次……最后……”概述課文主要內容,這樣,分步概括長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實踐證明,運用“教”“練”相融的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搭建起學生通向成功的腳手架,使學習顯得輕松而扎實,既能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