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貴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語文老師的天職,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能教會學生自學,教會他們自主學習的本領等于交給他們一把開啟知識之門的“金鑰匙”。自學能力是指一個人較少依賴他人幫助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當前一些老師忽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熱衷于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在課堂上一貫注重教,沒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導者”,而是當做“主宰者”。因此,我們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當前,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大多是相對穩(wěn)定的基礎知識,這與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和社會的迫切需求相差甚遠,面對科學技術急劇發(fā)展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讓學生加速獲取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每位語文老師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學好語文不僅對學習其他學科十分重要,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是中學語文老師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自學能力,是指在已有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自覺、獨立、正確地學習語文知識并用之于理解和表達的能力。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
教學中,教師重要的不是教給學生金子,而是交給學生拾金的鑰匙。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運用自如。
二、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向活動。作為教育主導者應擺正教與學的關系,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教師不是灌輸者而是引導者,要教會學生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意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老師,老師傳道授業(yè)解惑,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三、培養(yǎng)自學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將學習由一件苦惱的事變成一件快樂的事。在語文教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自學興趣呢?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在組織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進行朗讀比賽,為了激發(fā)學生們的自學興趣,課前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朗讀內容,讓學生充分準備,等待時機,抓住短暫的五分鐘,施展自己的才華,這樣的訓練能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臨場發(fā)揮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有所提高。也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激情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要想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要抓住學生的心理,在每一節(jié)的教學中導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在講《背影》這篇課文時,我是給他們唱了一首筷子兄弟的歌曲《父親》,讓他們體會歌曲的內容,理解偉大的父愛,激發(fā)了孩子們學習的欲望,最后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精心設疑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興趣的重要手段,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大膽設疑、釋疑,樹立他們的信心。課堂設疑要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遵循由易到難、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則,力求做到難易適度,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掌握本領。
四、培養(yǎng)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yǎng)中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入手。實踐表明,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更主動的學習語文課文的內容,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作為老師一般都會讓學生預習,但流于形式的多,學生被動的多,效果普遍不明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我做了如下嘗試:
我除了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哪些認識的字、哪些不認識的字,熟讀課文,理清脈絡外,我還根據課文內容布置有針對性的預習習題,例如“課文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有哪些美詞佳句?”等,讓學生獨立解決,并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分享他們的預習成果。
例如,現代文預習,主要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預習字詞、課文內容及作者表達的情感。古詩文預習則要求結合書下注釋和借助工具書理解關鍵語句的意思,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理解文意,翻譯課文,積累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讓每個學生在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所收獲。
為了讓學生保持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興趣,我還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試題。例如,教學《蔡勉旃堅還亡友財》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當今社會“不在紙”做法值得不值得提倡?怎樣才能避免我們日常生活中借條糾紛?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在預習的時候問問自己,我懂了哪些內容?有哪些感受?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等。應充分而有效的預習,為課堂上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好了知識儲備,讓他們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有了好的預習習慣,學生就會在進入課堂之前對一篇課文有了扎實的基礎,為進一步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真正做到了預習為課堂的序曲,培養(yǎng)了有目的的預習習慣,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五、利用教學資源,提高自學能力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教學手段。在自學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疑難問題,這就需要求師,專家學者是老師,而期刊、計算機網絡、詞典參考書等也是老師,經常與同學老師交流心得,談論問題能互相啟發(fā),互相促進,活躍思想,提高自學效率。
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是這個場所的指揮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怎樣學習和思考,學會學習。那么如何讓學生學會自學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學生自學之法,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已二十幾年,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總結并教給學生行之有效的自學方法,愿意與大家分享。
(一)閱讀提示,明確目標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單元有單元提示,課文前有閱讀提示,其中單元提示告訴我們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的重點難點、學習方法等,這就有助于學生對單元的整體認識和掌握。課前提示有助于對課文的初步感知,便于學生在學習中具體落實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做到有的放矢。
(二)圈點字詞,掃除障礙
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的時候,邊讀邊把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出標記。然后借助工具書和教學資源查出這些字和詞的音形義,并學會整理。這樣既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又能訓練他們使用工具書的能力,為他們自學語文掃除障礙,為獲取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減少了在課上不必要的時間,提高了課堂的實用性。
(三)理清思路,提出質疑
在學生精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理清思路和提出質疑的兩個方面的內容。理清思路要求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線索以及層次結構,品味文中的美詞佳句,這是自學的難點,要求學生結合語境賞析,步步設疑,然后把解不開的問題提出來,待老師講解時再詢問。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聽課的精力就會集中,目的就會明確,如能日久天長,學生就會體會到自學的樂趣,教師的教學也會輕松自如。
(四)知識遷移,小結得失
學生自學了上面所講的幾個問題之后,就進入對知識的鞏固和提高與運用階段,鞏固和運用知識最好的方法是做練習題。檢驗自己的自學成果,總結得失。
總之,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學會自學,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創(chuàng)造。這樣才是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裴麗靜.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課外語文:下,2012(11).
[2]陶展.淺談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廣西教育B:中教版,2011(7).
[3]賈曉霞.淺談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0(7).
(編輯:龍賢東)endprint