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淇 李昌菊
【內(nèi)容摘要】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和假山屬不同的藝術(shù)形態(tài),但是存在著美學訴求的共通之處,這便是崇尚自然。郭熙《林泉高致》對山水畫的美學影響極為深遠,而其中有些觀點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掇山之法也極有啟示意義。文章根據(jù)《林泉高致》對山體美學層面的論述,分析了對高遠的自覺、“質(zhì)”到“勢”的升華等觀點,以探究《林泉高致》對假山美學特質(zhì)產(chǎn)生的影響。
【關鍵詞】《林泉高致》 高遠 質(zhì) 勢
假山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之精粹,其營造理法不單來源于對山水美的觀照,還受到山水畫和山水畫論精神旨趣的影響。在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學取向下,山水畫和假山雖然藝術(shù)形態(tài)不同,但美學訴求存在一些共通之處。北宋山水大家郭熙的畫論集《林泉高致》是山水畫藝術(shù)高度成熟之后出現(xiàn)的專著,對研究山水畫美學價值極高,然而其中有些觀點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掇山之法也有著深遠意義。
一、對高遠的自覺
郭熙的山水美學觀來源于莊子和玄學思想,重視遠的精神境界?!叭h”理論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對后世山水畫影響最為深遠的觀點。即“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至遠山,謂之平遠?!哌h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緲?!盵1]“三遠”的最終境界雖都是把人的視力和思想引向遠處,以遠離塵囂,但莊子思想所隱含的“高”和“深”的形相,帶有剛性的、進取的意味;而“平”的形相,則具有柔性的、消極而放任的意味。[2]因此,“平遠”較之“高遠”與“深遠”,更能表現(xiàn)出山水畫的精神性格。郭熙也認為“平遠”是“沖融”“沖?!钡?,是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脫時的狀態(tài),因而在山水畫中他更傾向“平遠”的境界。然而山水畫與假山分屬兩種不同的審美屬性,所以在探求兩者的美學訴求上,應加以區(qū)分。
“三遠”的理論應用于掇山之中,是考慮到觀者與假山產(chǎn)生視距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游覽審美體驗?!案哌h”是從仰視角度表現(xiàn)峭壁千仞、巍峨磅礴的山體景觀。[3]“深遠”則表現(xiàn)在縱深方向的推進,以體現(xiàn)山谷幽深錯落的特點。而“平遠”則是從橫向角度表現(xiàn)平岡山岳、透逸連綿的低山丘陵效果,給人以千里江山不盡之感?!叭h”雖都可運用到掇山中,但須有一“遠”作為統(tǒng)攝,而在實際園林掇山中,“高遠”則更為適用,與郭熙推崇的山水畫“平遠”有所不同。
在賞山石的過程中,當觀者視點固定時,所感受到的空間與繪畫的靜態(tài)構(gòu)圖相似。但隨著游覽路線的變換,視距則會發(fā)生變化,也就不能保證觀賞假山時“平遠”和“深遠”的意境了。相對而言,“高遠”一方面可以保證觀者視距的穩(wěn)定;另一方面,其與山水畫的“高遠”境界也頗為相似,從而可以表達出“高遠之色清明”“高遠之勢突?!薄案哌h者明瞭”的美學圣境,并且多數(shù)著名的假山,其山體景觀也多為雄奇險峻的峰嶺。如上海豫園的大假山,峰巒起伏,磴道紆曲,澗壑深邃。其山巔有一亭,稱“望江亭”,意為立此亭中“視黃浦吳淞皆在足下。而風帆云樹,則遠及于數(shù)十里之外”。這即是要造出一種登高望遠,勢氣廣博的境界。環(huán)秀山莊的假山亦是表達出了這種壯闊雄渾的“高遠”氣魄。可以說,無論是在游覽過程的審美趣味上,還是文人仕宦為了在有限的空間中表達哲思情懷,“高遠”所展現(xiàn)的空間意象更能突出假山的審美旨趣。
二、“質(zhì)”到“勢”的升華
“真山水之巖石,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zhì)。真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荷藉R倍缧?,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盵4]上文中的“勢”與“質(zhì)”可理解為宏觀與微觀。[5]“勢”表達的是山體遠觀的氣勢,在山水的精神旨趣中起決定性作用。而“質(zhì)”則為山體的本質(zhì),亦指特性,且“質(zhì)”須最終上升為“勢”,而“勢”同“遠”的境界又是相通的,因而就需要對假山的推敲入微入細才能使“質(zhì)”得以升華。“質(zhì)”可以包括質(zhì)地、肌理、細節(jié)造型等,以使假山具有不同的精神性格。如不同的石品,由于巖石種類、風化程度、地層走向的不同,它們所形成的假山風貌與特性就不同。
突出“質(zhì)”最典型的要數(shù)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其中表現(xiàn)“夏山蒼翠而如滴”的夏景疊石即選用的青灰色太湖石,利用太湖石的瘦、透、漏、皺的特性,使得假山遠觀如翻云卷霧,近視則玲瓏剔透。秋景相傳為清代大畫家石濤所設計,山體以黃山石堆疊而成,黃山石呈棕黃色,棱角分明,如同刀劈斧砍一般。山勢高聳、險峻凌云,登到山頂?shù)姆髟仆M園佳境盡收眼底。尤其是夕陽西照之時,使整座山體如同灑上一層黃金,美輪美奐,正所謂“秋山明凈而如妝”。個園的四季假山利用不同特性的山石構(gòu)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使得 “質(zhì)”升華為“勢”,儼然一幅四季寫意山水畫。又如上海豫園內(nèi)的玉玲瓏、南京瞻園的假山、蘇州的獅子林假山、北京北海靜心齋的假山等,無不是“質(zhì)”與“勢”的完美契合,才成就了這些經(jīng)典的美。
結(jié)語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認為,山水畫作為人精神境界的表征,需要具有遠觀的形勢和近視的特質(zhì),這對假山的美學訴求同樣奏效。但是不同于山水畫將“平遠”奉為“三遠”之首,假山美學則更傾向于表現(xiàn)“高遠”之勢,一方面取決于假山審美環(huán)境的特點;另一方面,其與山水畫意境中的“高遠”也有著更為相近的美學特質(zhì),因此“高遠”在掇山中也更為常見。
參考文獻:
[1][4]郭熙.四庫全書——子部一一八藝術(shù)類 林泉高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1—595.
[2][5]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45—265.
[3]魏菲宇.中國園林置石掇山設計理法論[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
作者王筱淇系北京林業(yè)大學藝術(shù)設計系2012級研究生
李昌菊系北京林業(yè)大學藝術(shù)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