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婷
(安徽工程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241000)
二語學習者在學習和使用一門外語時,往往受到母語語言系統(tǒng)和本族語文化的影響,套用母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用于目的語進行交流。當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表達以及文化習俗存在差異時,就會引起目的語表達錯誤。這就是由于母語負遷移而導致的語用失誤。口譯是外語學習的高級形式。英語專業(yè)的口譯課是為高年級學生開設的英語基本技能課程。一般在完成兩年英語專業(yè)學習,具備較好的漢英雙語基礎能力,有較強的漢英口筆頭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開始學習。通過英語口譯課程的學習使英語專業(yè)三年級學生了解口譯的基本理論和連續(xù)傳譯的技能,掌握口譯的基本原則和技巧,能較準確地進行各種公開場合講話發(fā)言的漢英、英漢對譯,能較好地承擔生活接待和導游等口譯任務。要勝任口譯工作,譯員必須具備較高的聽說讀寫譯水平。但是,在實際口譯教學和實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譯員具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英語口語表達較為流利,專業(yè)四級考試成績也相對不錯,可是在漢英口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失誤,不能夠準確傳譯原語的涵義,甚至導致跨文化跨語言交際失敗。究其原因,有不少是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不自覺地套用母語表達,產生語用失誤,造成口譯失敗。所以,有必要探討語用負遷移產生的原因、類型以及在教學和訓練中的應對方法。
“遷移(transfer)”這一術語起源于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指的是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guī)范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1-2]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遷移”被引入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從而產生“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的概念?!罢Z言遷移”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將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和表達習慣應用于第二語言的現(xiàn)象。[3]80年代以來,隨著語際語用學的興起,人們開始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語言遷移的現(xiàn)象,就有了“語用遷移(pragmatic trans-fer)”。[4]語用遷移指的是外語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語時受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影響而套用母語的語用規(guī)則的現(xiàn)象。[5]根據(jù)其對交際產生的作用,可將語用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語用正遷移(positive pragmatic transfer)指外語學習者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套用母語語用規(guī)則獲得成功,對目的語使用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語用負遷移(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則是套用母語語用規(guī)則失敗,對目的語使用有負面消極影響。
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是英國語言學家Thomas提出的,指的是跨文化交際中聽話人對說話人語用意義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當?shù)姆磻?。?]何自然指出當說話人在言語交際中使用了符號關系正確的句子,但說話不合時宜或者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7]具體說來,說話人不自覺地違反了人際規(guī)范、社會規(guī)約,或者不合時間和空間,不看對象,不顧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場合等,違背目的語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使交際行為中斷或失敗,使語言交際遇到障礙,導致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或達到完滿的交際效果,這種性質的失誤就叫語用失誤。Thomas將跨文化語用失誤劃分為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語用語言失誤系指對語言語境把握不當導致的語用失誤;社交語用失誤指的是因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以及認知經(jīng)驗不同導致社交準則和認知水平差異所引起的語用失誤。[8]
一般說來,在跨文化跨語言交際過程中,語用正遷移能夠促進二語學習,有助于目的語的使用,對交際過程起到積極的影響;語用負遷移干擾二語學習,造成語用失誤,從而阻礙外語學習者用目的語進行表情達意,對交際過程起到消極和負面的影響。這里主要探討譯員因為母語語用負遷移的影響而產生的口譯語用失誤。
由于母語負遷移而導致的漢英口譯語用失誤可分為兩種類型:口譯語用語言失誤和口譯社交語用失誤??谧g語用語言失誤指的是譯員將母語的語義和結構套入目的語,使用的目的語表達方式不符合本族語者的語言習慣而造成的語用失誤,它與語言本身有關??谧g社交語用失誤指的是譯員將母語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套入目的語的表達中,而導致目的語語言形式選擇上的語用失誤。通常情況下,譯員如果出現(xiàn)語用語言失誤會被認為是語言水平不高、語言能力有欠缺,雖然能夠得到交際對方的理解和原諒,但是會極大地影響到譯員的職業(yè)聲譽和職業(yè)發(fā)展。如果出現(xiàn)社交語用失誤,則會觸及交際雙方的宗教信仰、文化禁忌和個人隱私,不能被對方所接受,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很難消除,甚至會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因此,有必要從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兩個方面來探討母語的語用負遷移對漢英口譯的影響。
1.套用母語詞語表達,按照字面意思傳譯
口譯是跨文化跨語言交際的高級形式,要求譯員在極短的時間內理解、記憶原語信息,并快速準確而又較流暢地用目的語傳譯出來。由于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化,譯員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仔細思考和斟詞逐句,因此,極易受到母語的影響,不假思索直接按照字面意思,進行字對字和詞對詞的翻譯。漢英兩種語言有著各自不同的進化歷程和發(fā)展體系,很多詞語并不像其字面意思那樣一一對應。套用母語的詞語表達,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傳譯,不僅難以傳遞原語信息,甚至可能會造成目的語聽眾的理解困難和誤解。比如說,漢語中經(jīng)常會使用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在傳譯成英語時如果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把這些虛詞一一對應翻譯出來,會讓英語聽眾覺得啰嗦費解。如“經(jīng)濟狀況不佳”中的“狀況”是意義不大的虛詞,在英譯時不需要翻譯成“the economic condition is not so good”,直接按照英文的表達習慣,省略“狀況”一詞,翻譯成“the economy is not so good”,簡潔明了。再如,漢語喜歡說話時堆積辭藻,意思差不多的詞語往往成雙成對出現(xiàn),使得音韻平衡,語言優(yōu)美。但是,英語強調語言表達的簡單直接,盡量少用修飾語,詞語使用越簡潔越好。因此,在傳譯“珍禽異獸和奇花異草”這類四字表達時,如果按照漢語的用詞習慣將每一個漢語字詞都翻譯出來,不但沒有漢語對稱音韻平衡之美,反而是話語繁瑣,令人費解。所以,可以省略原語中重復的部分,只選取主要意思翻譯為“unique and intriguing animals and flora”,這樣簡單明了,英語聽眾樂于接受。
2.套用母語句法結構,語法混亂
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結構上差異很大。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主要依賴上下文語境和言外事實邏輯來明確語言表達的思路,往往省略句子中的主語、時態(tài)、連詞等;英語重視時態(tài)變化、詞形變化,運用邏輯語法連接詞語來表達句子內部以及句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漢語句子英譯時,如果不尊重英語的句法結構和語法規(guī)范,直接按照漢語原文結構來翻譯,勢必會讓目的語表達邏輯混亂,引起英語聽眾的理解困難。所以,漢譯英時譯員要擺脫大腦中根深蒂固的漢語語言結構,仔細分析句子內部、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省略主語的地方要根據(jù)上下文補充主語,或將句子改成被動結構,弱化主語在英語句子中的作用;要根據(jù)漢語句子內在的時間關系,將省略的時態(tài)補充完整;要根據(jù)漢語的內在邏輯關系,將省略的邏輯連詞補充完整。比如:“真是值得一看”這句漢語沒有主語,翻譯成英文時,必須按照英文的語法習慣補充一個形式主語,使其符合英文語法規(guī)范 “It’s really worth seeing”。再比如“這里展出的近百幅水彩畫,既有畫壇大師的精致佳作,也有后起之秀的神來之筆”。如果按漢語句子結構翻譯 成 “Here on display are close to 100water-color paintings.Among them,there are both creative wisdom of master hands and bold brush of promising young artist.”雖然意思不錯,但是句子結構略顯松散,不如按照英文的句法習慣,將原來的兩句合并成一句,第二句轉換成定語從句,會讓目的語句子邏輯結構更清晰,更符合英語聽眾的習慣。如:“Here on display are close to 100water-color paintings which embrace the creative wisdom of master hands and bold brush of promising young artists.”
口譯中的語用語言失誤一般是因為譯員語言能力有限,迫于口譯瞬時性的壓力,沒有太多時間仔細思考漢英語言上的差異,直接套用漢語語言表達形式造成的失誤。絕大多數(shù)譯員對所犯的語用語言失誤比較敏感,往往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會隨著語言學習的加深和語言水平的提高,而減少甚至消除這種失誤。然而,社交語用失誤往往隱藏更深,不容易被譯員及時發(fā)現(xiàn),難以得到及時改正,對跨文化跨語言交際的負面影響更大。其原因在于,社交語用失誤是譯員不夠了解兩種語言文化的歷史背景和傳統(tǒng)習俗上的差異,套用自己所熟悉的母語文化傳統(tǒng)來進行翻譯。這種失誤,不會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減少,需要專門學習和分析兩種文化的差異才能提高對社交語用失誤的意識,減少失誤。
1.套用母語社會習俗,造成交際不暢
漢英兩種語言的本族語使用者屬于不同的種族,歷史進程不同,必然在社會習俗上有較大的差異。但是相對于語言上的差異,社會習俗上的差異很難被譯員關注,而這種差異所引起的失誤后果比語言差異更嚴重。比如,在接待來訪外賓時,中國人經(jīng)??蜌獾卦儐枌Ψ绞遣皇呛芾?,來表示自己對客人的關心。如果譯員不考慮漢英社會習俗上的差異,直接將漢語原語中的“累(tired)”翻譯出來,會讓英語聽眾覺得對方是在說自己氣色不好,形容憔悴,而感到不愉快。為了避免這種社交失誤,譯員在翻譯時要有意識地避免傳譯出“累(tired)”這個詞,而用更符合西方社交禮儀習慣的語言來表示對來賓的問候。比如:“一路辛苦了”不能翻譯成“You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such long travel”,而是要按西方傳統(tǒng)翻譯成“Did you have a good(pleasant)flight?”或者“Is your journey enjoyable?”?!伴L途跋涉,加上時差,您一定累了”則要用“jetlag”替代中文中的“累”,翻 譯 成 “After a long flight,you must be jetlagged”。再如,中國人習慣說“打幾折”,但是英語中的“discount”和漢語的“打折”是形似而意異的表達,如:“6折優(yōu)惠”應該翻譯成“save up to 40%”或“give you 40%discount”,如果按照漢語字面習慣翻譯成“60%discount”將會造成商業(yè)談判中的重大失誤,引起的損失很難估量。
2.套用母語文化背景,造成傳譯失誤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現(xiàn),所以語言中必然含有大量文化信息。而一國或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是歷經(jīng)千百年的歷史演變,社會進步慢慢形成,因此,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勢必很大。漢英兩個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進程,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中富含的文化信息絕對不能簡單套用,直接轉化。比如:漢語中的“朝陽面”和“背陰面”就含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陰陽”的概念,而沒有受過五千年文明熏陶、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很難理解這個概念,口譯的瞬時性又不容譯員在翻譯時有過多的解釋,所以,不能按照漢語原語翻譯,而是按照英文習慣轉譯成“(with)a front view”和“(with)a rear view”。再如“他這是貓哭耗子假慈悲”,按照漢語文化翻譯“As a cat cries for a mouse,he shows fake mercy.”,這樣翻譯雖然意思也對,英文聽眾仔細聽也能理解,但是不如按照英語文化翻譯“He sheds crocodile tears.”語言表達更簡練,目的語聽眾也更容易理解。
中國學生外語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礙就是缺乏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誠然母語遷移在外語學習的初始階段會起到一定的輔助和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外語學習不斷深入,外語要求不斷提高,母語遷移的阻礙作用就越來越明顯??谧g訓練是英語專業(yè)學生外語學習的高級階段,由于缺乏英語環(huán)境,目的語輸入不足,母語語用負遷移對口譯能力提高的桎梏作用比較明顯??谧g中的語用語言失誤往往是因為目的語氛圍不足,受母語影響較深,而產生的語言轉換錯誤。因此,有必要在課內和課外加強目的語輸入,盡可能營造出較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多聽多看原汁原味的英語音頻與視頻,鼓勵學生擺脫母語表達的束縛,盡可能用地道的英語表達,提高英語水平。
交際雙方使用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他們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9]。口譯是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橋梁。譯員應當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日常教學中,口譯教師不僅要注意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口譯技巧的傳授,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利用訓練材料和口譯案例向學生說明漢英兩種文化的異同點,尤其幫助學生區(qū)分漢英語言中看似相同,實則文化背景不同,不能直接翻譯的實例。增強學生對漢英文化差異的了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
口譯是極其重視實踐,需要實踐的語言學習課程。因為條件有限,在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能參與的口譯實踐活動非常有限。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應對能力,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模擬口譯實踐的場景。比如,模擬不同話題的圓桌會議,讓學生分別扮演會議主席,發(fā)言人和譯員;或者模擬商業(yè)洽談,讓學生分別扮演買賣雙方(會談雙方)和譯員。一方面,營造了真實的英語環(huán)境,鍛煉學生的目的語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模擬真實的口譯工作內容和環(huán)境,讓學生在模擬的實戰(zhàn)中鍛煉已學到的知識和技巧,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失誤和不足,及時糾正和改進,提高學生的實際應對能力。
[1]王文娟.正負語用遷移及其對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影響[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8(4):116-117.
[2]趙曉華.試論語用遷移與語用失誤[J].肇慶學院學報,2009(1):44-47.
[3]魏玉燕.語用遷移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2):109-112.
[4]崔義平.語用負遷移視角的語用失誤[J].山東外語教學,2004(3):67-69.
[5]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91-112.
[7]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8]張巨文.語用失誤與外語教學[J].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7):125-128.
[9]梅德明.口譯技能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