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紅梅
【內容摘要】獨龍族是云南的獨有少數(shù)民族之一,其文面習俗源遠流長,以蝴蝶為原型,在臉上文出類似蝴蝶的圖案,形狀獨特。文面性別以女性為主,圖案從獨龍江上游到下游地區(qū)由繁到簡,都具有蝴蝶體膚的形態(tài)特點。女子文面是獨龍族社會歷史、生活文化的綜合載體,具有濃厚的審美、民俗和社會性文化特點。
【關鍵詞】獨龍族 蝴蝶紋 文面特點 民族文化
一、獨龍族概況
獨龍族是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數(shù)民族,2010年約有7000人。分于滇、藏、川交界部和緬甸北部,居住地為南北向橫斷山脈峽谷地帶。90%以上的獨龍族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內的獨龍江河谷地區(qū),少數(shù)與其他民族雜居,是獨龍江兩岸的古老土著居民。古代文獻曾稱獨龍族為“撬”“俅人”“俅子”,《清朝職貢圖·鶴慶等府俅人》描述“俅人,宛然太古之民”,俅人,即今獨龍族先民①。他們自稱“獨龍”,解放后周恩來總理命名其為“獨龍族”。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木刻和結繩曾是唯一的信息傳遞方式。生活地區(qū)山高谷深,河流縱橫,水流湍急,一年中有半年因大雪封山而無法與外界交通,與世隔絕。解放前一直靠火燒地點種、采集、漁獵為生,社會生產生活落后,歷史上曾經受藏族土司、麗江土司和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農奴制統(tǒng)治和壓迫,生活和生存環(huán)境非常艱苦。由于受周邊地理環(huán)境影響,獨龍族深居山谷,鮮為人知,直至上個世紀60年代,才被世人發(fā)現(xiàn)。隨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區(qū)域的開放,獨龍族引起國內外各界人士重視,人們對其奇異的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產生了極大興趣。
獨龍族是典型的山地耕牧民族,他們生性樂觀,具有堅毅果敢的民族性格。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表現(xiàn)形式。如溜索和藤蔑橋、“千腳落地”的干欄式房屋和木壘房子、獨具特色的獨龍?zhí)骸⑴^散發(fā)和赤足的原始打扮、女子文面、“卡雀哇”節(jié)和“剽牛祭天”儀式等。其中最為神秘,也最引人關注的要數(shù)獨龍女的文面。文面習俗在獨龍族社會和生活中根深蒂固,產生過深遠影響,代表著獨龍族人的歷史社會現(xiàn)實,承載著無數(shù)獨龍族先輩的想象與憧憬,是獨龍族精神的寫照,也是象征獨龍族民族文化的最好標志,無疑是民族文化個性和多樣性的寶貴研究對象。
二、獨龍族文面的特點
1.形態(tài)特點
“文面”的字面意思就是在臉上刺畫花紋或字,屬于文身。文身,廣義是指在人體的軀干和四肢文刺花紋。狹義僅指在軀干和上肢部位文刺花紋。在面部文刺花紋在古代文獻中則稱“鯨面”“繡面”。②獨龍族文身僅文面部,除面部外,其他身體部位不文。文面的具體原因有多種說法,沒有定論,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古老而神秘。從唐代有關文身部落的記載中可知,用金銀飾齒或用染料染齒、文身、文面的習俗是古代滇西南眾多族群共有的文化習俗,人們也常以此來命名這些部落,獨龍族就是其中之一。文面在獨龍族語中稱“巴克圖”,由于地理、政治、經濟和文化環(huán)境閉塞,獨龍族文面習俗完整保留至解放前。
由于獨龍族文面可考的文字記載只有女性,如今可見的文面也僅有女性,通常人們稱獨龍女人為“文面女”。女人文面是獨龍族人的傳統(tǒng)習俗,過去,女子一般十二三歲進入成年期,都要由具備一定文刺經驗的婦女文面師對其進行文面。文面師讓文面的女孩先洗凈臉,然后仰面躺下,用竹簽在女孩臉上畫上傳統(tǒng)圖案,圖畫好后,用三四根木刺捆在一起按照圖樣一點點行刺,刺得滿臉是血,擦盡血水,再用鍋煙灰和一種深色草汁反復在臉上搓揉,或是用鍋煙灰和深色料珠研末混合成的油膏反復在臉上搓揉,使顏色滲入皮膚,文完需要一天時間。一周以后,臉上傷疤退光復原,就呈現(xiàn)青黒色的花紋。這樣,女孩一生中最重要的關口就算過了。
文面圖案南北地區(qū)有所區(qū)別,在獨龍江中上游的北部地區(qū)盛行大文面,也叫滿文,在前額、雙頰、鼻子及下腭刺上菱形圖案及線條組成各種圖案的花紋,婦女們都以文面為美。而獨龍江下游的南部地區(qū)只文嘴唇下的一圈或者只在上唇及下顎文一小塊,像男子下垂的胡須,稱小文面。文面圖案也因家庭不同而各異,是區(qū)別氏族或家族的一種標志特征。
獨龍女神秘的抽象文面圖案,各處都大同小異,總體上像蝴蝶或蝴蝶的翅膀。圖案構圖具有一定規(guī)則,采用點、線、菱形和波浪線元素結合構成。鼻梁和下顎是菱形圖案,像蝴蝶的身體和尾巴,前額眉邊的點線像蝴蝶的觸須,雙頰的圖案像蝴蝶的翅膀,很多文面整體看像展翅欲飛的蝴蝶。
2.文化特點
文面是文身的一種稱謂,是世界很多民族自古以來都有的文化現(xiàn)象。云南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佤族等皆有文身習俗,而文面卻不常見。文面圖案屬于原始藝術和民族文化的范疇,蝴蝶紋文面是獨龍族社會歷史的文化選擇,是其民族文化的綜合載體,體現(xiàn)著獨龍族原始的審美觀念、宗教意識及社會生活,具有突出的審美裝飾性、民俗性和社會性文化特點。
(1)審美裝飾性
文身是人類打扮修飾身體的一種方式,屬于原始人體裝飾藝術,表現(xiàn)人類對美的追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人類共有的天性,人類自產生,伴隨著生產生活就不斷地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享受美。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審美文化環(huán)境中尋找表達自己審美愿望的方法,產生了適合自己審美需求的審美觀。許多民族把他們認為美好的事物文在身體上以裝飾自己,讓自己因文了美的東西而美麗,同族人看了也能體會到美感和愉悅。如傣族男子過去喜歡在背上、手臂上,甚至全身上下文宗教圖案、經文、花鳥走獸;布朗族男子以前喜在兩臂、兩腿、胸部、背部等處,文上幾何花紋、飛禽走獸、佛教經文圖案,文身面積大、圖案精美的男子很受女孩青睞。自朱狄的《藝術的起源》中論述道,有人認為“原始民族的文身主要目的是為了美觀”。安徽大學民族學教授沈醒師和著名民族舞蹈家楊麗萍在進入獨龍族地區(qū)調查、采風后,談到很多獨龍族認為文面是一種美。
文身是最直接的人體裝飾藝術。方法是刺破皮膚滲入染料,使身體上留下永不磨滅的花紋,因而是固定的、永久性的裝飾。③蝴蝶自古以來是美麗、自由和勇敢的象征,獨龍族直接在臉上文刺以蝴蝶為原型的蝴蝶形圖案,裝飾面部,美化自己,讓族人認為好看。在他們的審美觀念中,蝴蝶紋的文面是婦女靈魂的寄托,不僅看著美觀,使人產生視覺美感,而且安撫靈魂,滋養(yǎng)心靈。文面是身體的裝飾,這種身體裝飾是人類裝飾藝術中重要而普遍,最能揭示裝飾藝術本質的一種。文面雖然屬于原始裝飾藝術,但其裝飾身體的功能一直沒有改變,如今的許多年輕人也喜歡以圖案裝飾身體,流行在皮膚上彩繪定色定形,與文身相比較,圖案和色彩多樣豐富,工具現(xiàn)代化,疼痛減輕。獨龍族素來認為文面是一種美的象征,蝴蝶圖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審美理想,在文面的審美追求過程中,留下面部裝飾形成、演變的永久性文化烙印。
(2)民俗性
民俗是在民眾中傳承的風俗習慣,英文Focklore直譯為民族民間知識,指民族事項。美國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定義“民”為“任何人組成的任何一個群體”,“俗”為所有傳統(tǒng)的與民有關的形式”,人類學派的學者定義“俗”是“古代留傳下存留到現(xiàn)在的東西,遺留物”。 獨龍族婦女沿襲著文面的習俗,故史書也將其稱為“繡面部落”。④獨龍族文面是獨龍族的精神寄托,對獨龍族的社會生活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也是獨龍江地區(qū)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流傳久遠的少數(shù)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具有多方面的民俗特征。
第一,集體性與傳承性。文面是獨龍族女人的族群標志,凝聚著四面八方獨龍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獨龍女文面與獨龍族社會歷史和思想行為密不可分,文面文化滲透在獨龍族的社會生活中,并在每個家庭都要經歷的習俗活動中深深扎根于獨龍人的心中。雖然無法追溯獨龍女文面的具體產生時間,但自古以來在獨龍族中廣泛流傳,是獨龍族的集體創(chuàng)作,每個女人進入成年時都要文面,圖案以其民族圖騰物蝴蝶為原型,各處大同小異,反映獨龍族共同的審美觀念和民族思想。每個村寨都有會文面的文面師,文面有固定的方法,文過面的女人才有社會交往的權利,才會被其他人認同。所有的家庭都有文面女,從家庭到家族,從村寨到整個獨龍族地區(qū)都有獨龍族的文面女人。獨龍族文面的產生、制作、流傳都打著集體的烙印,具有很強的集體性與傳承性。
第二,擴布性與模式性。獨龍族文面在古代就有文字記載,從獨龍江上游到下游的獨龍族居住地區(qū),獨龍族女人皆文面。文面圖案皆是蝴蝶的變形,形象地文出蝴蝶體膚體態(tài)特征,讓人聯(lián)想到蝴蝶美麗、勇敢、頑強、詩意等美好象征含義。在獨龍族禁忌事項中,也是不可以傷害蝴蝶的,蝴蝶在他們的原始宗教觀念中是人的靈魂化身,這種信仰在其他民族的思想里不會得到認同,也就使其成為獨龍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蝴蝶紋的文面是獨龍族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模式,是千百年來世代傳承和穩(wěn)定發(fā)展的民族文化形式,是他們社會規(guī)范和生活禮儀不可缺少的風俗習慣。
第三,規(guī)范性和服務性。文面以前還是獨龍族女人的民族身份標志,獨龍江流域有多個民族居住,僅獨龍族文面,具有深刻社會歷史淵源。獨龍族一直是我國人口最少、生產力落后的民族,女人是他們發(fā)展壯大的主要保障,以前實行的婚姻制度是族內婚,甚至還存在過一夫多妻的現(xiàn)象。從女性生育后代,服務社會的角度來看,獨龍女有文面就不可嫁給外族男人,為本民族生育后代,保存人口,從而服務民族的社會、生產、生活是她們的社會責任。所以,獨龍女文面還具有民俗的規(guī)范性和服務性特征。
第四,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穩(wěn)定與變異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變異的前提是穩(wěn)定的因素發(fā)生改變。任何一種文化形態(tài)和文化現(xiàn)象都與其所處的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密切相關,當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那文化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因素也會發(fā)生和出現(xiàn)變化。獨龍族文面習俗歷史悠久,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載,《蠻書》卷四說“繡面蠻,出生后出月,以針刺面,上以青黛傅之”。顯然,“金齒”“銀齒”“繡腳”“繡面”等,都不是這個民族的自稱,而是漢族就他們文化生活的某些表面現(xiàn)象加給的他稱。⑤這里所說的“繡面”指的就是獨龍族。文面自產生就在獨龍族中穩(wěn)定傳承,直至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慢慢減少,這與世界上許多原始民族的文身習俗發(fā)展規(guī)律一致。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變革,獨龍族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生產生活水平提高,與外界的接觸與交流增加,他們的世界觀發(fā)生改變,文面產生和存在的民族心理和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現(xiàn)代文明逐步沖破,文面的文化習俗發(fā)生變異乃至消亡。上個世紀中葉以來,或許不再認為文面是一種美,或許不再需要文面的精神寄托,也或許無需再承受文面的痛苦,沒有人再文面,現(xiàn)有的文面女年歲已高,文面即將在獨龍族社會消失,成為獨龍族歷史追憶的文化遺跡。
(3)社會性
社會性是生物作為集體活動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xiàn)出的有利于集體和社會發(fā)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生存的屬性。⑥獨龍族文面是他們維護民族社會發(fā)展所進行的活動,存活于獨龍族社會生活之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社會性。文面是獨龍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習俗,曾在獨龍族中廣泛流傳,對獨龍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它也是刻在獨龍族肌膚上的文化符號,折射出獨龍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反映出獨龍族的精神和物質生產生活文化,是獨龍族社會關系的綜合載體。它是獨龍族的集體創(chuàng)作,也是獨龍族社會的產物,其在獨龍族中發(fā)揮的社會功能充分體現(xiàn)出自身的社會性文化特征。
過去,獨龍女人文面既是社會禮俗,也是她們進入社會的標志。每個成年女孩都要舉行文面的成年儀式,只有文了面才可以參加社交活動,尋找對象,結婚生子。文面的女人參加社會活動才能得到其他人的認可,即才是社會的人,獲得作為獨龍族正式成員所享受的權利和履行應承擔的義務。文面不是個體行為,是獨龍族普遍傳承的習俗,是他們每個人都知曉的行為準則和共有的思想觀念。他們遵循祖先的傳統(tǒng),認為文面是女性的美德,不文面是背叛家族和民族的行為,要受到眾人指責。從而,獨龍族文面發(fā)揮了教化、規(guī)范以及維系民族社會的功能,使獨龍族民眾在行動、言行、思想上達成一致,形成民族的凝聚力。文面是獨龍族女人的標記,可以防止周邊其他民族對獨龍族女人的占有,文面女只可與本族人結婚,生育本族的后代,為自己民族的人口增加、社會發(fā)展做貢獻。獨龍族文面曾經幾度禁止無效,除了文面是獨龍族社會性的象征,還由于符合他們的審美觀,在臉上文刺蝴蝶紋圖案是他們對美的追求與心愿表達。文面是獨龍族的身體裝飾藝術,來源于獨龍族的現(xiàn)實生活,是他們生活和思想的集中反映,同樣表現(xiàn)出不可忽視的社會性。獨龍族文面是一種社會性的習俗,它的產生、存在、發(fā)展和消亡有深刻的社會根源,曾經代表和反映著獨龍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體現(xiàn)出他們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同時也隨著社會發(fā)展而必然消亡。
三、獨龍族文面的傳承保護
文面是獨龍族的文化標志,是獨龍族的一種象征,是獨龍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綜合載體,被稱為獨龍族的活化石。如今的獨龍族女人選擇了與前輩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再文面,文面這部寫在人類臉上的文化史將畫上終結的符號。獨龍族文面曾經在其社會生活中產生過深遠影響,是世界民族文化,尤其是原始裝飾藝術的典型類型,形式獨特、文化特點突出,是獨龍族的一筆重要文化遺產。在世界主流文化沖擊下,人們更加喜歡選擇具有流行元素的現(xiàn)代紋身、紋面等身體裝飾形式,像獨龍族文面這樣珍貴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遺產瀕臨滅絕。如何保護和傳承獨龍族文面,發(fā)揚少數(shù)民族文化魅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現(xiàn)存的一些文面女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表示,希望在她們去世以后,可以將她們文面的照片放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里展出,這既是獨龍族的愿望,也是極具意義的保護文面文化的方式,以博物館收藏,通過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獨龍族文面,同時也宣傳了獨龍族文化。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投入資金、專業(yè)和技術人員,挖掘、收集、整理獨龍族文面的靜態(tài)資料。深入獨龍族地區(qū)進行采訪、調查,用文字、錄像、錄音、數(shù)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其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搶救保護。另外,以動態(tài)的人物活動進行保護,邀請文面女參加文化遺產展示,通過道具,現(xiàn)場演示文面過程,解說其文化意義,再現(xiàn)獨龍族文面的生活場面。此外,在學校或文化場所開設獨龍族文面專題講座,講解傳授獨龍族文面的文化知識,彰顯其少數(shù)民族文化特色,使人們對之理解或接受,記住這筆寶貴的獨龍族文化財富。
結語
獨龍族文面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最具傳統(tǒng)文化特點和原始藝術特點的文化形態(tài),是獨龍族的一張文化名片。其蝴蝶紋圖案及其背后的文化特點,是世界多樣性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探討、研究,對我們建設民族文化強省及傳承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王永強,史衛(wèi)民,謝建猷.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史圖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244.
②③李昆生.云南藝術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24.
④宋麗英.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識[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326.
⑤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183—184.
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WD5L5UhTnQm4e46PchI7rlJv7OuZ2xkQb_qTlOVqVFAw5YMNX—wOoNQbB1Ficru.
參考文獻:
[1]李昆生.云南藝術史 [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2]施惟達、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說[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3]宋麗英.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識[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4]王永強,史衛(wèi)民、謝建猷.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史圖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5]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
[6]云南少數(shù)民族圖庫編委會:《云南少數(shù)民族圖庫——怒族獨龍族》[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2.
[7][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WD5L5UhTnQm4e46PchI7rlJv7OuZ2xkQb_qTlOVqVFAw5YMNX—wOoNQbB1Ficru.2013—09—24 .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責任編輯: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