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玲,高天惠
(安徽大學 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安徽財經大學 圖書館,安徽 蚌埠 233030)
?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會計理論與實踐交融教學模式研究
王素玲,高天惠
(安徽大學 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安徽財經大學 圖書館,安徽 蚌埠 233030)
教學質量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各要素效果的綜合反映。本科會計理論教學與會計實踐教學和諧交融, 可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快速提升;以會計理論指導會計實踐, 用會計實踐驗證與反思會計理論, 二者相互滲透, 相互促進,真正實現(xiàn)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轉變,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質量,進而全面、整體、協(xié)調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會計專業(y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
20世紀中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育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zhàn),促使人們利用新理論和技術去研究學校教育和教學問題,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被替代,新的多樣化教學模式不斷出現(xiàn)。[1]同一時期,美國學者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巨大影響,引發(fā)了本科教育基本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的系列變革。199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首屆高等教育大會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視角和新模式”,要求國際高等教育決策者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注的重點來制定政策與院校管理等,并預言“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理念必將對21世紀高等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多元化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向各國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后實現(xiàn)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美國、歐盟和中國,都在進行著新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工作。中國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后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更是面臨著諸多需要探索的重大教育改革問題,如:在不再只招收優(yōu)秀學生和實行精英教育的大學,如何讓眾多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讓其對自己的學習更負責;[2]作為與經濟和科技發(fā)展緊密關聯(lián)的、以經濟為內容、科技為促進的會計類應用型專業(yè),如何通過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和諧交融、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真正由“教”轉向“學”,以就業(yè)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熟練的職業(yè)技能、系統(tǒng)的應用知識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诖?,本文通過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會計理論與實踐交融教學模式選擇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傳統(tǒng)的會計教學模式往往通過設置一系列的會計理論課程和教師“傳授”方式來完成本科會計學業(yè),在理論課程中少有的實踐教學內容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整個學業(yè)過程忽視了“以學生為中心”, 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應用會計理論知識提升其綜合素質和能力。[3]隨著企業(yè)跨國經營、資本跨境流動日益頻繁,我國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層次國際化會計專業(yè)人才。而虛擬經濟和資本市場迅猛發(fā)展及企業(yè)所面臨的更大不確定性和更為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又迫切需要會計轉變職能,即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從利益核算向利益調節(jié)轉變。2010年9月21日,財政部在《會計行業(yè)中長期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年)》中指出:我國會計職業(yè)領域已從傳統(tǒng)的記賬、算賬、報賬為主,拓展到內部控制、投融資決策、企業(yè)并購、價值管理、戰(zhàn)略規(guī)劃、公司治理、會計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領域。面對全新背景下的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需求環(huán)境,教育部、財政部早在2007年就正式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百|量工程”是教育部、財政部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的戰(zhàn)略部署,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重大本科教學改革項目,也是繼“211工程”、“985工程”和“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計劃”之后,直接針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而采取的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舉措。這一“質量工程”高度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求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yè)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特別要求加強專業(yè)實習和畢業(yè)實習等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求列入教學計劃的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累計學分(學時),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yè)一般不應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以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改革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理論界在實踐教學的目標定位、運行機制及改進實踐平臺的保障、實踐教材的建設、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等方面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諸多實質性的成果。
所謂教學質量,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各要素效果的綜合反映?;赝咝1究茣媽I(yè)多年來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改革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豐碩成果之外仍無法摒棄以下共存問題:一是,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針對以自然科學為研究對象的理工科學生進行的,忽視人文社會科學類應用專業(yè)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一思維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高等院校會計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對高校會計專業(yè)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研究的關注點大多是就某課程的單一層面存在問題及改進方法的一般性分析,缺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二者交融及促進的針對性研究。三是,部分對單一課程的理論教學或實踐教學問題的探討,缺乏將課程放在整個理論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層面進行綜合分析。四是,隨著實踐教學學分在整個會計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中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加,包括基礎會計手工實驗、管理會計實驗、審計學實驗、會計信息系統(tǒng)實驗、財務報告分析實驗、專業(yè)實習、會計綜合實訓、畢業(yè)實習、畢業(yè)論文等活動在內,有的學??傮w比例已達到總學時的30~40%,甚至更多,但取得的成效卻并不顯著,學生的滿意度不高。五是,盡管我國在高校會計專業(yè)單一的會計理論教學或實踐教學層面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并且均有大量的經驗積累,但針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背景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目標,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二者交融程度進行考量和研究的成果卻極其匱乏。對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培養(yǎng)目標的本科會計教學而言,單一分離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已無法滿足目前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會計本科教學應在有限的總學分(學時)中,依據(jù)會計創(chuàng)新人才需求環(huán)境,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理念,順應會計“教”和“學”的基本規(guī)律,融合教學質量所必然涉及的理論與實踐二元層面,力求從基礎和保障雙層面構建起與環(huán)境背景、培養(yǎng)目標相適應的理論與實踐交融新模式。
理論界在界定“會計理論”的概念內涵時,也有較多不同的觀點。美國會計學會(AAA)在《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1966年)中認為:“會計理論是一套緊密相連和假定性、概念性和實用性原理的整體,構成了對所有探索領域的、可供參考的一般框架。會計理論應包括對會計從邏輯規(guī)劃到理論推斷均予聯(lián)結起來的說明或建議;還應包括會計前提假設、原則等的說明和驗證,并且得出結論。但得出的結論并非均能得到驗證,如預測新會計信息或新會計理論,預測時并未得到驗證,只有當對未來的預測變成現(xiàn)實,得出確切結論后,才會得到驗證,信息和結論一旦得到驗證,就是對原有會計理論修正?!泵绹麜媽W家莫斯特在其《會計理論》中認為:“理論是對描述或規(guī)定一系列的規(guī)則和原則的系統(tǒng)描述,它可視為有助于組織、概念、解釋現(xiàn)象和預測行為的框架。會計理論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對來自實務的原則和方法程序的系統(tǒng)表述所組成的。”已故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認為“會計理論同一切其他理論一樣來自實踐,又應回到實踐。來自于實踐,意味著我們在觀察大量會計現(xiàn)象之后,從中發(fā)現(xiàn)某些帶有共性的特征,通過理性認識,把它上升為‘概念’,‘概念’就屬于理論范疇?!盵4]以上對“會計理論”的內涵界定雖有一定的差異,但都認為會計理論是人們從會計實踐中總結出的關于會計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的解釋說明,是一套緊密相連的,具有假定性、概念性和實用性的會計原理,是指導會計實務的一般框架的內在思想。“來自實踐,又應回到實踐”精確地概括出了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二者間交融的本源關系。
依據(jù)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二者間的本源關系,構建會計理論與實踐交融教學模式,就是以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為目標,堅持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二元核心原則,用學科專業(yè)教育、專業(yè)拓展教育、實踐教育等課程模塊體系,將實踐教學以課程結合、時間結合、環(huán)節(jié)結合等方式“嵌入”到學業(yè)全過程,從基礎、保障雙層面綜合實現(xiàn)交融的模式。
(一)夯實交融模式的基礎
理論教學側重教師通過講授及課堂互動等傳授知識,實踐教學側重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各種驗證性、設計性實驗和各種課程、專業(yè)及綜合性的社會實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融模式構建的重要步驟之一是夯實交融模式的基礎。首先, 優(yōu)化課程體系,突出實踐能力。課程體系應“以學生為中心”,把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落實到各門課程上,教學內容突出基礎理論知識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適當減少理論教學學時。其次,用公共基礎教育、學科專業(yè)教育、專業(yè)拓展教育、實踐教育等模塊結構構建課程新體系,將實踐教學以課程結合、時間結合、環(huán)節(jié)結合等方式“嵌入”到學業(yè)全過程。課程結合即是對重要的核心課程如基礎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信息系統(tǒng)、財務報告分析等,設計與課程相結合的基礎會計手工實驗、管理會計實驗、審計學實驗、會計信息系統(tǒng)實驗、財務報告分析實驗,配合課程理論教學的學習。時間結合是在分散的課程實踐基礎上,在學業(yè)的關鍵時間點,如第一和第二學年暑期時間安排學生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第二學年、第三學年時間安排學生進行專業(yè)實習,第三學年、第四學年時間分步安排會計綜合實訓、畢業(yè)實習和畢業(yè)論文工作。同時,根據(jù)全國財會類商科競賽和相關大學生商業(yè)案例大賽等相關競賽的時間安排適時調整相關實踐教學的內容。環(huán)節(jié)結合是在學業(yè)的整個過程中注意分層次提高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中的滲透度,做到在適時的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的學習深度、效果和層次安排實踐教學的內容,盡量做到“適當”為度。第三,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材建設方面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完善各類教學資源建設,以提供給學生豐富立體的會計實踐、實訓學習環(huán)境。定期邀請會計實務界人士走進課堂進行專題授課或應用指導,啟發(fā)學生在實驗操作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組織學生圍繞實驗操作過程中引申出來的專業(yè)問題進行調研、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在模擬實驗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創(chuàng)新性、探索性學習。教學內容注重與財稅、金融、市場和公司經營等與財會密切相關知識的結合,讓學生明確了解每步驟的實踐教學安排在整個會計理論學科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二)完善交融模式的保障
科學、完善的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考評體系是保證會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融模式最終質量的重要保障。目的明確、層次分明、有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的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交融的會計人才培養(yǎng)體系需要的是多元創(chuàng)新、完善的評價方式與之相適應,否則,提升教學質量就是淺層面務虛的臆想。多元創(chuàng)新、完善的評價方式保障至少應包括:第一,在教學管理上,以學生學習狀態(tài)、應用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升效果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指標,進行教師評價、學籍管理、考試制度、學位制度、獎勵制度等的設計,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第二,在教學督導方面設置學生評教、教學督導評教、社會綜合評教的立體多維教學督導模式。對教師實踐課程工作量的考評,不宜簡單地將實踐教學的學時工作量設計成理論教學課時的直接折算計分方法,這種計算方法既不能調動教師對實踐教學的研究和投入,也不能體現(xiàn)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應采用區(qū)分具體課程項目逐步細化、準確計算的策略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工作,以提高其科學性和適當?shù)募钭饔?。第三,對在教學中獨立設置實驗的課程,應進行單獨的考核、記分,對于綜合實訓和社會實踐等進行評議記分、綜合考評。第四,對已有實驗項目的計算機自動對學生進行評分的實驗實訓課程,進一步細化、完善評分點和評分標準的準確性、客觀性。第五,將學生總體的實訓成績設計成“態(tài)度考勤”、“系統(tǒng)評分”、“實驗報告”、“案例答辯”等多部分的綜合評分,以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學習成效。第六,多方面了解教師、學生、在職人員、企業(yè)專家對會計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評價與建議,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多方努力提高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交融教學模式的效果,最終保障教學質量提升目標的實現(xiàn)。
(一)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在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會計理論與實踐交融教學模式中,無疑教師負有重大的責任。教師除教育思想、觀念應轉變以外,還應特別關注課程改革和自身的素質提升。教學是核心,提升教師素養(yǎng)是關鍵。第一,定期選派教師赴企業(yè)進行為期半年以上的產學研踐習,提高會計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第二,通過教學研討、國內外培訓、組織學生參加財會類商科大賽和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實訓項目等多種形式增強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第三,資助各類各級實驗教學研究項目,加快會計理論教學或會計實踐教學的研究及二者交融模式的建設工作。第四,制定措施引進企業(yè)會計骨干擔任課程的兼職教師,承擔課程實踐教學任務,共同推進課程教學質量提高。
(二)調整制度政策促進模式改革
學校的制度、政策在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交融教學模式中無疑具有導向性的重要功能。學校制度應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fā),調整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政策、制度。[5]“以學生為中心”的會計理論與實踐交融教學模式的建設要求學校層面應調整制度政策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基本內容:第一,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重點制定和逐步完善適應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狀態(tài)、符合環(huán)境背景要求、與會計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第二,以學生學習為過程,將會計理論與實踐交融教學模式的歸屬點確立為“學”而不是“教”,以此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和獎罰政策。 第三,以學習效果為中心,根據(jù)效果制定相關的教學設計工作和評估指標評價。同時,學校應整合各方資源,以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目的,建立學生、學校和企業(yè)社會三方協(xié)調機制,通過學生參與、教師參與、用人單位參與、軟件開發(fā)企業(yè)參與等的多方主體參與方式,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質量,進而全面、整體、協(xié)調提高教學質量的效用。
[1]桑新民,謝陽斌.在學習的變革中提高大學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堅戰(zhàn)[J].高等教育研究,2012(5):65.
[2]“院校研究: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報告[C].華中科技大學,2012:23.
[3]胡偉.應用型會計人才理論素質與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研究[J].會計之友,2011(2):120.
[4]葛家澍,杜興強,等.會計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6-27.
[5]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
(責任編輯汪繼友)
ResearchontheTeachingModeoftheIntegrationofStudent-centeredCourseAccountingTheoryandPractice
WANGSu-ling1,GAOTian-hui2
(1.School of Busines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Anhui,China;2.Library,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Anhui,China)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comprehensively the reflection of the effect on the aspects and elements relevant to the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It is found that the mode from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accounting theory teaching and 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 makes students easy to be competent in the cognition and practice,and the methodology in the mutually penetration and promotion,i.e.,accounting theory guiding accounting practice,and the latter checking and verifying the former,is useful to put the teaching-centered into the learning-centered or put the lecturing mode into the learning mode in order completely,entirely and coordinately to raise the learning quality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major of accounting;theory teaching;practice teaching;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2014-07-09
安徽省高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013jyxm033);安徽省教育廳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3zy008)
王素玲(1963-),女,河南開封人,安徽大學商學院會計系主任,教授。 高天惠(196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財經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G642.0
:A
:1671-9247(2014)05-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