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綦先,樊麗琳,沈小春,蘭春慧,王 斌,張艷梅,魏艷玲,陳東風,王 軍
第三軍醫(yī)大學大坪醫(yī)院野戰(zhàn)外科研究所消化內(nèi)科,重慶400042
任何原因引起的腸內(nèi)容物不能正常運行、順利通過腸道稱為腸梗阻,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嘔吐、排便及排氣停止等癥狀。腸梗阻按發(fā)病原因分為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和血運性腸梗阻三大類。臨床上通常也把腸內(nèi)容物通過障礙但無腸管血運障礙的腸梗阻稱作單純性腸梗阻,而伴血運障礙的腸梗阻稱為絞窄性腸梗阻[1-2]。腸梗阻按部位分為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按腸腔通暢程度分為完全性與不完全性。按發(fā)病緩急分為急性和慢性。上述各種類型的腸梗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zhuǎn)化。小腸梗阻中80%以上為機械性梗阻,其中85%為粘連性腸梗阻。結(jié)腸梗阻多為機械性腸梗阻,其中85%以上為大腸癌梗阻。確診為腸梗阻后,胃腸減壓是治療的基本措施[3]。不全梗阻或高位梗阻時置入胃管將咽下的空氣、胃中的食物以及腸道內(nèi)淤積的內(nèi)容物吸引并排除,可緩解癥狀、改善乃至治愈梗阻。低位腸梗阻時,胃管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此為臨床上十分棘手的問題。近年來,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的臨床應用,為這類患者提供了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它可以隨腸蠕動不斷前進至梗阻部位,能很好抽吸梗阻部位的腸內(nèi)容物,明顯減輕梗阻。必要時可經(jīng)腸梗阻管行直接小腸造影,為明確梗阻部位、病因提供證據(jù),指導外科手術(shù)治療。
1.1 一般資料 收集28 例不全性腸梗阻患者,男16例,女12 例,年齡22 ~83 歲,平均年齡(55.5 ±5.0)歲。腹部立臥位攝片可見腸梗阻征象,診斷為不全性腸梗阻,無絞窄,排除需急診手術(shù)患者。
1.2 材料 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由大連庫利艾特公司生產(chǎn),該導管長3 m,純硅膠材料,含三腔二囊,配有1根3.5 m 導絲。前端為含不銹鋼的念珠狀前導子,不透X 線,易通過幽門及在腸道中前進。前氣囊一般以20 ml 蒸餾水灌注,可在腸蠕動的推動下直達梗阻部位,后氣囊一般注入40 ml 空氣,在導管到達梗阻部位后使用。前后氣囊中間有一段帶側(cè)孔的導管,便于抽氣、抽液減壓或造影使用。
1.3 方法 所有病例經(jīng)腹部CT、腹部立臥位X 線攝片等檢查確診,常規(guī)內(nèi)科治療無效后使用。在胃鏡直視下將套有導絲的腸梗阻導管經(jīng)鼻緩緩送入十二指腸降段直至120 cm,退出導絲時進腸梗阻導管,然后將前氣囊注入蒸餾水20 ml,后氣囊注入40 ml 空氣。緩慢退出胃鏡,觀察腸梗阻管有無彎折,最后接上負壓吸引器。腸梗阻導管前端在見X 片能清楚顯示腸梗阻導管的位置。
1.4 觀察指標 (1)安置腸梗阻導管后腹脹痛緩解程度、時間、腸鳴音、引流量、肛門排便、排氣情況;(2)腹圍縮小情況;(3)根據(jù)腸梗阻導管外標志確定每日進入深度;(4)每24 h 拍攝腹部立臥位平片,觀察腸梗阻導管在腸腔內(nèi)位置以及氣液平消失情況,必要時行經(jīng)腸梗阻管造影觀察病變處小腸情況,明確病變性質(zhì)。
所有病例均置管成功。腸梗阻完全緩解21 例,時間24 ~240 h,其中外科手術(shù)后所致粘連性腸梗阻16例,克羅恩病1 例,腸結(jié)核1 例,糞石性腸梗阻1 例,小腸柿石2 例,非手術(shù)率75.0%。腸梗阻未能緩解轉(zhuǎn)外科行手術(shù)治療7 例,包括結(jié)腸腫瘤3 例,小腸癌1 例,小腸腹內(nèi)疝1 例,小腸道淋巴瘤1 例,小腸巨大糞石1 例。
胃腸減壓是治療腸梗阻的主要方法,減輕胃腸道積留的氣液體,減輕腸腔膨脹,有利于腸壁血流的恢復,從而緩解和治愈部分的不全性腸梗阻[1-2,4]。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普通胃管長度短,只能到達胃內(nèi),僅能吸出胃腔及小腸上段的氣液體,對于小腸中低位潴留的氣液體,難以有效吸出,這類腸梗阻不能有效緩解。經(jīng)鼻腸型梗阻導管全長3 m,可隨腸道蠕動及前端注水氣囊、不銹鋼的念珠狀前導子的重力,不斷前進到達梗阻上方并進行有效吸引,減壓效果好,能有效減輕腹脹,降低腸腔內(nèi)壓力,減少細菌和毒素的移位,改善腸壁血循環(huán),減輕腸壁水腫,有利于改善腸道局部病變和全身情況[1-2,4]。
本組28 例患者,腸梗阻完全緩解21 例,時間為24 ~240 h,其中外科手術(shù)后所致粘連性腸梗阻16 例,克羅恩病1 例,腸結(jié)核1 例,糞石性腸梗阻1 例,小腸柿石2 例,非手術(shù)率75.0%。對于黏連性腸梗阻,患者腹脹、腹痛緩解、氣液平消失、肛門排便、排氣等時間均較短,1 例糞石及2 例小腸柿石緩解時間較長,分別為168 h、216 h、240 h。這3 例患者所導致腸梗阻的糞石和柿石被經(jīng)鼻腸型梗阻導管前端氣囊推至結(jié)腸,最后從肛門排出,解除了腸梗阻,避免了手術(shù)治療,這充分顯示了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的臨床應用價值。由此,我們認為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對粘連性小腸梗阻有著獨特的治療效果,可以避免開腹手術(shù),減輕患者的痛苦,避免反復手術(shù)造成的粘連,降低治療費用。置管后觀察48 ~72 h,患者腹脹、腹痛、氣液平等緩解不明顯,需外科進行手術(shù)治療。對于腸梗阻未能緩解而轉(zhuǎn)外科手術(shù)的7 例患者,其中1 例小腸腹內(nèi)疝患者安置腸梗阻管期間,曾一度氣液平消失、肛門排氣、排便,在囑其帶管進流質(zhì)飲食時再次出現(xiàn)腸梗阻,故轉(zhuǎn)外科手術(shù)治療。其余6 例為機械性腸梗阻,包括3 例結(jié)腸腫瘤,1 例小腸癌,1 例小腸淋巴瘤,1 例小腸巨大糞石。機械性腸梗阻患者安置腸梗阻導管雖然不能治愈腸梗阻,但能有效緩解患者腹痛腹脹,減輕腸管水腫及腸梗阻癥狀,防止全身狀況進一步加重,為擇期手術(shù)和術(shù)前準備提供時間,可以避免行急診手術(shù)及Ⅱ期吻合手術(shù),為腫瘤的根治手術(shù)提供更好的條件及準確的定位[3-4]。
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置管后觀察要點:(1)密切觀察由鼻腔到導管固定處的導管長度,保持一定余量;(2)觀察置管后患者腹痛、腹脹緩解情況;(3)每天測量腹圍,明確腹圍縮小的程度;(4)密切觀察腹部平片的影像變化。拔管條件:24 h 引流量在200 ~300 ml時可考慮拔管,但X 攝片下腸梗阻征象消失后不要立即拔管。首先夾閉導管,觀察腹部體征及腹部平片,確認梗阻是否反復,如梗阻已明顯改善,可開始飲水,密切觀察,適時拔管。如果導管無法前行,腸管的擴張沒有得到改善,腸梗阻導管置入后4 ~5 d 引流量>500 ml,需通過X 線攝片或CT 再次確認相關(guān)情況,如仍有明顯腸梗阻影像或腹水量增加或腸壁有壞死、穿孔征象時,應不失時機地緊急手術(shù)。
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對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可以治愈,對低位小腸或結(jié)腸梗阻能充分減壓,改善癥狀,并可經(jīng)過此管行小腸造影,明確梗阻部位,確定病變性質(zhì),為外科手術(shù)提供指引,因此,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是腸梗阻病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手段,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Miller G,Boman J,Shrier I,et al. Etiology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Am J Surg,2000,180(1):33-36.
[2] Ishizuka M,Nagata H,Takagi K,et al. Transnasal fine gastrointestinal fiberscope-guided long tube insertion for patients with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J Gastrointest Surg,2009,13(3):550-554.
[3] Liu ZG,Shang D,Bi W,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nasointestinal obstruction tube intestinal plication and traditional operation in treatment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2012,32(12):1037-1039.劉智剛,尚東,畢偉,等. 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小腸內(nèi)排列術(shù)與傳統(tǒng)手術(shù)治療急性小腸梗阻臨床對比研究[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2,32(12):1037-1039.
[4] Schwenter F,Poletti PA,Platon A,et al. Clinicoradiological score for predicting the risk of strangulate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Br J Surg,2010,97(7):11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