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文化運動,文本解讀,邏輯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4)03-0016-04
歷史教學自然要關注歷史文本解讀。然對此似乎存在三個誤區(qū):一是將文本解讀理解成照本宣科,因此用新課程是“用教材教”的帽子來否定之;二是將文本解讀誤當作漢儒注經(jīng),認為逐字逐句,枯燥乏味,投入既大,又收效甚微;三是貌似文本解讀,其實文本既偏離,解讀更錯謬。筆者認為,文本解讀須按一定的邏輯來進行,本文擬以人民版《新文化運動》為例來談談這方面的幾點思考。不妥之處,尚請方家批評。
教材的編寫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的。在我們“備教材”的階段,應該在這方面花大力氣。人民版《新文化運動》分“《新青年》與新覺醒”“高揚科學民主大旗”“新文化運動的意義”三目來編寫,涵蓋了這一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的背景、內(nèi)容(過程)及評價。這是教科書在編寫重大歷史事件時的一般邏輯。就本課而言,編者還有一個相當明晰的邏輯,那就是緊緊圍繞民主與科學這兩面大旗進行編寫(見表1):
與北師大版、岳麓版、人教版三個版本相比,人民版的這個編寫邏輯尤其明顯。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做對比閱讀。這樣編寫,一是明晰了新文化運動三個主要內(nèi)容之間的關聯(lián);二是更直接地呼應了專題導語。①明乎此,有利于我們確定本課主題和基本框架,有利于我們有節(jié)制地而不是過度地處理某些內(nèi)容。
事實上,聯(lián)系下一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編者的另一個隱而不顯的邏輯,即盡量展示新文化運動的過程(見表2):
由此反觀《新文化運動》一課,其立足主要內(nèi)容的編寫模式,倒是難以兼顧時間的先后順序了。如先講了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次講魯迅1918年發(fā)表的《狂人日記》,再講1917年1月和2月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
在理清了教材的邏輯后,我們應該想想歷史的邏輯,適當?shù)貙⒔滩牡摹翱瞻住毖a上。所謂歷史的邏輯,筆者以為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歷史發(fā)生的邏輯。以文學革命為例,筆者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對白話文的誤讀何止少數(shù),簡直要將白話文的發(fā)明權頒給胡適了。這與20世紀50年代美國《展望雜志》所犯的錯誤何其相似。①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說得明白:
我要大家知道白話文學不是這三四年來幾個人憑空捏造出來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話文學是有歷史的,是有很長又很光榮的歷史的。我要人人都知道國語文學乃是一千幾百年歷史進化的產(chǎn)兒……現(xiàn)在有些人不明白這個歷史的背景,以為文學的運動是這幾年來某人某人提倡的功效,這是大錯的。我們要知道,一千八百年前的時候,就有人用白話做書了;一千年前,就有許多詩人用白話做詩做詞了;八九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話講學了;七八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話做小說了;六百年前,就有白話的戲曲了;《水滸》《三國》《西游》《金瓶梅》,是三四百年前的作品;《儒林外史》《紅樓夢》,是一百四十五年前的作品……我們今日收的功效,其實大部分全靠那無數(shù)白話文人、白話詩人替我們種下的種子,造成了空氣。②
白話文重在言文合一,其取代文言文解決了文體的問題。但要創(chuàng)造出白話文學,則須從八項主張入手,則須推倒雕琢、陳腐、艱澀的舊文學,建設平易、新鮮、通俗的新文學。陳獨秀為什么“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學革命軍大旗”,以為胡適之聲援呢?陳獨秀認為,“今日莊嚴燦爛之歐洲,乃革命之賜也”,“歐洲文化,受賜于政治科學者固多,受賜于文學者亦不少”,而我國“政治界雖經(jīng)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嘗稍減”,其大部分原因是“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柢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③這樣就比較好地呼應了教材中“在民主與科學的大旗下,新文化運動者還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這句話。我們由此可以認識到魯迅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價值,一則“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一則“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④
二是歷史研究的邏輯。歷史研究重證據(jù),強調(diào)論從史出?!缎挛幕\動》一課對運動的片面性是這樣敘述的:“他們把一切中國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也當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進步的。這種形式主義的傾向,產(chǎn)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憋@然,這里只有“論”而沒有“史”。這就要求我們在解讀的時候,增加一些直觀的史料,以便學生體會。筆者提供了《新青年》同人評價傳統(tǒng)戲曲的一些言論:
錢玄同說,“要中國有真戲,非把中國現(xiàn)在的戲館全數(shù)關閉不可”,“如其要中國有真戲,這真戲自然是西洋派的戲”。
傅斯年自言“對于社會上所謂舊戲,新戲,都是門外漢”,卻聲稱“中國舊戲,實在毫無美學的價值”,“現(xiàn)在流行的舊戲,頗難當?shù)闷鹞膶W兩字”。
同樣自稱“門外漢”的周作人,斷言中國舊戲該廢的理由是“從世界戲曲發(fā)達上看來,不能不說中國戲的野蠻”和中國舊戲“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建設一面,也只有興行歐洲式的新戲一法”。①
上述言論的張力在于《新青年》同人要廢掉傳統(tǒng)戲曲,大唱西洋戲的贊歌,卻不憚以“門外漢”自居。我們仿佛拿著一張江湖游醫(yī)開具的自詡靈驗無比的藥方,內(nèi)心豈不恐懼?這種強烈反差無疑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的結論。當然此處可以舉出的例子還有很多,如世界語問題的討論。
在整理了教材的邏輯,填補了教材的“空白”后,我們就須致力于“備學生”了。須知這也是文本解讀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心系學生的邏輯:
一是學生認知的邏輯。我們須知本課所講三個方面的基本內(nèi)容是歸納的產(chǎn)物,歸納是一種較高的能力,若不分解,學生未必理解;我們須知當前學生的時空觀念不容樂觀,尤其在專題史的編寫模式下更顯嚴峻。筆者在做好“備教材”的工夫后,曾設計過一種方案,即立足教材,按照歷史演進的邏輯編列新文化運動大事記(見表3)。
通過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的內(nèi)容,便于學生較完整地把握新文化運動的基本過程,同時也有助于理解“新文化運動的意義”一目中的相關內(nèi)容,當然在本課不宜鋪陳。通過閱讀所摘錄的原文相關文字,以及適當穿插的生動的歷史事實,以便學生把握新文化運動三個方面的基本內(nèi)容。
二是學生評價的邏輯。學生喜歡一門功課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就看是否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歷史本身是生動的,倘若因為我們的教學,而讓歷史變得枯燥,豈不是一種罪過?在這一課中,我們可以穿插諸多真實的例子,而不必老是打擾祥林嫂。試舉兩例。
解讀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時,筆者提供了下面這段材料:
1919年春天,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史地系主任在《數(shù)理雜志》發(fā)表了兩篇古怪有趣的文章,主題是論述婦女問題與數(shù)學的關系。教授把《易經(jīng)》《河圖》《儀禮》等扯在一起,認為“一”代表男人,“二”代表女人,如果沒有“一”,就不會有“二”,因此,如果沒有男人,就不會有女人。這就是為什么女人應該服從她的父親或丈夫。其次,“一”加“二”等于結婚,因為這樣產(chǎn)生“三”,這是一個奇數(shù),代表陽或男,而不是代表陰或女的偶數(shù),所以女人應該服從兒子。這位作者在社會上被崇拜作維護所謂“國粹”的保守派領袖,享受極大的聲譽。①
然后讓學生去找尋其中的荒誕?;恼Q之一,沒有男人,就不會有女人,那么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也可以說,沒有女人,就不會有男人;荒誕之二,現(xiàn)實告訴我們,夫婦所生不一定都是男的,那么“一”加“二”產(chǎn)生的“三”為什么只代表男性;荒誕之三,史地系主任在《數(shù)理雜志》上闡述婦女問題與數(shù)學的關系,這是何等的“專業(yè)”?這究竟是何種科學?荒誕之四,荒誕的恰是這么荒誕的妄人居然是領袖,享受極大的聲譽。當然這則材料還可以用以解讀批判封建倫理道德部分。
解讀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時,筆者提供了如下材料:
民國政府的“褒揚條例”對“節(jié)烈貞操”的婦女給予褒獎。請看1918年的案例:有一個死了丈夫的女人,試用了9種不同的方法自殺,在受了98天的苦難折磨后,終于自殺成功。死后,她被當做了女子的道德楷模。于是乎,一個19歲的訂了婚的少女想學她的方法,然絕食七天卻沒有成功。很多人為失掉了一個道德模范感到遺憾。②
又是一串荒誕。我們能感覺到這種真實的荒誕,絕無自詡高明之意,這樣就不是歷史地看問題了,這不過是反映出時代在進步,置身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也在進步。我們能觸摸到這種荒誕的真實,恰恰表明了文明進步的不易,恰恰提示了新文化運動主將們的艱難,恰恰彰顯了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總之,“用教材教”不等于不要教材,教材依然是我們教學的起點,我們須對編者懷有崇敬之心,用心地去感受其中三昧。在此基礎上,用心地去尋找原材料和相關研究,拓展視野,增加底氣,將教材讀得更厚實。然后,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上,用心去安排教學的內(nèi)容、教學的手段、教學的方法和教學的形式。通過文本解讀這個組合拳,讓歷史教學成為教師與教材彼此對話、教師與史學相互交往、教師與學生共同發(fā)展的良性過程。
【作者簡介】方軍,男,1975年生,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溫州中學歷史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和命題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