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敏
摘 要:對2013年高考重慶卷物理第9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解答,給出了具體的解答過程,分析了學生在解答此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規(guī)范答題的建議,供大家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做一些參考。
關(guān)鍵詞:高考試題;分析解答;建議
2013年高考重慶卷物理第9題,是一道關(guān)于力學的綜合壓軸題,該題取材于實際生活,題目以游戲中的“子母球”為題材,考查學生物理建模能力及碰撞問題、臨界條件、不等式的求解以及學生的數(shù)學運算能力,體現(xiàn)了生活中有物理,物理源于生活的新課程理念。該題的參考答案中僅給出了最后結(jié)果,而學生在解答此題的最后一問時更是感覺無從下手,筆者經(jīng)過潛心研究及探析,對本題給出如下詳細解答過程,供大家參考?,F(xiàn)介紹解法如下。
試題在一種新的“子母球”表演中,讓同一豎直線上的小球A和小球B,從距水平地面的高度為ph(p>1)和h的地方同時由靜止釋放,如圖所示。球A的質(zhì)量為m,球B的質(zhì)量為3m。設所有碰撞都是彈性碰撞,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忽略球的直徑、空氣阻力及碰撞時間。
(1)求球B第一次落地時球A的速度大??;
(2)若球B在第一次上升過程中就能與球A相碰,求p的取值范圍;
(3)在(2)情形下,要使球A第一次碰后能到達比其釋放點更高的位置,求p應滿足的條件。
第(1)問解答:因為忽略空氣阻力,A、B兩球都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相同都為g,B球下落h的高度時,A球也下落h的高度,由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vA2=2gh得vA=■,也可由動能定理 mgh=■mvA2解得最后結(jié)果。此問比較簡單,一般都能正確作答。
第(2)問解答:若球B在第一次上升過程中就能與球A相碰,則存在兩個臨界條件:
①B球下落后又反彈,若剛彈起時與A球相碰撞;②反彈至最高點時與A球相撞。
對①,設B球下落時間為tB,A球下落時間為tA,則有tA=■,tB=■
由tA>tB解得p>1。
對②,有tA=■,tB=■,由tA 所以p的取值范圍是1 第(3)問解答:設碰撞前后A的速度分別為vA、v′A,B的速度分別為vB、v′B,以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對A、B碰撞過程由動量守恒得: 3mvB-mvA=mv′A+3mv′B 因為是彈性碰撞,由機械能守恒得:■mvA2+■3mvB2=■mv′A2+■3mv′B2 解得:v′A=■ v′B=■ 由題意,要使球A第一次碰后能到達比其釋放點更高的位置,則v′A>vA,即VA<3vB ① 設A和B在離地面Δh處相碰, 對A球,由靜止釋放到相碰點,有mg(ph-Δh)=■mvA2 ② 對B球,由靜止釋放與地面相碰反彈至相碰點,3mg(h-Δh)=■3mvB2 ③ 由①②③得Δh<■ ④ A球下落到相碰點過程用時ta,則ph-Δh=■gta2解得ta=■ B球由靜止釋放與地面相距Δh用時t1,則h-Δh=■gt2,解得 t1=■ B球由靜止釋放與地面相碰用時t2,則h=■gt2解得t2=■ 則B球由靜止釋放與地面相碰反彈至相碰點用時tb=2t2-t1 因為ta=tb解得Δh=■⑤ 由④⑤及第(2)問結(jié)果,可求得1 學生在解答此題,存在的典型錯誤主要有: (1)審題錯誤:題目要求、條件沒有看清楚;如第一問求的是B著地時A的速度,但有學生求的是B的速度;質(zhì)量弄錯或弄混,或認為兩球質(zhì)量一樣;位移弄錯,認為B著地時A下降的位移是ph 或(p-1)h。 (2)知識方法缺陷:兩個小球的運動關(guān)系不明確,不能正確地找到滿足題意的不等式;第二問求解的是使A在B上升過程中與之相碰p滿足的條件。不少學生不能正確寫出與之有關(guān)的方程。有的學生知道從位移角度去列方程,但把位移關(guān)系弄錯;有的則是運動學規(guī)律應用出錯;有的學生在第二問中用恰好在最高點相碰這一臨界條件正確求解,卻錯誤地用在了在第三問中;不知道什么是彈性碰撞,有的只列出了動量守恒方程,而不能列出機械能守恒方程,說明沒有真正理解彈性碰撞的含義;有的則認為是碰后粘在一起,寫出的方程自然是錯誤的。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對于兩個物體運動過程分析不清楚,抓不住追擊相遇問題中一個重要的關(guān)系:時間關(guān)系。 (2)學生對有不等式的方程也不太習慣,平時教學中要多加練習。一是直接解不等式方程;二是先求等式(臨界),再從物理角度找出范圍(不等式)。 (3)運算出錯,計算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4)書寫不規(guī)范。不能寫出與題目相結(jié)合的方程,而寫成一般的通式,如第一問中求速度時,有的寫成v=v0+gt等。 (5)方程里套方程,亂用方程等。 從學生答題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來看,相當部分學生的審題習慣尚待養(yǎng)成,審題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教學中,特別是在例題分析和習題評講時,要把解題分析的思路講清,特別要讓學生明白遇到新問題,首先要通過讀題、分析題意后再進行解答,注重培養(yǎng)學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多留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規(guī)范學生的答題習慣,因為考試不是靠模仿和套路取勝,而是靠獨立思考取勝。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巫溪縣中學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