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宏雨
當前,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化,每個教師都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都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筆者就課堂教學目前存在的一些現狀及其成因做簡要分析: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欠妥
雖然大多數教師應新課改要求,在教學方式與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但仍存在一些一些問題,例如課堂上充斥著“好不好”、“怎么樣”、“對不對”、“是不是”等一些毫無啟發(fā)性的問題,將傳統(tǒng)的“滿堂灌”變相為“滿堂問”。這樣一來,一方面不僅使知識的智力價值“縮水”,同時也將教學內容破壞的支離破碎;另一方面該種授課方式呆板無趣,將師生之前的對話變相為問答,表面上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教師是以提問的方式將授課內容“灌輸”給學生。
2.情境創(chuàng)設缺少針對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便是情境創(chuàng)設,大部分老師也都認識到了這一點,授課時盡量以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引入課題,但一些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缺少針對性,與授課內容偏離,不免讓人產生牽強之感。
二、如何開展新形勢下的小學數學教學
1.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滿腔熱情感染學生、無限愛心喚醒學生、高尚人格吸引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做到“目以傳情,情以感人”。比如對于課堂上膽小不敢發(fā)言的學生,可以用溫柔的目光表示激勵,對于回答問題出現錯誤的學生,可以用善意的目光表示提醒,對于回答問題猶豫不決的學生,可以用自信的目光認可鼓勵,對于回答問題正確、平時表現良好的學生,可以用贊許的目光表揚稱贊等等。此外,在與學生相處時,教師要尊重、愛護和理解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要讓學生獲得上進心和成就感,從而提高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睦韺W認為,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fā)智力的鑰匙。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進行學習。教師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應研究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求知的欲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創(chuàng)造性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若能善于結合實際出發(fā),巧妙地設置富有“彈性”的活動情境,將學生置身于“問題解決”中去,就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fā)現,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我讓學生自己探究小明上學走哪條路近,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分析后,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出這幅圖的意思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3.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等學習形式,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fā)展的全過程。如我見過的另一個范例: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有所發(fā)現,有所提高,教師采用了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辦法。教師事先發(fā)給每個小組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辦法研究長方形或正方形邊角的特點。這時,組內的四個同學有的用尺子量邊長,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記錄結果。然后交流個人的看法,再由小組長集中每個同學的發(fā)現,初步概括出長方形或正方形邊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匯報,精講點撥,加以整理歸納板書。這樣,通過學生探索、小組合作討論,全班交流等多種形式,既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知識,體會了學習的樂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動手習慣
首先,閱讀的動手習慣表現為動筆圈畫,劃注引思。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各種符號表示來不同的意義,也可以畫出關鍵字或詞以及句子,以強化閱讀重點與關鍵,做到自我閱讀理解、掌握心中有數。
特別是在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畫的習慣,把初讀題目時遇到的注意點圈畫出來,解題時就會留個心眼,醒目的記號會提醒自己。如:“除“和“除以”的不同,其實只要閱讀題目時把“除”字圈出來,這種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又如:解決問題時常常遇到單位名稱不統(tǒng)一,如果學生能夠簡單的圈上幾個圈,就大大降低了解題的錯誤率??梢姅祵W閱讀時,動手圈一圈、畫一畫的習慣既簡單,又有效。
5.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
數學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以外,還有應用廣泛的特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以往我們的數學教學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讓數學在孩子的眼里,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從而使學生從枯燥的公式中,從抽象的符號中解脫出來。
如在教學“一位數乘除法”時,可以把簡單的計算題設計成日常生活問題:“媽媽買了6條魚,每條3元,一共花了多少錢?”教學“長方形周長”時,幫木工師傅算一算做學校一個鋁合金窗戶需用多長的鋁合金……這樣,學生感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又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深切體會到數學知識的作用,促進了學生的數學意識的形成,激發(fā)了學生自覺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內驅動力。
總之,我們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要勇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實踐,把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備課時要精心設計,課后用心總結修改,不斷積累和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以更好的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發(fā)展的要求,為學生精心打造一把打開知識之門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