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控制論指的是將整個教學過程置于控制論的作用下,改變其運動狀態(tài)來實施教學過程,其關鍵是要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取得理想效果。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引入控制論理念,可以更好的規(guī)范教學過程,解決教與學之間存在的一些矛盾問題,其具體步驟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整理與優(yōu)化知識系統(tǒng)
在課堂教學中,控制論對古代文學教學過程的合理調控首先體現(xiàn)在整理與優(yōu)化知識系統(tǒng)。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對于學生已具備的思維習慣和知識儲備,相應地整理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系列知識。
這些知識的整理應考慮到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整理信息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如學生在古代文學學習方面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思維特征和水平差異。這樣整理信息的預期才會和實際需要相吻合,適合學生的學習,從而產生對位效應。其二,整理信息的量要大。只有輻射面廣,才可能形成有效的知識系統(tǒng)。特別是古代文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對除文學之外的,如經學、史學、哲學、美學等學科的信息廣泛收集,這樣才使得信息整理工作具有扎實的基礎和豐厚的積淀。
整理完知識信息之后,如何在緊扣教學大綱和現(xiàn)有教材的情況下,把整理的知識信息轉化為可輸出信息呢?關鍵是做到對知識系統(tǒng)的優(yōu)化組合。這一優(yōu)化過程主要落實在是備課環(huán)節(jié)??蓮囊韵氯矫嫒胧郑海ㄒ唬┮砸徊拷滩臑橹?,參考其他教材的學術觀點。如《詩經》中很多作品的題旨都是眾說紛紜,這就要以一派為主,參以別家觀點。(二)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和水平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重點、難點。(三)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充分調動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將自身的能力和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將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將占有的古代文學知識信息優(yōu)化轉變?yōu)榭晒┥险n使用的有效知識信息。這樣經過加工處理、優(yōu)化組合的知識信息即信息的編碼,才能夠成為已編碼的古代文學知識信息。這些將被教師輸出的信息,即是優(yōu)化信息。這一過程往往表現(xiàn)為制定教學計劃、規(guī)劃課時安排以及落實具體的教學方案。
由此可見,教師整理與優(yōu)化知識系統(tǒng)的水平決定教學效果的理想程度。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和轉換知識信息的技巧,是決定知識信息整合有效與否的兩大基石。因此教師要提高教學水平,必須在這兩個方面下苦功夫,方能確保傳輸?shù)慕虒W信息是優(yōu)化信息。
二、講授與傳播知識系統(tǒng)
為了提高知識信息的傳播效果,教師在傳輸知識信息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實現(xiàn)知識信息的高質量高效率傳播。至于作為信息接受主體的學生,他們主要通過視聽等感覺器官來接受教師傳輸?shù)闹R信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知識信息的傳輸,主要依靠基礎媒體、傳統(tǒng)媒體和現(xiàn)代媒體三類。基礎媒體是指教師的聲音、動作、語言和表情。教師準確無誤地使用語言媒體,才能確保系統(tǒng)輸出的效果。就文學審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言,則要求教師對審美認知和感受能力的準確傳達,在文學基本知識點的介紹和作家作品的評價方面也力求準確。傳統(tǒng)媒體是指教師平常使用的黑板、掛圖、幻燈和模型等。如講授曹植《洛神賦》一文時,為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感受到美麗的洛神宓妃形象,直接掛出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無疑洛神那飄逸的服飾、溫婉的形象讓同學們?yōu)橹@嘆,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現(xiàn)代媒體指的是電腦、音像文件、語言實驗室等。目前這些媒體使用的頻率大為提高,也存在著過度依賴現(xiàn)代媒體的缺陷。為了提高古代文學教學的實效和質量,結合古代文學課程的歷史性和累積性,聯(lián)系當今社會現(xiàn)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師在選擇教學媒體時,可采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為主,傳統(tǒng)媒體為輔的形式,從而達到對媒體使用的最優(yōu)化。如在講授古代戲曲作品《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時,可結合京劇錄像,同學們觀看鶯鶯小姐和紅娘的表演、對唱,才能真正理解這位大家閨秀面對愛情和禮法的矛盾難處,品味鶯鶯小姐“作假”行為的現(xiàn)實考量。
確實在現(xiàn)代教學媒體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圖像信息輸出的時間比重、內容多少與學生的接受程度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把握好運用多種教學媒體的靈活度,不斷地用變化的信息來刺激學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反饋與調控知識系統(tǒng)
為了達到對知識系統(tǒng)的最佳調控,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和反應來靈活調控整個課堂教學系統(tǒng)。教師運用控制論進行合理調控,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古代文學素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調控的內容有適當?shù)谋磉_手段、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依據反饋信息進行調控。
(一)意見反饋調控。在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教師都必須運用意見反饋進行調控,可以說只有通過反饋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也只有通過反饋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反饋方式多種多樣,學生可以通過正式的書面反饋,課后電郵反饋,或者個別交流反饋等。控制論中,反饋是控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對于學生的預期控制作用,引起被控制者學生的反應,這一輸出信息返回到控制者教師。由教師將之與控制目標即教學目標相比較,調節(jié)下一次的控制輸出,以此往復,達到目的為止。因此只有通過反饋信息,才可能實現(xiàn)有效的控制,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課堂互動調控。在具體教學領域里,教學雙方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促使知識信息雙向流動,構成反饋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互動活動,學生的信息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在獲得學生的信息反饋之后,并向靠近教學目標的方向進行調控,即課堂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獲得反饋信息的同時,還要能夠對大量的反饋信息進行適當?shù)丶庸ふ?,并做出正確的反應,才可能提高教學質量。
(三)點評激活調控。在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主要是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一工作的落實主要依靠啟發(fā)式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發(fā)揮主導作用,在明確教學目的和任務的基礎上辯證分析、決定取舍,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啟發(fā)學生動手動腦,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教師通過講練結合、討論問題和提問回答來實現(xiàn)反饋。在課堂提問中,經常會回答出超出預期的答案。課堂上學生反饋的信息多種多樣,有時能夠超出教學目標的要求,有時又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這時就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應,同時又要及時向學生反饋正確的信息。對于學生的回答,除了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復外,還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的精神,同時給出點評意見。在以學生發(fā)言為主的主題報告中,學生常常會對同一問題感興趣,如《詩經》讀書報告會上,學生多對《詩經》中閨怨題材的作品有興趣,并各抒己見。教師對于學生參差不齊的發(fā)言,要適當加以點評。這些點評以鼓勵和激發(fā)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主,對于有深入思考的少數(shù)學生,可鼓勵其進一步進行學術研究。
在教師的合理調控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才可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思辨能力。學生具備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才可能做到古為今用。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歷史形態(tài)上與當代屬于兩個歷史階段,但文化精神卻一脈相連沒有嚴格的分界線。中國古代文學中許多思想,比如儒家積極進取、建功立業(yè)的思想,道家“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天地》)的精神境界,《周易》中對立統(tǒng)一、循序漸進、物極必反等思想都已經成為當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正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將自己具備的古代文學素養(yǎng)化為對當今社會有用的財富。學生必須通過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及時更新和優(yōu)化知識結構,擴大學習視野,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今天的時代所需要的具有古代文學素養(yǎng)的人才,是能夠活學活用,將當下的學習與今后的工作結合起來,把古代文學知識轉化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能力的人才。
古代文學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是完善學生自我素質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創(chuàng)新思維能夠健全學生本身的思維能力,使其內心的體驗得以豐富,同時可以開拓視野,增加知識儲備。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在于教師應鼓勵學生的質疑和探索精神,在課堂上多介紹新鮮的學術觀點,營造崇尚真知的氛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學生提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環(huán)境和土壤。
概而言之,通過控制論指導教學,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以提高,教師的教學過程更加系統(tǒng)、科學。控制論的有效運用,有利于推動古代文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古代文學的教學質量。
基金項目:本文受安徽大學“211工程”教研基金資助
參考文獻:
[1]維納.控制論(或關于在動物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合通訊的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2]李誠忠.教育控制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3]高國興,張碧波.由分到合: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走向[N].北京:光明日報,2006-06-20.
[4]劉鶴巖.關于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思考[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2):137-139.
(王莉 安徽大學文學院 副教授 23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